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伊斯坦布尔》:城市中的漫步者

    临近《伊斯坦布尔》小说结尾,放荡不羁的建筑系学生奥尔罕·帕慕克同母亲一起坐在家里。他的父亲和情妇外出了,大哥赛夫捷在美国学习,而母亲正以无懈可击的逻辑证明他对绘画的热情只能引向酒鬼或疯狂的道

  • 反高潮——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艺术论

    反高潮是叙事文学中常用的一种叙述手法,它遵循的不是事理和人物个性品格的逻辑结构线索,而是通过主题或通过一套相互关联的广泛的意象网络使小说情节相互牵连的一种方法。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广泛使用了这一叙事技巧。张爱玲小说的反高潮叙事艺术具体表现为:一是突转式的反高潮,二是象征式的反高潮,三是避重就轻式的反高潮。张爱玲小说的反高潮...

  • 鬼魅思维与南方写作——兼评东西的《我们的父亲》

    南方地域文化孕育了南方写作的"鬼魅思维"。东西的《我们的父亲》创作思维具有"鬼魅思维"的特色,通过传统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切入"现代性"话域——反对现代人性异化;呼唤传统人性温情复初。

  • 人性的沦丧与兽性的膨胀——《檀香刑》赵甲形象的文化阐释

    在长篇小说《檀香刑》中,刽子手赵甲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无疑是最具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的。论文以刽子手赵甲人性的逐渐丧失为切入点,从人类本性层面探究其特异心理和复杂性格形成的文化根源,展现刽子手赵甲这一人物形象深刻的文化意蕴。

  • 东西方文化邂逅下的爱情困境——关于虹影小说《英国情人》的断想

    作为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虹影在中国当代文坛算得上是一个另类。她往往以一种超性别的姿态,运用奇绝诡秘的笔法,大胆热烈的想象,描绘出一个个含义丰富、内蕴深广的女性世界。在她的近作《英国情人》(原名《k》)中,虹影以充满欲望的华丽想象,叙写了一段在东西方文化邂逅下的旷世奇恋,当异族文化遭遇突如其来的古老爱情,虹影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唯...

  • 浅谈鲁迅杂文的波澜

    为什么读鲁迅的杂文使人乐而不疲、感受到一种极大的艺术享受?究其原因,不直不露、波澜起伏就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结构的"空中起步,实地落脚"和"正面入题,反处攻击",及行文的"舟行若穷,忽又无际"和"斗折蛇行,细入无间"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得出了结论:鲁迅杂文的波澜起伏,不单单是思想深刻的问题,还关乎艺术规律及写作技巧。

  • 鲁迅文学作品的民族性探微

    鲁迅具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情结,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作品题材铭刻着民族印记;作品艺术形象彪炳着民族性格;作品民俗事象流露着民族风情;作品叙述模式透示着民族特点;作品表现手法凸显着民族特色;作品语言充溢着民族韵味。

  • 浅谈鲁迅小说中妇女的命运

    本文以鲁迅小说中祥林嫂、爱姑、子君三个人物形象为主要分析对象,从不同的生活角度反映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

  • 论废名小说的田园风格及主要表现形式

    从诗化风格和禅趣风格的角度,阐释了废名小说创作的特色,并通过对其作品的透视,论证了废名小说创作的田园风格特点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 关于“我是”的一种叙述——残雪《山上的小屋》细读

    小说的核心意象"山上的小屋"是主人公"我"幻化出的一个意象,缘自"我"与自身所处环境的不和谐。小说通过叙述其来龙去脉,指引人们体认主人公"我"这个焦虑症患者作为一个人的具体精神世界,从中感悟自我生命。小说展示的是关于"我是"的一种叙述,一种排除了时间维度上的种种偶然而直接显出"自我"本质的叙述。

  • 灵秀自然的赞歌或喧嚣都市的悲歌——论河南当代先锋诗歌的主要价值取向

    河南当代先锋诗人是中国诗坛上,为数不多地执着坚守知识分子理想、坚守"诗歌"阵地的诗歌群体。他们如推动巨石的西绪弗斯,以高蹈于浮华诗坛的独特价值取向,勇敢地"深入当代",并且直抵生命和现实的痛处,完美地缝合了诗歌与生存的裂痕。

  • 女性意识的沉睡与觉醒——苏青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及意义

    苏青作品批判了女性几千年的封建心狱,表达了女性的挣扎和抗衡。其作品渗透出的女性意识,标志着中国女性文学开始向女性意识的深层进行探索和剖析,女性意识从沉睡中真正觉醒。

  • 女性意识觉醒中的矛盾——解析池莉小说《小姐,你早》

    《小姐,你早》是池莉以女性主义的写作姿态书写"女性意识觉醒"的一部重要作品。作品中三位受到男性伤害的女性的"意识"虽然逐渐地觉醒,并用她们的方式完成了对男主人公王自力的复仇,但在消解男权中心意识方面,她们内心深处的觉醒是不够的,导致了其在社会生活当中的行为充满了矛盾,因此这不是真正意义上成熟的女性意识。

  • 从绝望的出逃到无奈的回归——评方方的《奔跑的火光》与《出门寻死》

    《奔跑的火光》和《出门寻死》是方方关注女性生存困境的两篇小说。两者分别对农村妇女和城市底层家庭妇女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揭示。以英芝为代表的农村女性仍然遭受着明显的性别歧视和男权压制;以何汉晴为代表的家庭妇女的劳动价值亦未获得认可。从英芝绝望的出逃,到何汉晴无奈的回归,作家借此对女性的生存处境做出了深刻的思考。

  • 在“遮蔽”与“确立”之间——论方方小说中的个体存在意识探索

    方方小说一方面表现个人面对社会历史环境的受动与无奈,另一面又以一种叛逆的姿态,或出走或分裂,试图寻找人作为个体存在的可能性状态,然而这种确立却始终以失败终结。而这种挣扎也冲和成方方小说独特的风景。

  • 另一种英雄史诗——读红柯的长篇小说《乌尔禾》

    红柯的长篇小说《乌尔禾》充满了诗性的想象力,背景宏阔,行文恣肆。举凡草原、大漠、羊群、石人像等,皆灌注了饱满的激情,堪称一种英雄史诗。

  • 张爱玲小说殖民地多元文化背景研究初探——以《沉香屑·第一炉香》为例

    张爱玲小说的故事背景大多是上海和香港这些当时殖民文化气氛浓厚的大都市,本文以张爱玲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为例,试图从其所呈示的殖民地文化背景这一角度切入,把张爱玲小说研究引入殖民文化视野,从而发掘张爱玲小说令人深省的另一面。

  • 无奈与苍凉——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生存状态

    张爱玲的小说多对女性世俗性生存进行还原式的描写,在这种描写中,渗透着她对女性悲剧性命运的清醒认识。她以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洞幽烛微,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奏响了一曲曲人性的悲歌。女主人公们或是丧失了爱的本能做了婚姻的奴隶,或是为了金钱放弃亲情,或是失去理性产生了精神的变异与扭曲。她们共同构筑了一个苍凉的世界,其间蕴含着作家深...

  • 从隐匿到彰显——论迟子建小说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展示

    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上较为活跃的女作家,她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博得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认可。女性的婚恋悲剧与欲望困扰被迟子建纳入到文学创作视野,从而在作品中呈现出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探寻。此外,在对女性主义文学理念的传达上,作家主观意图上的隐匿与小说创作的客观呈现所产生的张力,使迟子建的小说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 浅谈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张洁是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开路先锋,她用自己独特细腻而又冷峻深刻的笔触,揭示那些在事业、生活和爱情上经受考验的女性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展示女性内心创痛与愁苦,从而鲜明地传达出张洁小说中寻找与逃离的女性悲剧意识。

  • 生存重压下的人性异化——析王西彦的乡土文学作品

    在王西彦作品中,贫穷、封建文化和战争共同营构了一种非人的生存困境,形成一股股巨大的生命外在压力。这种压力越大,人的自主精神就越贫乏,人性的裂变就越剧烈。王西彦笔下农民的被异化程度是如此之高,以致几乎超出了人类生存的极限,把人降为物或使人趋于毁灭。他们大多还处在为生存而斗争的阶段,这是一种严重被异化的状态。

  • 论《天瓢》场面设计的艺术特色

    曹文轩《天瓢》一书的场面设计,是联系其优美形式与深刻主题的关键。在众多场面中古典风味的特色尤其突出。本文从小说手法、主题和语言三个方面探究了《天瓢》在场面设计方面的古典化特点。

  • 《鹿鼎记》的审美价值思考

    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从接受角度来看,《鹿鼎记》有三重审美境界,即诙谐性、悠远的意境和余韵绵绵。从艺术的真实性来看,《鹿鼎记》化"历史之真"为"艺术之真",达到"物我两忘"的近乎完美的境界。

  • 变易中的承续——论路翎小说中的批判国民性主题

    对"五四"启蒙思想的自觉承续以及对落后农民的艺术剖析,可以看到路翎在继承鲁迅的文化理想,体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具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相对于鲁迅笔下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路翎又有哪些进一步的思考呢?本论文将从这个角度来论析路翎小说当中对于国民性主题的批判性的思考。

  • 艾略特的诗学思想探究——在潜在的秩序中融入文学、宗教和社会

    T·S·艾略特将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有时限与无时限融合,使文学作品存在于一个统一、完整的、有机的从古希腊文化到现代欧洲的文学秩序中;现实生活与诗学语境、东方智慧与西方宗教、部落神秘与都市咒语等等在一个信仰的体系中相互交织、并置,调制成一个进化的图式。本文结合艾略特诗歌创作,研究艾略特怎样从单一的审美视角走向多位的审美维度...

  • 一次成功的文化批判——从历史的视角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通过白人孩子哈克和逃亡黑奴吉姆乘木筏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的历险经历,探究了当时的道德和种族世界。通过揭露奴隶制的残忍和社会各阶层的虚伪,马克·吐温对矛盾的美国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让人们从对自己文化的绝对信心中觉醒,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审美距离艺术——试析毛姆小说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和《寻欢作乐》,认为作品中的叙述者"我",兼有戏剧化与非戏剧化的双重身份,并执行着作品人物和叙述者两种不同的功能,从而达到戏剧化叙述效果和非戏剧化叙述效果。由于叙述者与作者对作品主人公持有不同的态度,他们在价值观、理智和情感方面便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距离。这便是本文所讨论的作者与...

  • 梭罗与人的自然化——解读《瓦尔登湖》中的梭罗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体验,向人们展示了他回归自然、实现天人合一的心路历程。他在享受自然带来的身心宁静的同时,把自然当作观赏、欢娱的对象,把自然看作是个人灵性生命的源泉。他以实际行动实践自己的人生哲学,维护自我心灵的标准。他拥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并创造性地享受自由生命。他以自身的回归自然、体验自然,来实践自然人生、感...

  • “圆规”意象赏析——约翰·邓恩《别离辞:节哀》

    文艺复兴时期的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的爱情诗《别离辞:节哀》是玄学诗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以形象比喻传达思想,通过思想表达感情,改变了爱情诗单纯抒情的常规,把诗歌从煽情引向哲思。其中"圆规"这一别出心裁的意象,被世人称为"奇思妙喻"的经典,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找错归属的悲哀——琼·里斯《藻海无边》女主人公形象解读

    琼·里斯的《藻海无边》以《简·爱》前篇的形式,对后者进行了改写,把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变成了新文本中的女主角安托瓦内特。然而,角色的转变并未赋予这位女主人公多少闪光的东西。作者着墨最多的是她身上的弱点和缺陷,目的在于从生活的本真出发,写出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借以表现克里奥尔女人在寻找自我过程中的曲折与艰辛,并从反面激发她们的女...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