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写作中的一生:玛丽琳·罗宾逊

    <正>橘子奖得主解释她为什么喜爱平常的对话胜于"旅游手册中读到的"所谓冒险。"我等待声音自己出现,我无法凭空创造它们。"玛丽琳·罗宾逊玛丽琳·罗宾逊三部小说中有两部的背景都在基列小镇,一个爱荷华州的"顽固前哨",书中角色在小镇中默默过

  • 论“战国策”派的民族主义思想

    "战国策"派是滥觞于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大后方昆明、重庆等地的一个文化派别,主要成员有林同济、雷海宗、陈铨等人。由于曾受到"革命文艺界"的批判,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战国策"派的研究,政治批判多,学术评价少。本文从批判的角度,论述其民族主义思想,希望能对其做出一个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

  • 消费盛宴下的“张爱玲现象”

    "张爱玲热"不仅反映出公众对张爱玲作品的喜好,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思潮的流向趋势。因此,反思"张爱玲热"必然涉及到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本文试图深入分析"张爱玲热"透视而出的时代主题的变迁,通过对"张爱玲现象"的解剖,反思当代中国文学消费的价值取向。

  • 40年代“苏张”热探因

    40年代不同于主流话语创作的张爱玲和苏青受到当时读者的广泛认同,在阅读中,读者暂时忘却了战争,满足了消除战争恐惧心理和逃避亡国现实的需求,作品因而成为战争阴霾下心灵的慰藉。她们的作品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是受到读者关注的主要原因。

  • 从“铁屋”中出走——对残雪小说《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的一种解读

    谜一般的残雪正如她小说中的"我"一样,在象征着人类生存困境的"铁屋"中"呐喊",她呼唤人们认识自我,走出困境。《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以阿梅为中心,用家庭、婚姻、屋子等来象征阿梅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解构现实和人性,呼吁人们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从禁锢的"铁屋"中走出来,寻找更加广阔的世界。

  • 融合中的消隐——对十七年文学中抗战叙事风格的反思

    关于十七年文学中的抗战叙事,在人物的塑造上呈现出模式化和脸谱化的特色。本论文试图从自律与他律的角度以及抉择中如何消隐价值高度等方面,对这一问题予以探讨。

  • 浅析池莉小说的女性主体意识

    池莉是当代深受读者关注和喜爱的女作家,是"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更多地站在女性的立场来看待这个世界,对中国社会中女性这个相对弱势的群体倾注了更多的同情和支持,表现出对爱情婚姻非常理性和冷静的态度。从池莉小说所塑造的众多女性人物形象中充分体现了其女性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及对传统男权观念的批判。

  • 解读建国后作家的精神策略——以沈从文等人为例

    建国后30年间,中国作家历经磨难,时代精神的重压和艺术精神的抗争是他们面临的双重困境。在这一困境中,沈从文、丰子恺等作家选择了在静观与退守中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和自省,这样的精神抉择显示了现代作家保持独立人格的执著与对生存的智性认识,更显示了主体精神存在的意义。

  • 从《遍地枭雄》看王安忆的“转向”

    王安忆2005年推出的长篇小说《遍地枭雄》成为作家上海叙事精神谱系的"拐点",在美学与伦理的双向维度上对上海文学叙事的局限进行"文学革命";本文主要以性别的另一张脸谱,空间的双重变轨,故事的仪式场等叙事美学策略的更新为切入点,探寻作家上海叙事的另一张脸谱,以及作家对自我与他者、与历史秩序之间复杂而多重关联的哲学思考。

  • 浅谈路翎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挖掘

    路翎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罕见的创作天才。他二十二岁就写出了近八十万字的《财主底儿女们》,并因这一"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而蜚声文坛。他凭其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恣肆的激情以特有的力度和深度刻画了40年代前后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难与心路历程,塑造了一批充满旷野情怀的姿态独特的流浪汉形象。

  • 论当代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

    本文通过对微型小说的主题开掘、构思谋篇、人物塑造、表现手法等方面技巧的探讨,旨在对微型小说创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生活与生命的“双痛”——评方方的中篇小说《万箭穿心》

    作家方方近年来的创作在貌似"底层文学"的面貌中,深蕴着一个中年女性作家的独特思考,即生活与生命的必然的悲剧性质。文本中昭然若揭的意象表征了作家对生活与生命本质的体认与揭示。

  •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情景艺术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各具特色,充满了诗情画意。他的散文以景美、情浓创造了一种诗画俱美的意境。本文从其散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出发,探讨朱自清散文情景艺术的几种形式。

  • 论莎士比亚作品中“反讽”手段的价值蕴含

    "戏剧反讽"在莎士比亚剧作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得他的戏剧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莎士比亚作品中造成"戏剧反讽"效果的手段,以揭示莎剧"戏剧反讽"所具有的巨大魅力。

  • 论哈姆雷特行为延宕的社会价值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传世剧作,在艺术上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他复仇过程中的延宕行为是内心人文主义的善良、仁慈与社会现实的丑恶、残忍碰撞的结果,同时也是人文主义者完美的理想主义思想与现实的斗争的必然产物。其行为的延宕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 “反讽”手法的价值诉求——以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的创作为例

    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他们不仅是英国18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小说家,而且一直被视为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始祖。认真总结与研究18世纪英国小说的理论和实践,有利于我们在宏观的层面上系统地把握西方小说发展的内在规律。本文以18世纪英国小说中对"反讽"的运用,对以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为代表的英国18世纪小说家在小说理论上所作的探索进行考察和剖...

  • 《鲁滨逊漂流记》体现的文化价值刍议

    文学作品不是独立存在的文化产品,而是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文化、政治文化和表征系统的多重作用。本文通过对作者笛福所生活的背景、欧洲文明的发达史及殖民文学的定义这三方面对《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进行了解读分析,从而进一步证明了文本拥有存在的方式,即便在其最纯正的形式中也总是陷入环境、时空和社会之中的。

  • 漫谈简·爱性格的复合性构成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之作,作者以其自身成长经历为模板成功地刻画了简·爱这样一位深受读者喜爱的女性。作者把自己在那个时代无法实现的梦想成功地赋予了简·爱,使简·爱成为一名既具反抗与追求又不乏善良与真诚的完美的艺术形象。本文将从简·爱这一艺术形象性格的复合性来探索《简·爱》的魅力。

  • 论《呼啸山庄》的死亡叙事

    《呼啸山庄》的死亡叙事内容丰富,详略得当,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在整个文本的叙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体验。书中巧妙精彩的情节,多样鲜明的人物,虚实相间的手法,丰富强大的功能,将哥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在叙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呼啸山庄》与《简·爱》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之比较

    《简·爱》与《呼啸山庄》是英国同胞姐妹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同时出版的两部长篇小说。简·爱与凯瑟琳是作家笔下寻求爱情自由的女性的象征。作家通过这两部作品中两位女主人公人性特点的描写,体现了女性在压迫之下,对提高自身地位、获得男女平等的急切渴望,向世人呼唤人性的真善美。本文通过对这两部小说中两位女主人公的...

  • 苔丝和游苔莎与其原型月亮女神的比较

    托马斯·哈代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和《还乡》中,巧妙地选择了月亮女神原型来塑造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他赋予这两位女性月亮女神的特质,使她们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原型的使用为读者唤回了神话世界,找寻并激活人类集体潜意识中这一部分的内容,使这两个形象获得了生命力和历久弥新的感染力。

  • 从哈代与女性的感情纠葛看其写作中的矛盾现象

    哈代称得上是维多利亚时代最卓越的小说家和诗人。有关哈代作品的评论难以计数,这些研究和评论多从宗教、婚姻、叙事、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等方面入手,但有关对哈代在写作中呈现出矛盾的论述并不多见,本文拟以哈代与女性的感情纠葛为视角分析其矛盾写作的原因,以期作为哈代研究的补充。

  • 僭越与突破——玛丽·罗斯的女性写作分析

    玛丽·罗斯在英国女性写作史上的重要地位体现在诸多方面。她早在1621年就出版了大部头的浪漫传奇《蒙哥马利尤瑞尼亚的女爵》,附带103首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她的写作主题也超越了传统,对女性的情感体验、人生命运均有着关注。其对于女性写作传统的确立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 浅析卡尔维诺后现代主义叙事艺术

    卡尔维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其惊人的创作才能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小说,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寒冬夜行人》、《命运交叉的城堡》和《看不见的城市》三部小说。这三部小说叙事风格独到,都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性。卡尔维诺竭力打破循规蹈矩、相沿成习的小说叙事,大胆运用立体魔方叙事、塔罗牌叙事、连环套叙事和时间零叙事等结构模...

  • 女性的呐喊——浅析伍尔夫《自己的一间屋》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自己的一间屋》充满激烈的女性主义思想,并阐述了女性的生存问题,引发女性对自身状况的思考。伍尔夫认为,女性只有"成为自己",拥有"自己的一间屋"时,才能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才能达到一种自由、和谐、完美的生存状态。

  • 《到灯塔去》的主题意义分析

    本文根据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文学创作思想和审美观点,从结构意象和人物意象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认为伍尔芙力图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意识流和象征主义,表达她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理解与认识。本文旨在透过零乱的意识表象、人物及结构的象征意象,揭示伍尔芙在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所追求的和谐平衡的思想主题。

  • 论《达罗卫夫人》的艺术手法及思想主题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尤其是意识流创作技巧方面,被称为"艺术大师"。在《达罗卫夫人》这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意识流这一技巧描述了两位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运用双重时间的表现手法深化了主题,不仅批判了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家的心声,而且诠释了人性和生活的真谛。

  • 湮没的声音,忘却的历史——卡里尔·菲利普斯作品中的复调叙事

    卡里尔·菲利普斯以自己的多重身份重新书写了被英国刻意忘却的历史,挖掘了被官方历史排除在外的声音。菲利普斯采用了复调叙事方式,使昔日的"他者"得以发声,从而颠覆了公认历史中宏大叙事的唯一声音,强调了长期以来英国社会所忽视的内在异质性。

  • 论赫斯特伍德悲剧性命运模式之必然性

    《嘉莉妹妹》中的赫斯特伍德属于亚里士多德理想的悲剧人物一类。他的悲剧性命运模式之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他个人的本质与性格两个层面上的"弱点"或"过失"——他没有处理好理性与非理性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忽略了人还有社会性这一重要角色;从社会视角来看,德莱塞笔下的人物个性已跟他的地位和他的性格惊人地融合在一起。

  • 黑色幽默的新元素——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价值生成

    本文旨在通过会话含义的分析,揭示海勒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构成元素,从会话含义的理论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寻文本中黑色幽默的新元素。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