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爱与痛,以及青春期吸血鬼

    《暮光之城》系列是由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Stephenie Meyer)所著的扣人心弦的(Twilight)吸血鬼与青春题材结合的惊险小说,被称为后"哈利·波特时代"的魔幻巨著。由《暮光之城》第一部《暮色》改编的影片在2008年秋冬档上映,这部投资仅为3500万美元的吸血鬼青春片,在本土捞回了接近两亿美元的超高票房。——编者

  • 《暮光之城》:血色月光下的豆蔻之恋

    <正>CBS曾于2007年播出过一部吸血鬼题材的电视剧《血色月光》,故事围绕着不死的私家侦探MickSt·John如何用自己敏锐的吸血鬼感知力解决一桩桩疑难案件展开,但终因收视率不佳在播出到第二季时被CBS无情地砍下。本来这样反类型的吸血鬼题材本身就包含着诸多吸引

  • “智障儿叙事”与“人性关怀”——略论阿来《尘埃落定》的叙事策略与文化诉求

    本文拟从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的叙事策略切入,仅就叙事视角、叙事与隐喻、人性关怀等方面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味。

  • 论史铁生作品中对“生命”的思考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与思想家,史铁生在其作品中对"生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并从苦难、宿命、死亡、意义等不同的方面给以阐释,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 浅谈马原小说文体的演变

    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马原小说的文体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从转变原因、演变过程及创新价值三个方面,对马原小说文体的演变进行了简要分析。

  • 自然·民俗·温情——迟子建乡土小说探微

    迟子建的乡土小说,展现了东北自然、民俗风情的宁静幽远,字里行间洋溢着醉人的诗情画意,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为其小说增加了美感和个性,美好的人性描写为其小说锦上添花,她细腻的笔触和超凡的想象力营造出了其理想化的温情世界。

  • 浅析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革命话语叙事原则

    本文通过对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分析,说明十七年文学在革命话语叙事原则下,农民的物质欲望以负面的形象出场,物质话语机制被悄然转换成革命与反革命的意识形态斗争故事。本文对此以一种"主流之外"的眼光,挖掘文本中革命话语背后物质话语的丰富与复杂,以说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独特性及其价值所在。

  • 都市想象与精神生态家园——铁凝小说《哦,香雪》解读

    《哦,香雪》是铁凝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在今天依然散发着艺术魅力。对其从生态诗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可发现潜藏在文本中被人所忽视的精神生态家园,它是人类诗意的栖息之所。本文结合文本,从都市想象、人的主体性寓言、精神生态家园三个方面予以阐释。

  • 历史洪流边缘的异类人生——论严歌苓的长篇新作《小姨多鹤》兼及其它

    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的长篇新作《小姨多鹤》讲述二战后中国东北有妇之夫张俭为传递香火购买日本孤女竹内多鹤作为生育工具的民间传奇。其间历经血脉融合,敌意化解,迷恋生情,身份、情感困惑冲突等不平凡过程。小说标举超越民族的人道主义、文明进步理念与实践,揭示出了中国国民仁厚、包容、智慧、大气却不免内耗、得过且过等特性,推崇东洋风情中...

  • 汪曾祺小说独特艺术魅力摭谈

    汪曾祺的小说在老到、成熟的平淡姿态中处处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到一种来自生命本身的欢乐。本文从汪曾祺小说一派优美的"回忆世界"中的和谐的追求、风俗画的描绘及结构的散文化风格、强烈的语言意识等几个方面,着重探讨其独特艺术魅力,进而揭示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意义。

  • 宗璞与汪曾祺诗意写作之比较

    在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文坛中,宗璞女士与汪曾祺先生远离文坛的喧嚣,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信念自由、自在地写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视与诗意化的文字写作,是两位创作中的共同特色。他们的创作不仅呈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中国高层知识分子与下层民众两个不同群落间的延伸与传承;而且还大大推动了中国小说文体的开放性发展。在80年代中后期...

  • 紫色——“爷爷”的生命原色——项小米《英雄无语》再读

    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几乎每天都要面对无所不在、碰头撞脸的历史存留物,时常要在经意不经意间解读历史。此文欲通过对项小米的长篇小说《英雄无语》进行深入探究,发掘出作家想传达给读者的种种信息,从而希冀助作家项小米一丝微薄之力,达到其创作目的:展示一段深刻的历史,提供一种解读历史的新方式和可能性。

  • 在异质道德观中寻求平衡——解读张承志小说《黑骏马》

    张承志的代表作《黑骏马》通过主人公白音宝力格背弃草原奔向文明城市后又回归草原的两次选择,向读者描述出了张承志对于传统草原道德和现代都市道德的价值体验,更表现出他对于异质道德的情感和态度:尊重、包容与理解。小说中对于传统草原道德和现代都市文明并没有给出一个判断,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这些思考和感悟不仅使读者对于自己人生...

  • 用“活着”对抗“死亡”——余华作品《活着》的另一种解读

    余华的小说《活着》描述了一连串的死亡,但作者的用意并不是对苦难的重复再现,并不是想向读者展示悲剧的意义,而是关注一个普通人在死亡面前如何坚韧地活下去。

  • 恋母仇父情结下的苏曼殊

    本文通过对苏曼殊恋母仇父心理的刻画及其原因的探索,指出恋母仇父对其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我们的家庭教养方式带来有益的启发,认为父母的生活事件压力、家庭情感主题对儿童情感成熟具有重要意义。

  • 谈余秋雨历史文化题材散文中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作者将人生、社会、艺术等现象当做人类文化进程的一部分,注意于它们自身历史文化的递变,表现出对积淀在现象中的历史文化质的追索。余秋雨历史文化题材的散文更是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趣,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历史文化价值。散文写成美...

  • 沈从文创作的生态伦理表达

    沈从文对生态伦理有着深刻思考和形象表达。他赞美自然生态的天赋价值,关注湘西人、物的"德性"之美,表达基于生态伦理的沉痛隐忧。他以文学创作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精神,并同时在启蒙和现代思潮的影响之下,使生态伦理观念成为他建构生态信仰的基础,重造理想和人生选择的导航。

  • 论萧红作品中的寂寞情绪

    萧红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创作正是她寂寞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的弱点,书写她的生命意识,吟唱着寂寞的歌谣。

  • 谈《荷塘月色》中《采莲赋》的误删

    中学语文和中职语文教材中都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梁元帝《采莲赋》一节删去,而要让读者完整理解朱自清的人格及作品时代性、思想性、艺术性,就应保持原作风貌,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一下《荷塘月色》中梁元帝《采莲赋》一节误删的原因。

  • 论日本小说对梁启超创作的影响

    梁启超创作的《新中国未来记》,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新小说"的诞生和中国小说史新纪元的到来。该书虽然为梁启超所自创,但无论从情节发展,还是从文体风格方面来看,明显受到了日本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和《经国美谈》等书的影响。

  • 多彩的风景纷呈的梦——卞之琳《断章》的多种意义解析

    不同的读者对卞之琳的《断章》的意义解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断章》已成为多意义诗歌的代表。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多义的主要原因,一是诗的意象具有很丰富的象征义和隐喻义;二是诗的精巧的构思;三是诗的含蓄的语言也有利于多种意义的形成。

  • 从语义分析的角度细读肖开愚诗作《长篇小说》

    肖开愚的诗作《长篇小说》对时代、民族、历史文化反思警醒的使命意识,简洁、巧妙的文思构建理路,表明了它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语义分析的文本解读来实践90年代诗歌解读的一种新方法。

  • 论朦胧诗的精英化精神取向

    朦胧诗是1980年中国文学重要的诗歌现象。精英意识感召下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是朦胧诗的主要价值取向,体现于高扬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之中的崇高精神,折射着一种令人震撼的悲剧美。朦胧诗率先举起了"人"的大旗,张扬自我价值,肯定人的尊严与独立,呼唤理想人性,实现了与"五四"启蒙文学的链接。朦胧诗对于新时期文学的最大功绩在于完成了现代诗歌...

  • 以《乘喷射机离去》为例浅析夏宇诗歌中的张力

    夏宇的诗因其反传统的诗艺与独树一帜的文风常被打上后现代的标签,其诗亦作为台湾后现代诗的经典。本文主要以夏宇1984年诗集《备忘录》中的《乘喷射机离去》一诗为例,试图从结构、语言等方面分析诗中存在的张力。这些张力使全诗的各要素协调继而引发了诗歌独特的审美效果。

  • 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解放思想刍议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戏剧作家莎士比亚,被人们称作为"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尤其是其悲剧创作的思想蕴涵极其丰富。莎士比亚的悲剧内容关乎人的整个世界,富有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同时,其悲剧又深刻体现出了女性的解放思想。

  • 论堂吉诃德的双重人格及其社会悲剧

    堂吉诃德是一个道德高尚、却又耽于幻想、脱离实际的"疯子",更是一个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光辉的"伟大骑士"。在他眼中,看不到生活的琐屑和庸俗,经他改良后的骑士精神是他的生命支柱。他的双重人格及其精神自我与现实的巨大冲突,注定了他只能是一个悲剧性的追梦者。

  • 论唯美才子王尔德及其童话

    英国的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是具有独特气质的童话作家。他的两部童话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风格上都堪称唯美主义的典范。他打破了传统童话的创作模式,赋予了童话新的主题、新的内涵、新的思想及新的表现形式,带给了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

  • 济慈“消极能力”说的佛学解读

    济慈的"消极能力"说与佛教教义,虽一为诗学,一为宗教,内涵上却有着相通之处。本文将"消极能力"说的三个层面,即万象至美、物我合一以及抛却自我,与佛教教义一一类比,从佛学视角分析"消极能力"说的发展和内涵,希冀可以更深入系统地探究诗人的诗学思想。

  • 漫谈《白鲸》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

    作为美国19世纪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被认为是最有象征意义的小说之一。本文结合象征的复杂性以及暗示的朦胧性,通过"追寻"这一主题线索,挖掘《白鲸》给世人留下的启迪和警示意义。

  • 浅论托马斯·哈代的宿命论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深受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世界是悲苦的。他的性格和环境小说大都弥漫着浓重的悲观色彩和宿命论思想。他把人物的悲剧归于一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无论主人公怎样努力和挣扎,都无法摆脱命运的主宰。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