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住在菲利普·迪克的世界

    预测未来并不是件难事,无论你是超市小报狂、末日狂热分子还是爬格子的专家,无论你预测了大明星离婚、世界末日,或仅仅是历史的终结,都很简单。即使你大错特错,出版商也不会错过为你出书的机会。但要做出正确的预测就大不一样了。1984年来了又过去,可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却成为经典,成为高中课堂学习的独裁政治寓言,而如今我们仍然没有在"...

  • 盛开的罂粟花——《玫瑰门》的女性主义解读

    《玫瑰门》是一部反映女性心理与生存状态的精神分析小说。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庄家几代女人的命运。在《玫瑰门》里,铁凝笔下的男性形象,在女性顽强的生命韧性与超然的智慧面前黯然失色。作者在"上帝死了"的情境里,为这些女性的生存安排了广阔的空间,让她们在束缚与超越中,向读者展示了自己复杂的生命状态。

  • 在矛盾中“重生”——试论陈白露“必死无疑”悲剧的必然性

    《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根源于那个黑暗的旧社会,有其必然性。然而,陈白露自身的矛盾心理以及她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直接或间接地促成和加速了她的死亡。正是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陈白露"必死无疑"悲剧的必然性。

  • 别样的都市风景——刘呐鸥的“新感觉式”小说创作

    刘呐鸥是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重要代表作家,他与穆时英、施蛰存等人共同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崭新的文体风格,将新文艺的列车驶入了现代主义的轨道。他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上海,以新异的现代形式展现了那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都市里别样的风景。

  • 论《边城》中的人性美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独特的乡土气息,也为我们奏响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作品通过抒写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情与人性美,突出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好与纯净,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 论汪曾祺小说的市井文化情趣

    以市井作为叙事和审美对象的市民文学创作在我国源远流长。汪曾祺继承和发扬了市井风情小说的传统,构成了他小说独有的叙述特征、价值取向。其小说以市井生态景观和市俗文化为主要叙事内容,为人类的生命过程提供了形象化的叙事。

  • 在叙述的反锚定中创造世界——试论孙甘露小说中寻找“故事”的叙述模式

    孙甘露的小说存在一种寻找"故事"的叙述模式,这种叙述模式表现的叙述的反锚定手法,是他文体实验的重要元素。地素、时素、人素的反锚定,露迹手法的运用,以及小说结构的离散化,孙甘露通过这些实验破坏小说的真实幻觉,否定逼真感,以极端的文体实验否定生活世界的常规秩序,在叙述的反锚定中创造了迷人的诗意梦幻世界。

  • 细节描写搭建的“围城”——对《围城》的一种尝试性品味

    细节在文学创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最细微、最本质、鲜活生动的细节,对于文学创作具有不可取代的审美价值。学者作家钱钟书在《围城》这本书里,以一种超凡的眼光,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里感知周围,发现人性的那些病态的、丑陋的东西。因此,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推动情节、体现作品的审美特征,不仅是这部学者小说卓然不群的艺术风格...

  • 《新潮》白话新诗创作的摸索和开拓

    《新潮》白话诗人共同摸索和开拓着白话新诗的道路,有意识地进行诗体解放的尝试,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在新文学发展的初期,完成了筚路蓝缕的开荒者形象塑造。

  • 从张爱玲、苏青看四十年代都市女性生存

    40年代的上海以大家之态,在动荡的时局中呈现出独特的都市生存状貌。张爱玲、苏青的小说选择了市民的角度描写都市女性的生存。从小说中外在的生活环境、女性的自我社会身份定位、内在的世俗价值追求等方面可以看到,作家以非主流的边缘化抒写,完成了对时代的关注和反映。

  • 张爱玲小说中的叙述者与隐指作者

    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叙述者和隐指作者的概念;第二部分从张爱玲的小说出发,分析小说中叙述者和隐指作者不同的态度,指出其中的不可靠叙述;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小说叙述者的冷漠旁观及隐指作者的苍凉意识。

  • 世界不让你们成为女人——严歌苓《雌性的草地》的女性主义解读

    严歌苓通过对70年代初期,某军马场和男性一样放牧军马的"女子牧马班"的描写,表现了女性生存的艰难。书中展示的女性,陷于男性世界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想脱离男性世界的控制只能让自己脱离女性身份。并非女性不想寻回女性身份,而是男权世界不让她们成为女人。女性在"五四"大解放的浪潮下获取了大量的权利之后,仍然深深地埋葬在男权社会的阴影里。

  • 《双面胶》的女性意识分析

    小说《双面胶》细致、全面地展示了东北婆婆和上海媳妇的矛盾冲突,并在这种婆媳矛盾中张显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作为男权主义坚实捍卫者的婆婆,和拥有现代女性意识的媳妇,在家庭观念和性别观念上产生了明显的对抗。同时,小说还通过三个孱弱无能的男性形象,解构了传统男权社会的男性形象,从女性的对立面进一步张显了小说的女性意识。

  •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解读《萎靡的布鲁斯》的诗歌形式

    社会符号学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对语言符号的解释只能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诗歌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符号,具有社会符号学的意义。本文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对美国著名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成名作——《萎靡的布鲁斯》诗歌形式进行解读,力图揭示诗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传达的社会意义。

  • 两位诠释大自然的伟大诗人——华兹华斯与弗罗斯特自然诗的比较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现代美国诗人弗罗斯特,都以擅长描写大自然而闻名于世。华兹华斯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诗以描写大自然中的景物、山水、动植物为主,他把对大自然的喜爱、崇尚之情贯穿于诗文中,表达了对大自然充满和谐、欢乐、恬静生活的向往;弗洛斯特深受华兹华斯的影响,继承了华兹华斯的写作风格,其诗记述美...

  •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艺术

    罗伯特.弗罗斯特在20世纪美国诗坛上可谓独树一帜。他着墨于自然景物,诗歌风格简洁而含义隽永,沉思人生的真谛。本文将归纳研究弗罗斯特如何在诗歌中通过精湛的语言艺术寓哲理于通俗,融深刻于平淡,借景抒情,以景写理,全面展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及蕴含的人生真谛。

  • 简评戴维·洛奇的《天堂消息》

    戴维.洛奇的《天堂消息》从主人公的选择到情节的构思都转到校园和学术界之外,转向了社会,着意反映人们对现实与信仰问题普遍存在的矛盾、困惑和思考。同时,该书在创作中,采用了后现代叙事中的"框架"策略,在文本中嵌入了日记、书信、明信片和学术讲稿等体裁。

  • 变形文化土壤中的变形人——对《土生子》主人公别格心理现象的文化解读

    《土生子》中主人公别格的短暂一生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黑人命运的一个缩影。置身于庞大白人文化环境中的他,在一种摆脱自身黑色标记的强烈渴望与潜意识中,知道自己永远摆脱不了的彻底失望之间挣扎徘徊。压抑的积累扭曲了别格的灵魂,使他一次一次以极端的方式来宣泄自己,寻找出路。本文将从弗洛伊德关于压抑的理论入手,解读别格心理现象的文化因...

  • 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的语用分析

    阿尔比创作的具有美国特色的荒诞派戏剧,除了表现人生存的荒诞,还反映了一些美国独特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的语用分析,阐述荒诞派戏剧用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主题,使形式和内容得到了统一,从而使荒诞文学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 在赎罪中成长——解读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主题

    《赎罪》讲述了一个13岁的女孩如何通过赎罪而步入成熟的故事,可称得上是一部成长小说,但批评界对其成长主题却鲜有评论。本文从成长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视角出发,结合小说的叙事特点,分析《赎罪》中年轻主人公布里奥尼在赎罪过程中的成长变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 “力象”的呈现——论穆时英小说中未来主义速度的美

    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穆时英的小说充满了速度感。本文将穆时英小说置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特定环境中,把其小说与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相对照,从速度的角度来剖析他的小说是怎样给读者带来巨大阅读享受的。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写作风格赏析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一生创作颇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是马克.吐温代表作之一,出版后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影响深远。小说用孩子的口吻讲述流浪儿哈克在密西西比河及河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描绘了各阶层的生活场景。本文从不同角度...

  • 物美景丽皆为情——论《再别康桥》物我合一的抒情手法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再别康桥》描景与抒情的完美结合:1、悄悄别离凝聚浓厚的康桥情结;2、优美意境凸现诗人美好的人生追求;3、寻梦与沉默映现深幽的失意感伤;4、徐行缓步的韵律展现潮起潮落的情感轨迹。

  • 平淡中的绚丽——以《世间女子》窥苏伟贞女性形象之一斑

    苏伟贞是台湾新女性作家的代表之一,她的小说多关注社会变迁中的女性生活和命运,以情欲来透视台湾现代社会的女性观。本文主要对《世间女子》这一文本进行分析解读,研究"苏氏"笔下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内心独特的情感世界。

  • 致命的忧郁——论郁达夫小说的沉沦精神特质

    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多有救国救民的抱负,但是因为社会的腐败,他们屡遭挫败理想幻灭,逐渐沉沦自暴自弃。忧郁沉沦是他们最主要的精神特质,主要表现为孤独、焦虑、绝望和自弃,孤独意识和自伤自悼阶梯式构成郁达夫小说的沉沦精神特质。

  • 20世纪的城市游荡者:从波德莱尔到张爱玲

    从19世纪的第二帝国巴黎,到20世纪灯火摇曳的上海,从街头拾荒者波德莱尔,到边听市声边"道路以目"的张爱玲,我们看到两位都市作家共有的漫游姿态,在这种游荡和张望中,他们完成了与人群、与浮华世界的全部关系。这之中既有一种对生活深刻严肃的兴趣,也有跟家庭、阶级、国家,以及传统信仰切断联系这样一种精神上"自愿的无家可归"。

  • 活在回忆的世界——福克纳与白先勇小说比较研究

    威廉.福克纳与白先勇是两位在精神气质和思想立场上比较接近的作家,他们对传统的苦恋,对苦难人生的深切关怀,使得他们有一定程度上的可比性。本文尝试用平行研究的方法,比较两位作家在思想和作品题材上的相同之处。

  • 阿瑟·米勒戏剧女性人物解析

    从"话语权"的丧失及舞台位置看,阿瑟.米勒笔下的女性形象可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为传统理念所推崇的"贤妻良母"型,没有话语权,在舞台上不处于中心;一类为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以负面形象出现在台前,体现"美狄亚"原型;最后一类为表现主义作品中的"影子人物",由此可见米勒在创作上的一定局限性,但归根结底,社会心理、文学传统、作品风格决定作家的人物塑...

  •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

    拉斯蒂涅和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择手段出人头地"的典型形象。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人生目标,不择手段的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各自的人生。最终,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于连却以他平民孤傲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本文从两个人物生平、思想、遭遇、结局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 《还乡》中的荒原叛逆者及其原型解读

    爱敦荒原是托马斯.哈代小说《还乡》中的一片荒凉、黑暗的石楠地。荒原上的居民坎特大爷、费尔韦大叔等人通过说粗话、不敬神、点篝火等叛逆行为,来克服荒原的恶劣环境以便找到人生的幸福。本文把他们的行为与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的行为进行对比,认为他们的行为是普罗米修斯行为地置换。他们的行为具有适用性、神圣性和普遍性。他们这些配角人物...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