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祁连西段野马山岩基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黄增保 郑建平 李葆华 魏志军 漆玮 陈旭 中国地质 2015年第02期

摘要:野马山岩基位于中祁连地块西段,由早期岩体(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岩)和晚期岩体(二长花岗岩)组成,二者呈侵入接触。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早期岩体侵位时代为中奥陶世((469.0±1.3)Ma),晚期岩体侵位时代为晚奥陶世((450.0±1.0)Ma)。早期岩体Si O2=59.8%~64.2%,K2O/Na2O〉1,且A/NKC=0.8~1.0,为准铝质岩石;微量元素相对富集Rb、U、Th和亏损Ba、Nb、Ta、Sr、P、Ti;稀土总量为97.7×10^-6~185×10^-6,且(La/Yb)N=5.57~12.47,LREE/HREE=7.7~11.3,具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轻稀土富集,弱Eu负异常(δEu=0.66~0.89)特征。晚期岩体Si O2=69.8%~76.5%、K2O/Na2O=1.2~1.7、A/NKC=1.0~1.1,属弱过铝质花岗岩;稀土总量为78.97×10^-6~244.92×10^-6,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La/Yb)N=1.90~5.72),强Eu负异常(δEu=0.11~0.24)。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野马山岩基早期岩体为I型花岗岩,形成于俯冲环境,晚期岩体为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结合岩体产出的区域构造位置及区域地质演化,认为早古生代北祁连洋发生了双向俯冲,野马山岩基为其向南俯冲碰撞的产物。

关键词:中祁连双向俯冲野马山岩基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湖北武汉430074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 甘肃兰州731001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四川成都610059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国地质

北大期刊

¥400.00

关注 22人评论|0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