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疯狂世界的哀歌

    几千都柏林人马上就要开始阅读一本同城小说家的著作———一部有关权力、腐败和谎言的寓言。小说影响巨大,在出版之初便畅销国内,随即被译成不计其数的各种语言。它曾被拍成电影、谱制乐曲、改编话剧,也被大刀阔斧地删改作为儿童读物,完全无视

  • 存在:记忆与遗忘——试探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存在观念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以自己独特的生存体验对运命与苦难进行深沉思索,在记忆与遗忘的扭结纠缠中自觉地对存在进行叩问,并最终获得个体存在的安宁与平和,超越了个体的苦难。

  • 失败美学观照下的命运交响曲——论近年毕飞宇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

    毕飞宇近年的小说成就有目共睹,但目前评论界对其作品多为文本阐释,对其深层次创作局限分析不够。毕飞宇美学理念上所体现的一种限度,值得深入研究。

  • 徐志摩诗歌中的康桥文化之美

    徐志摩,作为我国现代新月派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中独特的美学美感永远是诗坛的一座丰碑。在他短暂一生中,"康桥文化"成了他诗作中永不凋谢的主题。本文立足理论层面,通过对其部分作品的分析来探究徐志摩诗歌中的康桥文化之美。

  • 论刘震云小说中“观察者”的生存哲学

    刘震云的新写实小说在描写琐碎、平庸的普通人生活时,经常穿插一个相对来说不平庸的人作为"观察者",从而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作品中的人物,并对他们的生活状态做出评判,表现出不敢苟同甚至是讽刺的态度。这就是刘震云作品中常常表现出的作者与作品人物性格、状态的相悖性,对他描写的人物具有一种讽刺的精神。本文试图从这种相悖性与讽刺精神中,探...

  • 充实与空白——汪曾祺小说的古典美

    汪曾祺以《大淖记事》、《受戒》等别具一格的小说开创了"80年代中国小说新格局"。汪曾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小说充溢着中和、神妙、蕴藉的古典美。他将充实和空白融合在一起,充实中有平淡,空白中有浓厚,从而表现出丰富而复杂的精神情感世界与中国式的传统文化内涵。

  • 遥远的家园遥远的爱——穆时英小说的都市体验

    穆时英是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重要代表作家,他与刘呐鸥、施蛰存等人共同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崭新的文体风格。他的小说以现代主义手法,描绘了热闹浮华的都市生活中人们迷失家园的寂寞和凄凉,不动声色地抒发了世纪末的情怀。

  • 试析废名小说《桥》的诗化语言风格

    《桥》的小说语言是诗化的语言,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桥》的诗化语言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缺省、语言的折绕、个性化的使用典故和善用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等方面。独特的诗化语言风格为其小说增添了诗的韵味,使小说的意境更加清新、含蓄、悠长。

  • 张爱玲与海上花——谈《海上花列传》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海上花列传》是清代狭邪小说的代表作,它用平淡而近自然的写作手法着力写了感情世界的理性思维。这对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的许多小说不仅袭用了《海上花列传》的故事套子,而且渗透着"世俗理性"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她平淡而近自然的写作追求。

  • 惨痛悲哀的画卷——从《受活》看现代化进程中国人劣根的沉重、道德的萎缩

    本文通过对柳鹰雀这一人物形象和圆全人这一群体形象的分析及出演团成立前后受活人对于"退社"一事不同态度的对比,使我们看到了尽管现代化进程在加速,尽管人们物质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极度贫弱。

  • 彻底的人物 欲望的悲剧——对《金锁记》主人公形象的解读

    《金锁记》讲述的是出身低微的市井人家女子曹七巧的一生,尽管她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三从",但作者并没有把她塑造成符合传统观念的女性,而是让其在欲望的驱使下扭曲了人性、母性,成为"彻底的人物",颠覆了传统的女性形象。

  • 红颜薄命与红颜祸水——论苏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凭着多年生活经验生成的对女性的独到理解和体验,本着"女人处处是小说"的创作观念,苏童成功塑造了很多颇具特色的女性人物形象:代表着美的幻灭和孤独意味的红颜薄命,被述为荒淫卑贱而落入低俗文化为人不齿的红颜祸水,以及有着独特韵味的审美意象,如蛇、猫、青蛙等。在与同样擅长刻画女性人物形象的男性作家白先勇作品的比较中,我们更能看出苏童...

  • 浅谈池莉小说对人性的探询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文艺理论家刘再复在新时期表述的文艺思想中,一以贯之的就是"文学研究应以人为中心"。对人性的探求与思考,是池莉在对普通市民数不清过不完的日子的描写中努力实践的重要内容。文学就是要把种种人身上的人性概括化,把广泛的散见于各个人身上的人性集中化,最后再把通过上述手段概括想象出来的人性直观化,以一种活生生的富...

  • 做一个平凡的人——细读《上校》

    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痖弦《上校》一诗展示了浓郁的忏悔意识、悲剧意识和个人主体意识,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

  • 刘绍棠“运河文学”之美浅析

    刘绍棠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他的作品集真实美、人物美、景物美、语言美于一身。

  • 论王蒙在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

    王蒙是我国最先借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意识流手法的作家,他用冷峻、幽默的笔调使我国小说的色调显得更加丰富。他在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成为中国文坛的一个最新的转折点。

  • 试论阿Q“精神胜利法”

    阿Q形象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被侮辱与被损害。不管是在未庄还是进城,阿Q始终都是一个受尽侮辱的对象和形象;第二,忘却一切的自我安慰。精神于物质的懦弱、无奈,以至于病态;第三,封建思想的传播者和受害者。封建的毒瘤在阿Q思想里根深蒂固,他本来就无思想可言,于是封建毒瘤趁机而入,被他无思维地传播,乃至最后被毒死;第四,阿Q精神的普遍性。把阿Q...

  • 浅析《阿Q正传》中的人性本能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文中对人性本能欲望的探索,对人的灵魂游弋与毁灭分析,令人深思。阿Q的自我意识和病态包含着对人性本能的透视,在对病态人物的爱情与性本能冲动的描摹中,揭示出封建伦理制度下人性裂变的过程。

  • 情感缺失与人性的挣扎——一篇探索女性内心隐秘的佳作

    表现情感的小说举不胜举,但《果园》独辟蹊径。从平凡琐事中探索女性的内心世界,从细节上挖掘女性情感的缺失与人性的挣扎,凸显了作者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人文关怀。

  • 论莉莲·海尔曼戏剧中的南方女性形象

    本文从莉莲·海尔曼的四部戏剧着手,着重探讨了她笔下四种不同的南方女性类型以及她们在男权社会中争取自我尊严和人格完整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可以看出,作者对现实社会深切关注,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语言都使她超越了同时代许多男性,尤其作为女性作家对女性的深入洞察,更使她在美国戏剧史上独树一帜。

  • “天使”被困之后——《巨翅老人》和《故事新编》的比较阅读

    在现代性话语逐渐取代古典言说的过程中,"去魅"为其显著特征之一。"去魅"在文学形象塑造上突出表现为"反天使"形象对"天使"形象的取代。马尔克斯和鲁迅分别在《巨翅老人》和《故事新编》中塑造了去神圣化的"圣人"形象,但两位大师却采用了"魔幻"和"狂欢"两种迥异的手法去塑造各自的"去魅"形象。两种不同的"天使"表明了马尔克斯和鲁迅对现代社会精...

  • 死于无知:固执与游离——罗兰·巴特《S/Z》的哲学思考

    《S/Z》是后结构主义文本批评的经典之作,是对巴尔扎克小说《萨拉辛》某种意义上的改写。《S/Z》的文本批评是结构的肢解,通过五种符码之间的编织,罗兰·巴特成功地做到了对结构的游离,而非固执于稳定叙事结构。

  • 三毛、赛珍珠笔下的异国形象之比较

    异国形象创造体现了个体与群体对异国的认识,具有跨文化、跨种族写作的特点。作家对异国形象的创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三毛笔下的异乡奇异、梦幻,承载了她的空灵、率性思想。赛珍珠的异乡真实、平凡、美好,促进异乡和故乡的了解、融合是她的追求。

  • 性别冲突中的抗争与生存

    女性长期处于政治上受压迫、社会上受排挤、经济上受贫穷、文化上受专制、思想感情上受压抑的状态,因而女性作家的作品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中女性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她们一方面强烈控诉妇女所受的社会压力和痛苦遭遇,另一方面大胆地描写女性意识的觉醒,表现女性的内心感受。她们要颠覆强加在她们身上的思想,建构女性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从而建构与...

  • 论阿特伍德小说《浮现》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浮现》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分析男性对自然的掠夺和对女性的压迫,并指出导致这种双重压迫的根源——父权制体系。本文认为,阿特伍德在作品中力图解构男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宣扬建立男性与女性,文明与自然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 并置与象征——《紫色》中的艺术表现形式

    艾丽斯·沃克的《紫色》运用书信体构筑了小说的空间结构。本文从小说中运用的艺术表现形式出发,重新审视小说中运用象征意象暗示出的文化并置。并置不仅实现了文本的整体性价值,而且鲜明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升华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使小说蕴涵了更深刻的思想意义。

  • 诗意的畸人群像 深厚的人性蕴藏——从畸人视角解读《小城畸人》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享有盛誉、承前启后而影响深远的现代作家。其代表作《小城畸人》塑造了一幅诗意的畸人群像,揭示了深厚的人性底蕴。畸人的故事表明,他们之所以成为畸人,既是美国工业化对人性扭曲的结果,也是他们执着于某个绝对真理而无法自拔的后果。畸人是集"扭曲"与"甜美"为一身、在现实中无所适从,但仍对生活充满激情的梦想者。

  • 《吕蓓卡》中女性哥特主义元素的解读

    英国著名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1907—1989)的代表作《吕蓓卡》在1938年一经出版便轰动文坛,成为当时英美两国最畅销小说。本小说代表了20世纪女性哥特在当代文学中的发展。本文从女性哥特的主题、人物、象征空间、恐怖气氛四个方面,来分析小说《吕蓓卡》中的女性哥特主义元素。

  • 重拾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从写作手法剖析

    埃德加·爱伦·坡是浪漫派作家中较为特别的一位,他的作品色彩大都被他的生活经历所沾染,显得阴暗而低沉。笔者从"重复""、象征"两种坡惯用的修辞手法入手,对坡的哥特小说进行深入分析。这两种手法的运用,不仅让小说中恐怖的氛围加重,并且还在这些恐惧和黑暗下面,让读者领略了人性中的爱和对美的不同理解与运用。

  • 诡异象征显奇才——谈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不要拿你的脑袋跟魔鬼打赌》

    诡异怪诞是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极力张扬的,它呈现给读者的另类体验,几百年来一直深受大家喜爱。本文借助《不要拿你的脑袋跟魔鬼打赌》这个经典的诡异小说,分析了其人物、情节和气氛描写中诡异手法的运用,进而剖析其中的象征意义,从而诠释了诡异怪诞的手法和象征意义在坡的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爱伦·坡诡异小说创作的奇特才华。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