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刀锋边缘

    蒂姆·伯顿的新版《理发师陶德》电影上映,值此良机路易斯·韦尔士回顾维多利亚时代的"血腥犯罪小说",看恶魔理发师如何大显身手。

  • 《理发师陶德》:伯顿版电影与音乐剧的比对

    要将历年来各种版本的《理发师陶德》故事看完应该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这个有点像《基督山伯爵》与"开膛手杰克"嫁接而成的复仇型变态杀人狂故事,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830年代,当时以惊悚故事形式在民间流传,而陶德这一人物到了1850年代就已经为人熟知。

  • 她们的“时间”——论90年代女性“家族叙事”中的“空间文化”主题

    本文主要分析90年代女性写作家族叙事中所体现出的"空间文化"主题。女性在进行时间跨度相当大的叙事时,颠覆了传统意义的宏大叙事的写作方式,以一种新的形态出现在文坛上,主要原因在于文本确立了"空间文化"的主题。

  • 《黄金时代》中本真对双重压抑结构的颠覆

    中国现代文学绵延着一种对抗双重压抑结构的母题。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以本真为手段,对双重压抑性结构实施了颠覆和超越,从而使小说具有了超越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 梁宗岱诗歌艺术的真与美

    梁宗岱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翻译家,他将西方的象征派艺术创造性地介绍到中国来,并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诗歌艺术的真和美。"真",是指"诗的真元","美",是指诗歌的形式,独特地体现着自己的诗心。

  • 历史天空现彩虹——谈几部女性长篇小说的建构性

    铁凝、张洁、徐小斌以"母性家族历史"为题材,展现几代女人的家族故事。本文论述了几部女性长篇小说的建构性。

  • 论身体之于身体写作的重要性——以林白的《回廊之椅》为例

    身体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在不同领域内以不同方式被编码。其涵义亦在文学之域内得到显示。本文以林白的《回廊之椅》为例,深入身体内涵,以身体之所以成为身体写作策略和内容为思考角度,试析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本土的身体写作背后的身体观念及其与中国文学传统和西方身体观念转变之间的关系。

  • 寻找精神之父——论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

    余华小说对父亲这一形象极为关注,本文阐述了两类父亲在文本中的存在意义及其价值内涵。

  • 苦难的言说与悲悯的情怀——余华小说创作论

    余华小说创作的过程,也是其对人性和世界的感受,从冷酷到悲哀到充满人间温情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解读着人性。余华用冷酷的语言述说着人们的苦难,用饱含深情的目光注视着苦难中的人们,用深邃的笔触直探苦难生存状态下的灵魂深处。从而发现了人性的至善至美,发现了爱的宽广,并呼唤着美好人性的回归。

  • 略谈《围城》的比喻手法

    《围城》运用比喻有数百处之多,可分为四类即:意象性比喻,官感性比喻,哲理性比喻,夸张性比喻。比喻的巧妙运用,是《围城》的艺术特点之一。

  • 鲁迅作品标点符号的美学思考

    鲁迅作品中的标点符号被用得尽善尽美,充分发挥了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能,增加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 封建卫道士——鲁迅小说形象之一

    前期的鲁迅先生还不是一个鲜明的阶级论者,但他清醒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和对旧社会深刻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使得他笔下的封建卫道者永远显示着灵魂的深度。赵太爷(《阿Q正传》)、鲁四(《祝福》)、赵七爷(《风波》)、四铭(《肥皂》)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作者用幽默、辛辣的笔,深刻揭露了他们的顽固与冷酷、虚伪与残忍。

  • 穆旦与现代主义

    穆旦的诗歌在20世纪40年代现代派诗歌当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受西方文学的影响,穆旦以新颖的诗歌形象,运用典型的现代主义美学原则抒写丰富独特而深刻的生命体验。

  • 失落的家园与媒体的身段——评中篇小说《朱大琴,请与本台联系》

    对于农民工们而言,怀恋故土回望家园并不意味回归故土家园,这一群体在栖身城市里处境尴尬,他们内心交织着对故土依恋、城市中挣扎的伤痛和对融入城市的渴望。"喧嚣热闹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悖论",伴随现代性发展而诞生的大众媒体(包括电视媒体),它们也同样是形成"巨大悖论"的组成因素,小说文本中,主人公朱大琴成了电视媒体的炒作道具,深刻体...

  • 叙事视角下奚大有精神生态的历程

    王统照《山雨》意在写出奚大有的精神生态转变,从保守狭隘走向反抗、开放、觉醒。但是他的精神生态历程是一个觉醒、压抑、复苏、觉醒的过程,是从被动——主动觉醒的转变。所以只有从内在主动的改变,世代沿袭的不良精神生态才会瓦解,才会真正走上觉醒反抗的道路。

  • 张抗抗几部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在女作家张抗抗的笔下,诞生了一批有鲜明性格特点的女性人物。她们身上深刻体现着作家自身的独立思考以及呕心沥血的价值判断。本文以其笔下的几部小说,几个人物作重点分析,考察在张抗抗的女性问题讨论中,结果不是失踪就是出走,这代表着作家对女性问题的忧虑与判断。

  • 敢问路在何方——《白纸门》的人物群像赏析

    在《白纸门》中我们看到一个个在现实中蜕变的灵魂,迷惘在"狂想"的路上。是雪莲湾的他们如此容易蜕变,还是生存环境给了他们太多蜕变的机会?是他们自身问题太大,还是生存环境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我们痛心地看到:在欲望面前集体堕落似乎成了雪莲湾人的生存规律。

  • 哥特小说探源

    本文主要从18世纪中后期的文学状况和文化语境切入来探讨第一部哥特小说的形成,指出哥特小说既是18世纪中期一部分英国文人的怀古热情的产物,也是一种非古典主义美学的体现。

  • “语言”与村上春树的创作——浅析《且听风吟》

    《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尽管在大多数人看来这部小说篇幅短小,结构松散,似乎不存在明确的主题,但作为村上文学的出发点它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且听风吟》中对"语言"的质疑,以及"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能指和所指含义。在此基础上揭示出村上文学对"语言"质疑的实质以及根本原因。而正是这种对"语言"的质疑使村上文学...

  • 浑沌与混乱,虚无与实在——论《印度之行》中的印度

    《印度之行》是福斯特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神秘气氛从来令人不安和费解。本文从小说语言入手,对muddle和nothing所代表的意象进行深刻剖析,探索作品中两词分别代表的深意,指出浑沌与混乱,虚无与实在正是《印度之行》中的印度特点。

  • 《恋爱中的女人》的神话原型探源

    毋庸置疑,《圣经》故事,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为西方诗歌、小说和戏剧的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西方现代派作家更是频繁地将神话传说置换变形移植进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取得了极强的艺术效果。劳伦斯在其代表作《恋爱中的女人》中也大量运用了神话传说和《圣经》故事作为原型象征。本论文将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探讨劳伦斯在这部作品中如...

  • 《荷马史诗》与《伊尼德》的异同比较

    本文简要叙述了荷马的《伊利亚特》和维吉尔的《伊尼德》的故事情节,比较了两篇史诗的相似和差异,最后评价了维吉尔的思想和艺术及其影响。

  • 惘然人生如梦——从《游泳者》看美国中产阶级状况

    《游泳者》是美国作家约翰·契夫的成名之作。该作品揭示了美国中产阶级的财富、精神状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内迪如梦境般的游泳途中的所见所闻,向读者展示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富有;通过内迪财富的变化展现中产阶级虚伪的人际关系。内迪最后的空虚和悲伤,是美国中产阶级富足却感到迷失和困惑的精神状态体现。

  • 在事实与虚构之间——彼得·凯里小说《凯利帮真史》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彼得·凯里小说《凯利帮真史》被誉为澳大利亚之歌,因为它以新历史主义视角重构澳大利亚传奇人物内德·凯利的故事,再现了澳大利亚人心中的民族英雄和自由斗士的形象。整个文本以虚构的内德·凯利给女儿的书信形式,模仿真实历史文献中内德·凯利自我辩护书的粗直语言风格,通过历史事实与文学虚构的对立与统一,颠覆了殖民主义的...

  • 剧终回首观序幕——评哈代的《非常手段》

    小说《非常手段》是托马斯·哈代的处女作,作家通过人物的生动描写和情节精密构思,加上环境、心理活动和细节的描写以及精辟的议论,造就了这部辉煌的巨著,也显示出其超凡的文学造诣。本文作者高度评价了这一作品。

  • 论《百年孤独》的魔幻主义色彩

    本文从叙述方式、人物情节、描法、人物形象等角度分析了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旨在更进一步地探讨魔幻现实主义艺术。

  • 《贵妇画像》的探析——欧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贵妇画像》描述一位单纯、独立的美国姑娘伊莎贝尔在欧洲的经历。反映了女主人公追求欧洲文化的渴望。詹姆斯通过新旧两大陆文化冲突的描述,试图将两种文化的优点相结合:将美国人的高尚独立与欧洲人的智慧相结合,来最终实现欧美文化的融合。

  • 论夏洛克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在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犹太人夏洛克无疑是最光彩夺目的形象。作为一名高利贷者,夏洛克贪财吝啬,并为钱而丧失仁爱和理智;而作为一名犹太人,他却不得不对来自安东尼奥的打击和辱骂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同时,作为一名旁观者,他又在不择手段的斗争中对统治阶层的黑暗进行了真实的揭露。所有的这一切,无疑构成了夏洛克丰富多重的性格,使...

  • 读《诗人之死》,析诗人之死

    《诗人之死》是俄国伟大诗人莱蒙托夫为普希金遇害而向沙皇为首的"上流社会"叫板的战斗檄文。令人深思的是,四年后,作者的命运竟与诗作中的主人翁之死如出一辙。虽然这与诗人多样化的性格和理想的幻灭不无关系,但以尼古拉一世为代表的俄国上流社会无疑是扼杀莱蒙托夫的真正元凶!

  • 《西游记》与《格列佛游记》之比较

    在《西游记》和《格列佛游记》这两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创造,在折射现实的同时,对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反映了人民的诉求,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这两部小说都对后世的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后人又对这两部小说的作者意图产生了误读。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