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厨房》里的对抗

    《厨房》揭示了当今社会中男男女女的追情艰辛和寻情困境,展现了女性与男性之间的显性对抗和隐形对抗。整篇文章以:饭前:女人做饭,男人调扰;饭中:女人示爱,男人应付;饭后:女人悲痛,男人冷漠,其中隐性对抗则是对女性情感悲剧的深层解释。

  • 路明作品《城市物语》浮雕

    创作谈我称这件作品所依托的形式为"新媒体雕塑"。在我看来城市并非一个叙事联合体的文本容器。就是

  • 黑暗中一场灵魂的舞会——残雪小说的一种解读

    残雪是个用灵魂写作的作家。灵魂是她所有小说的共同主角。她独特的人生经历造就了独特的小说。她迷恋黑暗,她具有强烈的审丑意识,她在小说中让丑超越了美。阅读残雪,就如同在黑暗中观赏一场灵魂的舞会。

  • 北村建构神性图式的内在根源探析

    北村从先锋实验转向现实叙事之后,密切注视人类的精神困境,焦虑地为人类寻找精神出路。在否定了一切现世拯救路径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了上帝。他之所以在小说中建构起一种苦难——救赎的基督教神性图式,根源在于他认可了基督教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即认为人的本质是原罪。对基督教原罪观的认可,很自然地将他引向了上帝的怀抱。本文拟以北村九十年代的...

  • “思想者”的塑像——邵燕祥文《读高尔泰二则》略析

    邵燕祥的杂文《读高尔泰二则》以正气逼人的理性之笔,切割了浸骨浃髓的社会病灶,既能剖析人心又能剖析自己,为我们竖起了一个"思想者"的塑像。他饱满的情感渗透在其杂文的字里行间,泪与血,恨与爱,凝成一片,具有极强的感化力。他的理性源于他在二十年被发配的苦恨境遇中的磨砺,也是曾经作为诗人的邵燕祥,转而选择杂文的原因。

  • 欲望·道德·生命——盛可以《道德颂》的女性主义解读

    新锐女作家盛可以的《道德颂》大胆切入现实,从婚外恋视角,对女性道德境遇和道德体验做了颇为有力的表达和探索,展现当代女性的主体意识及其严肃的生命意志。

  • 带着镣铐的舞蹈——简析王安忆作品中及两性的描写

    本文主要以王安忆的小说中描写及两性关系的表现作为突破口,挖掘其从道德与性本能的冲突到性与美及生命力的神秘交融和他/她:人性窥探的性别差异从而探究起作品的生命本义与人性本质的特征。

  • 压抑,释放和狂欢——鲁迅民间记忆中“鬼世界”和“死后想象”

    "无常"与"女吊"是鲁迅民间记忆中两个鲜活的鬼形象。鲁迅对"无常"世界的审美观照表现了他与"下等人"个体生命意识的接通,对合理人性价值的肯定和对权力体系的彻底反对。迎神赛会中体现出的"死后想象"和狂欢体验反映了个体生命欲望的解放和对封建压抑的反拨,与先驱者的启蒙理性和反封建向度相契合。而鲁迅对"女吊"的喜爱则体现了他作为"精神界之...

  • 论信仰与幸福——试析《围城》的人物肖像的描写

    作为人类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信仰与幸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信仰的作用决定了信仰是幸福的源泉;信仰的力量决定了信仰能始终给人以幸福;人的幸福存在于主体对某种信仰的不断追求和永恒向往之中;信仰危机是导致当前国人幸福感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重建科学的、先进的信仰,是增强人们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 在《围城》中看“漫画”——试析《围城》的人物肖像的描写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本文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漫画",来分析《围城》对人物肖像的描写,从而展示钱钟书先生高超幽默艺术与讽刺才能。

  • 《春天里的秋天》第一人称的叙述策略

    作者要展开一个叙事世界,必须创造性地选择恰当的视角,运用叙事谋略,把千头万绪的立体世界个性化的表现出来。《春天里的秋天》讲述的是自由恋爱遭遇父母干预而导致悲剧的俗套故事,由于叙述角度上的巧妙设置,使得这篇小说别开生面,荡气回肠。

  • 试论孙犁小说妇女形象的美学特征

    孙犁所塑造的审美意象大多是青年妇女的形象,这一人物群体具有非常明显的共性特征。本文就传统与时代对青年妇女的影响,指出外在形式美与内在心灵美的完美统一和天性中的阴柔美与特定环境下的阳刚美的结合构成了孙犁小说妇女群像的基本美学内涵。

  • 论前期创造社作家文学思想与儒道互补观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创造社的争议历来比较多,无论是他们的文学思想还是人生价值取向,都呈现出了一种矛盾和混乱的感觉,实际上,这种矛盾现象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二元结构中找到缘由。

  • 新时期百色作家群的文学创作论纲

    新时期百色作家群是一个特殊的地域文学群落,体现出独特的文学个性,并与其他地区的作家一起共同强有力地推动广西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学发展。

  • 逞强好胜者——凤姐的悲剧人生

    本文专门论述王熙凤的悲剧,并认为凤姐的悲剧是觉醒的人性、张扬的个性与强大的封建奴性社会撞击的毁灭。

  • 劳拉与林黛玉:同病不同命——中外文学中的两个病女形象

    该文从疾病这一角度入手对中外文学中的两个典型的病女形象劳拉和林黛玉进行对比研究,她们的病或遗传或先天,加上她们为情所困,最终把自己推入悲剧的深渊,劳拉后来能绝境逢生全因沃尔特的舍命相救,林黛玉最终只能以死殉情。通过分析她们生病的原因,以及造成她们不同命运结局的根源,可以发现两位作者塑造病女形象的目的与意义。

  • 从异国英雄形象看《孽海花》的文化意蕴

    《孽海花》塑造了俄罗斯虚无党人和日本武士等异国英雄形象,揭示了他们"义"、"忠"、"勇"等性格特征。作品通过塑造这些乌托邦式异国形象,表达了作者渴求学习异域先进思想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迫切愿望。

  • 《客窗闲话》中的杰出女性形象

    清人吴炽昌的笔记小说《客窗闲话》塑造了许多杰出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能力非凡,她们的丈夫有时甚至需要她们的保护。然而,她们都不是作为自我形象出现,而是男性按照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在对女性的褒扬和礼赞中,体现了男权文化中男性对于女性的理想。

  • 灭亡与颠狂——一曲封建女性的悲歌

    在我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的封建女性形象,她们聪明,美丽,刚强,她们与封建势力作了竭死的斗争,但最后均走向了灭亡与疯颠之路,这与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有着必然的联系。

  • 再生——析哈代小说《苔丝》中的男主人公克莱尔

    小说《苔丝》又称《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也是其"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优秀代表。克莱尔是《苔丝》中的男主角。历来的评论家都认为克莱尔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性格虚伪、自私、冷酷。本论文通过分析克莱尔的生活经历,从另一个角度看克莱尔,并阐述一个为自己的自由和理想奋斗的勇敢的青年。

  • 王尔德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提出,人的人格框架由本我(伊德或原我),自我及超我构成。虽然,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以其唯美思想著称,但其人物的人格发展也极符合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所不同的是二者在各自的发展领域,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着重点来体现。弗洛伊德以试验为基础,王尔德则以艺术的想象来形象化地加以展示,将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大胆地...

  • “经典”重读——波德莱尔在中国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时期,传统的体验正在消逝,经典的表达已经不能传达我们这一时代人的感受,探索新的表达方式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话题。波德莱尔处于法国文学史转型期风头浪尖上的人物,以其诗人特有的敏感准确的把住了时代的脉搏,在文学理论上首先提出了"现代性"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现代社会的特质,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开拓了新...

  • 与《警察与赞美诗》批评者商榷

    针对关于欧·亨利短篇小说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的一些批评意见,本文就小说本身的批判锋芒、巧合的运用、题材的真实性和风格等方面,提出一些商榷意见。

  • 梅乐斯的语言与性格

    本文通过分析《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书主人公梅乐斯的语言来揭示他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从而帮助读者读懂这部小说,了解梅乐斯,进而了解劳伦斯写此书的目的。

  • :再生与毁灭

    本文将《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康妮与《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两位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在劳伦斯和福楼拜的笔下,康妮与爱玛可以说都是一个追求理想的生活的女性形象,然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却又走着不同的道路,以至于导致截然相反的结局。康妮在追求中最终获得了再生,成了一个真正的女人,而爱玛在的追求中却走向了毁灭。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体...

  • 《雪国》的非理性想象

    川端康成在他的作品《雪国》中展现了一派恢弘而细腻的景象,这些景象可以分为现实之景和梦幻之景。其中,幻景作为川端康成的非理性想象集中体现了"物哀"的美学精神,且在刻画作品人物形象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分析幻景的上述方面来解读川端康成的《雪国》。

  • 试论清教主义与早期美国戏剧的冲突

    认真关注一下美国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奇怪的文学现象:即在欧洲大陆与亚洲大陆蓬勃发展的戏剧,在美国却迟迟难以起步。较之其小说和诗歌,戏剧的发展相当滞后。本文从历史文献入手,对清教主义与戏剧的本质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美国的殖民时期以及独立战争时期,历史的特定性使得清教主义与戏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早期美...

  • 暴风雨后的彩虹——艾米莉与《呼啸山庄》的结构核心

    《呼啸山庄》是一部奇异的小说,它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也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神秘的作家。本文从艾米莉那短暂却又内心暗潮涌动的一生和《呼啸山庄》的精深艺术构思来理解整部小说的核心,即第二代人小凯蒂和哈里顿的美好爱情和将来。

  • 以“血泪画写在历史之一页上”的生命之痕——试论石评梅诗歌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石评梅是五四时期一位比较独特的女作家,现代人往往只知道她与革命先哲高君宇的爱情悲剧,而对其在五四时期独特的创作情况所知甚少。即使是在此前的石评梅创作研究中,人们也大都只注意石评梅创作中数量相对较多的散文,而对其诗歌的论述很少,即便论及,也仅仅只注意到其诗歌作品中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特色,而对其诗歌中的现代主义特质未予应有重视,以...

  • 论冯至诗歌的哲学意蕴

    冯至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诗歌创作主要有三个诗集,即《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和《十四行集》。一般来说,把1929年创作的诗集《北游及其它》看作冯至从伤感的浪漫主义诗人转向现代主义沉思者的一个过渡。事实上,这三个诗集中都贯穿着作者的哲理性思考,表现为由最初的对个体生命存在的追问,到后来的延续、拓展到对人类普通生存境遇的忧...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