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拒之门外——诺贝尔偏好实验小说,美国小说家坚持经典却无功而返

    文化评论家在网上寻找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的小说,却惊奇的发现最常见的搜索结果竟然是一部关于青年爱因斯坦的电影DVD。被赞为"开拓新视野、新冒险"的68岁法国作

  • “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偏离与反思

    "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推助了文学对底层人物的人生关怀,使文学增添了为人生的时代气息,但这一文学叙述在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与反思的同时,所流露出的对社会主流现象的偏离应引起关注。

  • 在革命话语的烛照下——论张天翼笔下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

    30年代,左翼作家张天翼经常以革命为大背景,描写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超越了知识分子革命生活的物质和身体层面,更多地关注知识分子深层心理在"革命"这个大命题的强烈辐射下,出现的旧式心理显影和精英意识的变异。他对于"革命知识分子"的独特观照和深刻批判,审慎地提出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和自体精神建设的历史性问题。

  • 90年代学院知识分子小说三家论——格非、李洱、徐坤

    格非、李洱、徐坤是90年代以来,在学院知识分子题材领域较有代表性的三位小说家,本文通过分别论述三者的相关作品,讨论作为知识分子的纯文学作家,如何以写作行为应对巨变中的现实,以及他们的小说所体现出来的形式特征和症候。

  • 挺立在中原大地上的两个寡妇形象——读《耙耧天歌》和《第九个寡妇》有感

    尤四婆和王葡萄是挺立在中原大地上的两个寡妇形象,二人都有坚定的生活目标、强悍的生命力并都远离权利世界,但尤四婆体现了更多的母性,王葡萄则具有更多的女儿性,二人在对待男人的态度及人生结局方面也有所不。

  • 爱情:无法消解的人生悖论

    路遥深知人类爱情的弱点,在小说《人生》中他用感性的手法深刻揭示"爱情创造平等,但不追求平等"的矛盾本质,却并没有把爱情彻底解构。主人公高加林和刘巧珍试图通过追逐爱情改变社会地位的做法固然难逃失败的命运,路遥却为光芒四射的艺术典型刘巧珍,苦心孤诣地安排了爱情归属,让她及时回归,嫁给了自己——马栓——另一个改变了名字和性别的"男性...

  • 新写实小说的写实性分析

    新写实小说继承并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规范,以写实性的创作原则,全面而真实的反映了当代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把写实主义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极致。

  • 从接受美学看余华作品对传统的颠覆

    本文试图从余华80年代中后期的具体文本的分析中,去阐释他对传统的颠覆,并从接受美学的一些理论角度,说明这种颠覆对于接受者的阅读经验形成的创造性意义。

  • 传统文化的消亡者——对阿Q的文化解读

    《阿Q正传》作为一部世界文学经典,自诞生之日起,备受世人关注。多年来对此文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对主人公进行角色定位(边缘人物),并分析其双重性人格(即边缘人格),就其人格形成及悲惨结局作深入探讨,最终归结于民族传统文化作用的结果。

  • 为“活着”而活着——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活着》

    小说《活着》的成名,表征的偶然难掩时势必然的规律。笔者拟从时代大环境的角度,以存在主义的视角,深入剖析小说文本所蕴涵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一展小说作者在荒诞无理性的世界里、在命运的无常中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尊重,揭开了苦难生存困境下的人性永恒之美。

  • 男权文化的解读——以《新结婚时代》中“凤凰男——孔雀女”为例

    通过对作品《新结婚时代》中人物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国依然是一个以男权为中心和主导的社会,女性在家庭内与与男性世界平分秋色,甚至为女性中心之强势,只是一种虚假的精神满足。作者没有过多地从女性的主体意识上去书写女性的觉醒过程,放弃了对人性的深层拷问,从不同侧面在不知不觉中膨胀了男性的主体霸权、压制了女性的主体性。

  • 浅析五四文学革命中的激进主义

    五四时期,掀起了浩浩荡荡的激进主义文化潮流,以与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激进性姿态出现的五四激进文学,它所倡导的思想启蒙,无疑开启了中国社会由政治制度层面向文化思想层面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并全方位地制约着中国历史、文化乃至文学的现代转型。它高扬民主、科学的伟大旗帜,大力引进西方思想,猛烈抨击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思想领域从而呈现出新...

  • 他者言说自我——从形象学视角看三毛作品中的外国人形象

    三毛是一位经历独特、饱受中西传统现代文明冲击的女作家,受到各国各阶层读者的喜爱。本文通过对三毛本人的个性特点及其作品的分析,主要以她的作品《西风不识相》、《这样的人生》、《五月花》为例,用比较文学中形象学的方法解读她笔下形色各异的外国人形象,从而审视三毛在外国文化里的"自我"与"他者",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和把握三毛...

  • 不能忘却的父爱——重读《忘掉她》和《哭亡女苏菲》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伦理纲常。因此,家庭关系中原本带有浓厚亲情的父子关系,被赋予鲜明的政治等级色彩,把父亲的权威绝对地凌驾于子女之上,从而破坏甚或隔绝了父子(父女)之间自然的、人性的血缘关系。有别于传统父爱,闻一多的《忘掉她》和高兰的《哭亡女苏菲》共同传达出有血有肉有情的现代...

  • 自然自在的生态语言——论迟子建小说的语言特色

    迟子建小说语言的独特性来自于她独特的童年生境,是一种将人类引入自然的生态语言,显露出自然自在的生命特征和对精神故乡的坚守。这种语言以回归自然、回归生存大地、回归纯朴人性的方式,给笼罩在生态灾难下的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与自然亲近的救赎之路。

  • 浅谈朱自清散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通过调动各种修辞手法,完美地传达出内心深处的丰富意蕴。他的排比,如数家珍,五光十色一串串成列出来;他的拟人,好似神话,万物皆有四肢五官,活脱脱,呼之欲出;他的设问,则像深海垂钓,不仅钓鱼心切,更有深沉含蕴;他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产生一种新颖、奇特的美感。

  • 解构经典爱情 书写爱的绝望

    在长篇小说《心动如水》中,陈丹燕借几个女人的情感经历,书写了一种爱的绝望情绪,形成了对经典爱情模式的全面解构。而男性情感的怠惰,女性对童话爱情的向往,女性自身的定位等成为女而绝望的原因。

  •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研究现状及评价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国内狄金森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对其诗歌创作主题的研究、对其诗歌艺术风格的研究及对其诗歌创作影响源的研究,并对国外狄金森研究现状进行几个方面论述。最后,通过对国内外狄金森研究现状的评价,指出了目前已取得的学术成果和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向和领域。

  • 通过《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爱情观和反战立场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描写了战争与爱情之间的冲突,战争摧毁人的幸福和理想。小说的女主角凯瑟琳不仅温柔、漂亮、聪明、勇敢,而且对爱情忠贞不渝,为了爱情能克服各种危险和困难。本文通过对凯瑟琳的简要分析,尤其是对其爱情观的剖析,以这一形象的悲惨命运来揭示海明威的反战立场,同时也揭示了海明威对摧毁人们幸福的战争的厌恶和控诉。在...

  • 浅析《老人与海》的人物表现手法

    经历过一战洗礼的海明威,不仅深刻理解了战争的含义,还练就了他简洁明快的写作手法。《老人与海》取材于一位古巴渔民的真实经历,是海明威于晚年证明自己创作实力的中篇杰作。作者以简洁有力的写作风格,对一个尘俗中普通但具有非凡勇气的人物性格进行了丰富而真切的诠释,使渔夫圣地亚哥于整个人类具有更深刻的寓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对其...

  • 女性自我意识之觉醒——《荆棘鸟》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本文以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对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克里利家族祖孙三代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论述了她们各自寻求自我幸福和爱情的情感经历,展现了在特定的时代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不断成长的过程。

  •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因素分析

    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充分应用了象征的手法。本文通过人物的象征、客观形象的象征和动物的象征三个角度分析了作品中象征技巧的运用。

  • 乔治·爱略特小说的生态思想

    爱略特是在英国经济转型期出现的思想敏锐、冷静思考的作家之一,她在《织工马南》中超越时代地意识到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困惑、痛苦和灾难,她相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活生生的联系,提倡两者的和谐共处。

  • 全知视角下的人性绽放——评池莉短篇小说《一夜盛开如玫瑰》

    池莉的短篇小说《一夜盛开如玫瑰》以作者特有的冷静、犀利,又带着些许戏谑的风格讲述了一位单身女大学教授苏素怀同一位男出租车司机在夜间的一段偶遇。池莉机智地采用了全知视角,带领读者在"苏素怀"、"出租车司机"、"旁观者"的三个身份之间游刃有余地转换,共同探索具有特定身份的男女性心理,对知识女性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做出思索和分析。

  • 试析海明威的硬汉形象与角色意识

    本文分析"海明威式硬汉形象"的创作心理范式,探讨海明威作品中硬汉形象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同时关注到,海明威在作品和现实生活中都有自觉扮演硬汉的角色意识,这种强烈的角色意识,有力证明了海明威和他的作品主人公,其实都是他心目中抽象的"硬汉精神"的塑造物,这也就是为何海明威的作品主人公们和作者本人,具有极大相似性的根本原因。

  • 论史铁生创作中的“苦难”主题

    本文从史铁生的创作谈起,探讨其审美追求的背后有着较为清醒的生命意识和对苦难的敏锐感受,不仅从其个人的遭际出发来厘清这种审美价值所蕴含的深度和高度,而且还从"宗教与爱"相关联的角度来透析"苦难"主题的价值和意义。

  • 浅析路翎小说“原始的强力”的心理内涵

    路翎在其文本中通过挖掘人物的深层心理,表现他们身上潜藏的"原始的强力",无论知识分子个人英雄主义道路的探索,流浪汉旷野中的漂泊、流浪,还是普通农夫村妇畸形的生存状态,都是"原始的强力"的变态宣泄。

  • 爱情的宿命——何其芳作品《预言》评析

    何其芳的诗作《预言》问世,标志其诗歌创作进入新的起点。本诗无论是故事的取材、抒情对象的选择,还是表达的方式和情感的传达等,各个方面都表达出象征主义和晚唐五代诗歌对诗人的影响。

  • 书写“隐藏”在城市中的世界——解读少君的旅行散文

    本文探讨了北美新移民作家少君的旅行散文的思想内涵与写作意识,从行旅体验与文化想象的视角,评析其在20世纪旅游文学发展脉络中的特质,并提出"新移民"身份对其创作的影响问题。

  • 《经典关系》:一个地域性的文学文本

    《经典关系》是一部具有浓厚的重庆味儿或渝味儿的作品。在这样的意义上,它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学文本。其地域性在环境、语言的运用、人物性格等多方面体现出来。小说也具有超越性,突出世俗化的现实人生,反映时代变迁引起的人们关系的变化,从而使其地域性更加深入。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