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论网络传媒与传统文化的渗透关系

    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传统文化的生息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助力和冲击,传统文化的命运与传承、网络文化的走向与未来,成为关乎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拟从网络传媒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结合以及网络传媒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两方面来分析二者的关系,目的是为了探求网络传媒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 在线阅读:你真在阅读吗?

    毋庸置疑,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视觉媒介极为发达的时代,而"阅读"也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而"快餐化"了。中国古人读书讲求"涵咏沉潜"以及对"味外之旨"的把握、怀想与凝思,尤为追求"神与物游"的自由境界;而今天的读者大多只是"网上点击",追求"快速浏览",在迅疾的心灵愉悦和内在满足中,完成了一次次"麦当劳式"的精神快餐之旅。试问:在这个大众传媒流行...

  • 复杂的形象 痛苦的灵魂——周朴园形象再阐释

    自《雷雨》诞生以来,其核心形象周朴园就引发了研究者多样化的阐释,在对周朴园的多重解读中,我们看到了其复杂多样的形象。同时我们更关注到周朴园那负载了丰富痛苦的灵魂,认识到周朴园这一文学形象丰富深厚的哲学、文化内涵。

  • 试析《沉香屑·第一炉香》的苍凉之感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作家张爱玲发表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透出的缕缕苍凉之意让人回味无穷,本文就是通过对该小说语言特色的分析,让人们更深地品味到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许许多多。

  • 西南边陲的革命之音,爱国游子的炽热情怀——论云南作家刘御的革命诗歌创作

    作为儿童文学家出身的云南籍作家刘御,以其质朴理性的语言,散文化的诗歌韵味和对革命事业的满腔热情论述了上个世纪30、40年代革命诗歌创作的特殊文化语境,表达了一位来自西南边境地区的革命先驱者对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不屈外辱的历史责任。强烈的本土意识是刘御诗歌的原生力量,这是艺术的民族性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同时,他的诗歌在字里行间也透...

  • 浅析《红高粱家族》中的“酒神精神”

    《红高粱家族》作为莫言的代表作蕴含着巨大的文化精神,其对于齐鲁大地民间文化与"酒神精神"的彰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反叛与突围。

  • 孤独的房间 私人的叙事——《私人生活》的意象分析

    宁静幽闭的"房间"在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本文试从房间这个意象的分析来探讨房间在《私人生活》中的意义及所起的作用,即它是私人叙事的载体,孤独的载体。从而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 阅读之爱

    世界发展至今,这个时代家家户户的每个房间——育儿室、客厅、餐厅、厨房里都能找到书本,有些人家热衷于收集书籍,竟然也会给书安排一间自己的房间。小说、诗歌、历史、回忆录、皮面的精装书和纸包的平价书……望着这些书,有时候人们不仅要诧异地自问,仅仅是把眼睛扫过卷帙浩繁的油墨文字,我会得到什么样的快乐,能有什么好处?

  • 试论阎连科《年月日》中的生命意识

    阎连科的中篇小说《年月日》里充满了人类对于生存的抗争,充分展现了生命的顽强、柔韧和人类与土地的深切情结,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其中所包含的生命意识。

  • 从“寡母形象”的塑造看鲁迅的创作心理

    "寡母抚孤"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它是"夫死从子"的礼教要求,是"母以子贵"的良好愿望,也是"寡母情结"的内在需要。鲁迅少年失怙,"寡母"伟大而盲目的爱成为了这个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影响的"孤子"无法承受又无法逃避的负担。这种心理负担与焦虑,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言说,无处释放,最终通过变相手段,借助"求同作用"与"投射作用"而获得释放。鲁迅小说...

  • 试论《马伯乐》的讽刺艺术

    讽刺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萧红的《马伯乐》是40年代长篇讽刺文学中一部重要作品,它通过场景、人物、心理、事件以及作品思想性质的漫画化处理,给40年代讽刺文学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 郁达夫作品中“零余者”形象的社会价值与审美意义

    郁达夫作品中"零余者"的形象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与审美意义:"零余者"形象体现的对生命价值的探索与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具有超越时空和国界的普遍意义;零余者形象的塑造蕴藏着作者对时代、社会及人生的多重思考,对当时及后世是一份优秀的遗产;"零余者"的悲剧激起人们不同的审美快感:一种是由悲哀而产生的自我怜悯,一种是由悲愤而激发的反抗情绪。

  • 浅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塑造中的双线并进

    《青春之歌》这部小说通过"革命"与"爱情"明暗双线并进的方式叙述了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于命运的个人反抗,以及最后投入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体现出了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歌颂人民的革命事业与美丽的青春。

  • 新时期战争小说中爱情与事业关系模式的审美特征

    爱情与事业相冲突是中国当代战争小说存在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藏于作家和作品主人公的内心深处,体现着"事业大于爱情"的集体无意识。针对这种现象,本文着眼于中国当代战争小说,主要运用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阐明爱情与事业冲突模式在新时期的审美嬗变。

  • 丁玲“革命加恋爱”小说的独特性

    丁玲的"革命加恋爱"小说是其"向左转"过程中的过渡性作品。与蒋光慈等革命作家创作的"革命加恋爱"小说相比较,丁玲的这类小说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 苏曼殊——末世知识分子的缩影

    近代文学史上,苏曼殊可谓独特的一个,这是一个极度痛苦的灵魂,在"行云流水一孤僧"角色的自我定位后,自导自演着一场"无端狂笑无端哭"的生命悲剧。他既有中国传统名士的风雅,又是一个找不到根的现代浪子。在他的身上昭示着浓郁的末世知识分子的情怀。

  • 试论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最著名的唯美主义代表作家。他博取名家之说,融会贯通前人思考的成果,逐步形成并确立其独特的唯美主义思想。他的"以什么为美"的主要思想及其文学作品对现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论《菊馨》中生态美学的价值诉求

    生态批评是西方最新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潮流和视角。可以说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因为它试图从文化领域来探索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生态危机日益恶化的时代,以生态文学批评这一独特和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劳伦斯在小说《菊馨》中所体现出的生态批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 论《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凝视”

    "凝视"在西方文论多次被论及,柏拉图的"洞穴之光"说明了视觉代表着理性,拉康的镜像理论中,"凝视"建构了主体,福柯认为"凝视"是规训社会的有效工具。《恋爱中的女人》通过一幕幕貌似松散的没有连贯的情节的场景,探索了在冷漠的工业社会中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的可能性。在这些场景中,一个反复出现的描写就是"凝视":人对人的凝视和人对自然的凝视,这...

  • 简论《傲慢与偏见》中所倡导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著名代表作,笔者通过文本分析,剖析了作者所向往的婚姻观——以爱情、理解及尊重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幸福的婚姻。本文重在分析了婚姻和爱情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以及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

    奥斯汀小说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便是反讽特色。《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成功运用反讽的典范之作。本文旨在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现两方面分析反讽艺术如何在《傲慢与偏见》中得以运用,以此领略奥斯汀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 论《还乡》中女神原型的聚合与变化

    托马斯.哈代在小说《还乡》中塑造了神秘而又多彩的游苔莎,这一半神半人的形象深入人心。而这得益于女神原型的运用。哈代并没有对原型进行单一正面的运用,游苔莎的形象即是原型聚合体和对原型嘲弄性的模仿。

  • 论亨利·詹姆斯早期作品中的道德主题

    亨利.詹姆斯作为现代主义的奠基者,其作品与文学理论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论述亨利.詹姆斯对维多利亚时期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突破,并就亨利.詹姆斯在1886年以前作品中的道德主题进行分析。

  •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种族歧视管窥

    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标志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他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以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这些普通人的遭遇和命运,反映了18世纪英国初期资本主义丰繁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海外殖民扩张意识。本文结合小说情节分析了这部小说中所表达的种族歧视和殖民文化。

  • 浅析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诗歌的意象特征

    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的诗歌最显著的特色是比喻奇特。这些诗歌语言口语化,节奏和韵律有很大的灵活性,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本文将对邓恩诗歌中三个典型的奇思妙喻的意象进行分析与阐述。玄学派诗歌的突出特征在于对一种新颖的意象和奇特比喻的运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奇思妙喻"。作为玄学派诗人的领头人,邓恩把对"奇思妙喻"的运用发挥到了淋...

  • 浅析康拉德小说中的道德探索

    康拉德继承了亨利.詹姆斯的传统并在写作技巧和文体上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也十分重视小说的道德劝谕作用。对道德主题的关注是其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他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经常可以感到一面考验道德意志的镜子,不断拷问人们的内心与良知。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下人性的揭露和谴责,使其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历史及社会意义。

  • 漫议简·爱形象的价值可能性

    假如疯女人伯莎,即罗切斯特的妻子没死,简.爱会再次离开还是留下来扮演罗切斯特的情妇?从文本中透漏出的简.爱既反抗又妥协的矛盾倾向来看,两种结局都可能产生。本文通过对文本和作者自身思想的分析,指出了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 论《简·爱》的结构张力——简·爱和伯莎·梅森之间

    简.爱,一位其貌不扬、身材瘦小的女性,在追求幸福、爱情的道路上充满理智,追求独立。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无法依靠自身力量来实现自己理想的婚姻,作者巧妙安排了疯女人——伯莎.梅森,通过她的种种疯狂来帮助简实现了自我建构。

  • 戏谑·怪诞·唯美——简论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的美学风格

    本文结合美国小说家和诗人埃德加.爱伦.坡多舛的身世经历,着重分析他的代表作《厄舍古屋的倒塌》,探讨了坡的内心世界。由于凄凉的身世和逆境的生活,再加上天生的遗传性格,使得坡生性敏感,执拗,感情丰富而执著,富有天才的想象力和恐怖氛围的创造的能力,这些也使得他的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代表的恐怖小说蒙上了深深的哥特式的怪诞和神秘色彩。

  • 试论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的艺术表现

    本文通过展示多重矛盾: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主观追求和客观现实的矛盾、新旧伦理道德的矛盾等艺术手法来表现安娜的爱情悲剧,进而阐明安娜的爱情悲剧是当时社会矛盾及其个性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