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白色谎言——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的严肃命题

    近来流行以畅销小说做电影蓝本。2月院线的海外重点就是根据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改编的同名英国影片。尽管战争的正面冲击总是让小说美学的立场骑虎难下,但并不妨碍电影用战争加爱情的悲剧换来观众的感动。何况一个小说家在书中写下的是只有他的小说能够完美包容的审美原则。凭借意大利作曲家达里奥·马里安内利的打字机+钢琴带来的耳边...

  • 惊恐与战栗——试论余华写作的叙事症候来源

    余华出生于医生的家庭,并从事过医生的职业,在读中学时又经历了荒诞和疯狂的"",他记忆中的童年和故乡贫穷并充满了恐惧。这一切使余华对贫穷、死亡、暴力、杀戮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令人惊悚"、"恐惧"的意象已经深刻烙进了余华的童年记忆并进入余华心灵的深处,化为"潜意识"。这些恐惧和惊悸的意象,已经转化为余华对生存事实的理解,并成为...

  • 从《碧奴》中的隐喻看苏童的创作突围

    苏童的新作《碧奴》是世界"重述神话"图书项目之一,它不仅包含了作者对"孟姜女传说"的神奇想象,也体现出1990年代以来先锋作家的写作突围。从哭泣、鹿人、马人、蓼花等一系列隐喻中,苏童试图描绘出远古时代的社会图景,传达原始淳朴的民间精神,讽刺"异化"的群众和统治者。与其他先锋作家不同,苏童对隐喻的设置结合了西方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文学传...

  • 无意预言 已成先声——重估王朔

    言语快感只是王朔虐人虐己过程中的浅层次快意,言语放逐的背后是前期极度的压抑,它呈明显发泄特点,这种发泄满载着对一元价值观和正统、崇高、宏大由来已久的怨怼和鄙薄,此种景况颇似当下网络表述和台下私语,王朔似乎无意中已成先声。

  • 从女性题材的书写看萧红对东北作家群的超越

    与东北作家群的众作家按照男性的想像和战争对女性的期许来塑造的"硬汉型"女性形象和构筑的浪漫诗意的两性关系相比,萧红却越过时代、阶级、民族等因素,而从性别出发审视女性的生存苦难,并以琐屑、卑怯、麻木、愚昧甚至冷酷等词汇消解了传统女性的温柔、善良的性格范式,破坏了对时代女性的坚韧、勇敢、不屈、强悍的角色期待。

  • “蚤子之患”与避世之谜:张爱玲的晚年生活

    1984年至1988年张爱玲因患蚤子的咬噬病症,长达四年间辗转在洛杉矶附近的汽车旅馆里,过着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对于张爱玲的这次蚤子之患外界有很多推测、揣测。本文在研究张爱玲不同时期写给不同对象的信件的基础上,确证张爱玲的确患过蚤子的咬噬病症,并且进一步推出张爱玲晚年之所以闭门避世的原因是:为各种疾病所苦,没有精力与外界交往;雅好...

  • 港沪两地饮食男女的“双城记”——张爱玲小说人物解读

    张爱玲用她短暂的艺术生命,穿透人性深处的苍凉与无奈,叙写了三四十年代港沪两地饮食男女的"双城记"。她用灵巧的解剖刀在解剖人性的同时,也是在解剖自己。在一个个人物的命运轨迹中,有着作家本人心灵历程的深深印痕。在人物爱恨情仇的"私语"、"流言"和"惘惘的威胁"中,我们仿佛听到了作家心灵的振颤和抚摸伤口时的呻吟。厚重的《张爱玲文集》,其...

  • 张爱玲小说中“颜色词”的运用

    张爱玲小说用色彩语言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展示人物,运用大量颜色词来表达她对人生、人性的诠释和内心感受,通过色彩语言,增加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本文从颜色与环境、人物心理、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修辞手法、作品风格几方面的关系着手探讨颜色词在其小说中的功用。

  • 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边缘存在

    张爱玲小说中表现的多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在记录男女生活百态的同时,作为一个女性她对于女性的现实生存状态也有着深刻的思考,女性在金钱、婚姻、爱情、生活中都是依附和被定义的,在这个权力社会中女性是压抑的、焦虑的、孱弱的、孤独的,女性作为一个群体从最初生理差异走向社会差异最后导致了价值的差异,于是社会分工的次要和附属最终导致了...

  • 浓郁而伤感的乡愁 丰富而深湛的文化——论白先勇小说的“寻根意识”

    白先勇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精髓,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浓郁的乡愁、以及丰富而深湛的民族传统文化,显示了白先勇的小说有着极为深刻的"寻根意识"。

  • 宋子衡小说中“动物”的象征意义

    马来西亚华语现代主义探索时期重要作家宋子衡,其小说不少以动物入文的篇章,有些甚至左右人物的行为,反客为主摆布人物,动物在文中的象征和暗示呼之欲出。本文即对宋子衡小说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动物在文中的象征意义,评议象征艺术技巧上的表现和应用,进一步肯定他在马华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 尘世中的精神坚守——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刘恒的中篇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城市小市民张大民的形象。张大民以其坚忍、乐观、幽默获得了读者的喜爱和认同,他在艰难尘世中的坚守也让人们产生由衷的敬意。十年后的今天重提这一形象仍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 贴着人物写——浅析刘庆邦作品的艺术特色

    刘庆邦是一个倾情关注农民、表现农民并在创作上取得较大成功的作家。在他的笔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形成自己独有的创作艺术特色,并提出了自己的创作理论。

  • 论蒋韵小说的人性观照

    对人性的审视与叩问以及对美的执著追寻是蒋韵小说作品的一贯主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人性丑恶的深掘与对人性本真的追寻两方面,探讨蒋韵小说的人性观照。

  • 对彝族文化的理性思考——读俄尼·牧莎斯加的散文诗集《女妖》

    彝族青年诗人俄尼.牧莎斯加的散文诗集《女妖》以优美的文笔,独特的思维方式,在不断书写和审视彝族传统文化中,把个人情感和彝族文化进行高度融合后,深切表达了怀旧情结、文化忧郁、审美感悟、生命意识及精神诉求,从而使其文本更富有崭新意义上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

  • 逝去后的价值——再读海子

    诗人海子选择死亡,完成了生命的升华;他逝去后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作,更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存的意义和尺度。

  • 徜徉在青绿山水中的梦——沈从文小说中女性形象浅析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女性形象:既有清纯稚嫩的少女,又有饱经生活磨难甚至沉沦到生活底层的少妇、妓女,其人性的善良与纯朴总闪烁着别样的光辉。读这些作品,如同读着作者一个个徜徉在青绿山水中的梦境。

  • 美乡的醉梦者——沈从文及作品评析

    沈从文作品给人们勾勒了一个至善至美的理想世界,也为我们呈现了作者的美之源、美之创和美之思,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创作地位。

  • 从精神分析角度探讨《沉沦》的艺术价值

    本文首先总结了对于《沉沦》的既有评论,进而得出这篇作品深远的思想意义;然后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沉沦》主人公的心理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发掘出作者对于塑造这个角色的匠心独运。最后,结合当前时代背景,讨论了《沉沦》对于当代青年成长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 生命中的悲剧——比较分析《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和《在医院中》

    个体对社会的判读往往是从自我表演开始,到接受他者形象结束的。一代又一代人在这种不断的希望与失望中推动着社会发展。他们曾经的种种努力被后来者否定,后来者又被后来者否定。这种否定只是一种臆定的幻觉,结果是后来者进入前者预设的氛围中,传统的文化承袭景观无法被理想的社会角色改变,于是社会发展中一种常规的悲剧性转换结构最终形成了。

  • 历史与现实的情结——对长篇历史小说《金陵艳》的解读

    长篇历史小说《金陵艳》以陈圆圆的身世命运为中心线索,演绎了明末清初金陵的几个歌伎的故事。小说蕴藉着一种温润恻怛、高尚深厚之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最优秀的价值。这种文化价值具有两个层面,即感性体认的层面和理性认知的层面。最值得强调的是感性体认的一面,它表现了人的理性认知与感性存在的冲突,体现了文学最根本的价值。这即是对人的"...

  • 鲁迅臧否时代人物的标准——自《从盛宣怀说到有理的压迫》说起

    鲁迅在臧否与他同时代的人物时有两个标准,一是于现实有用。这也是他臧否人物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与己相通。鲁迅所要求别人的也是他一生都具有或追求的品格。鲁迅在评价时代人物时,在有意或无意中也看这些人物是否与自己的情感相通。本文主要是结合鲁迅的杂文探讨了这两个标准出现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 寻梦者的旅程——读牟心海诗集《身影》有感

    本文试图将牟心海的诗集《身影》做一个梳理。通过都市和大自然(乡村),历史和现代的时空对照折射出,现代商业社会是人无法逃脱的存在场,但人们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这种当下性。人们需要在自然当中洗刷焦躁的风尘和回归本真的性灵。而这一切只有站在历史的老墙(传统文明)上我们才能看清楚。历史(传统文明)是我和我们的倚靠以及不断进步的参照物。

  • 萨福——一个自由时代的传奇

    萨福是欧洲文学史中一个不朽的传奇。她的诗歌语言自然朴素,多以第一人称抒写缠绵悱恻的爱情,被人们视为描写女情的圣人。她创作的"萨福体"领当时文学风气之先,将欧洲抒情诗推进到一个新的高潮。

  • “非人格化”叙述中的道德倾向——浅析小说《人类面临的生活》的叙事策略

    《人类面临的生活》是加拿大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艺术风格方面最具代表意义的作品之一。作者在创作中巧妙地将艾略特提倡的"非人格化"叙事原则和20世纪盛行的"道德至上"理念结合起来,为现代小说叙事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卡尔维诺早期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小说浅析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Calvino.1923-1985)是意大利当代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与众不同,超凡脱俗,无不闪烁着对文学艺术的大胆追求和不断探索。卡尔维诺的文学创作从对现实的关注入手,继而又涉入其他风格的小说创作。本文从创作背景、代表作等方面对卡尔维诺早期现实主义风格小说进行梳理,探询他的小说创作风格,感受卡尔维诺...

  • 两性视野下的犹太女性

    随着19世纪末大量犹太移民来到美国,叙写犹太移民生活的美国犹太文学逐渐兴起,其中不乏对犹太女性形象的塑造。犹太男女两性作家对其文本中的犹太女性有不同的诠释,本文试图从全面公正的角度来探讨犹太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女性意识和生存境况,以消解社会对她们的种族偏见和性别歧视。

  • 相似的爱情悲剧 不同的文化心态——叛逆的祝英台和朱丽叶比较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社会文化差异在婚姻恋爱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运用Hofstede的价值维度理论,以典型的中、西方文化中的经典爱情故事为例,分析中、西方民族心理结构在婚恋方面,各自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和审美特质。

  • 麦克白多重性格解密

    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是四大悲剧中篇幅最小也最为深刻的一部。他永恒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研究者去探秘。其中麦克白的性格尤为复杂。他不同于天生的恶徒、恶魔般的暴君——查理三世,又不同于励精图治、与民同乐的理想君主——亨利五世。他是一个忠勇的将军,又是一个疯狂的野心家、无恶不作的暴君;他迷信神怪的荒诞预言同时有极端的个人中心主...

  • 一曲悲壮的女性命运挽歌——析《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爱米丽的人物形象

    被旧传统和习俗剥夺了生活中的种种幸福的贵族妇女爱米丽,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奋起抗争,勇敢地追求幸福,"一与多"的对立与冲突更加凸显出她命运的悲壮。文章通过层层分析,揭示了爱米丽身上闪现的坚强、独立、叛逆、自尊、自重、不屈不挠的人性光华。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