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与中国的东方研究

    2009年7月11日,96岁的季羡林先生于北京悄然辞世。作为我国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季羡林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学养、精深的学术造诣,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尊重;而作为我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季先生一生都在坚守的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清醒",则成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导师,并为世人所敬仰。本刊特借王邦维先生此文,向季先生表达敬意。——编...

  • 季羡林先生学术成就

    <正>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

  • 为学养性全在兹——浅谈闽南文化对林语堂人生观的根性影响

    文学大师林语堂学贯中西,其人生观宽容平和、温柔谦卑,以基督教为主,道教、儒教为辅,中西合璧。本文主要通过闽南宗教、闽南山水来谈论闽南文化对其人生观形成的根性影响。

  • 论蒋光慈小说中的复仇意识

    蒋光慈小说创作中有一种潜隐的个人复仇意识,这种个人复仇意识在其主要的小说中都有或隐或显的流露,作者对这种个人复仇意识有几种不同的态度,或肯定赞美,或表示理解,最后却归向了对革命暴力的反思,而这也使蒋光慈的小说成为了"左翼"文学中一个独特的个性存在。

  • 论郁达夫的文学轨迹与思想历程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因其受到了多种文学思潮的影响,因而他的文艺思想也表现得异常驳杂。本文在阐述其文学轨迹和思想的基础上,认为其赞赏西方感伤主义,但在精神世界深处却内隐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失意落魄情怀,即追求艺术自觉,提倡艺术的超功利,却也注重文学的功利价值。

  • 荒原上的歌吟者——沉樱笔下女性解放的情感历程

    "五四"女性为摆脱宿命,追寻诗意的人生,成功地实现了背对传统的集体大逃亡。沉樱的小说以女性的生命经验烛照一个个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在对女性情感经历的演绎、诠释中,从精神向度上实现女性意识的构建,体现了对悲剧精神的负载与担当。

  • 试评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奴性意识

    张爱玲的小说名作《传奇》中所描绘的女性性格中存在着浓厚的奴性意识,主要体现在为男性而奴、为经济而奴。她们为奴的真正原因有二,即社会背景和女性自身。

  • 从农民形象看鲁迅小说的深刻寓意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把农民当作主人公写进小说的第一人,开创了文学的新时代。他的创作"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同情农民的遭遇,更关心农民的命运,既"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中典型农民形象的分析,阐释鲁迅小说揭示农民悲剧命运、探讨农民根本出路的深刻寓意

  • 漫谈《白鹿原》的传统文化内涵与张力结构

    小说的文化张力是一种将文化意义引向纵深的形式。作品中新旧交织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现性反思历史的立场,对其作品文化张力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文化张力表现在文化人格与时代错位、实践理性与政治旁观、儒教禁锢与个性解放、宗法文化的规范与消解等几个方面。

  • “乡约族规”时代向法理体制时代的嬗迁演变——试论《白鹿原》与《秦腔》的村落家族文化现象

    《白鹿原》中涉及到了1949年以前我国乡村社会中的家族文化现象,《秦腔》中涉及到了当代村落家族文化现象。把二者进行比照分析,可以看出村落家族文化在20世纪中国所经历的嬗迁演变。即基本完成了由"乡约族规"时代向法理体制时代的转变。

  • 凄伤因错误而美丽——谈郑愁予《错误》的中国性

    郑愁予的《错误》一诗虽然创作于台湾的新诗现代化运动时期,但其诗中却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包含着含蓄柔美、韵味无穷的中国古典情韵,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位"绝对的现代的"、"最中国的中国诗人"。

  • 真、善、美的颂歌——论杨绛散文的写人艺术

    杨绛是个学贯中西、涉猎多个领域的通才,她的散文看似平直朴实,不同的读者却可以获得不同的或多元的满足,尤其是其写人艺术的高超手法,读后令人会心冥想。

  • 报告文学《马家军调查》写作的突破与创新

    《马家军调查》采用全景式文体结构、章回小说的叙事风格和对探索人性多样性的人物塑造手法等,是报告文学写作的突破与创新。因而使作品更具文学性、可读性,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 荒原悲剧的审美意蕴——试析哈代《还乡》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还乡》是"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的代表,也是他悲剧创作的开始,小说反映出工业资本主义侵入宗法制农村后所引起的富有悲剧性的巨大变化。而小说中的爱敦荒原是主要人物的生活背景,同时也是发生悲剧的主要成因。文章主要是通过分析男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及悲剧成因,以及作家对小说中爱敦荒原极富感情的逼真描绘,来探讨哈代...

  • 解读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现代主义作品中的变形主题研究

    变形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母题",也是表现主义艺术的一个典型特征。现代主义作品通过变形的手法对人类精神领域及心理层面进行深刻揭露与探究,以丰富独特的艺术魅力反映现代社会中人类所面临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而寻求走出困境之路。

  • 20世纪初美国社会变革的文学解析——西奥多·德莱塞笔下的《嘉莉妹妹》与《美国悲剧》

    通过比较美国自然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与《美国悲剧》在故事背景与人物刻画的异同,透视作者笔下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在巨大经济变革中普通人的挣扎与抉择,了解作家对当时美国社会物质世界的困惑与精神领域的迷失所进行的探索与思考。

  • 天堂门前的悲喜——近20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评析

    从20世纪到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使人类相信自己已经临近于天堂的门前。然而当今世界,性别、种族、政治、文化等的差异带来的不同、敌对甚至是混乱,依然困扰着当代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界的选择和改变,反映出了时代的特征,展示了一个个或悲或喜,悲喜交织的故事,为人类深刻认识自我,以及如何跨越天堂之门作...

  • 多彩却幻灭的“美国梦”——试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色彩意象

    本文就美国20世纪著名小说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色彩意象进行了分析,并就不同的色彩所象征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象征意义解读

    象征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文学手法,小说家或剧作家通常采用象征手法来帮助表现人物性格或展现作品的主题。本文试从象征意义的三个方面,即事物的象征意义、颜色的象征意义以及人物的象征意义来探讨象征手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从而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反映的深刻社会意义。

  • 简评海明威与福克纳文学风格之迥异

    海明威和福克纳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是,他们的写作风格截然不同。本文主要从他们的写作主题、文体风格、创作理论三方面论述两人的写作特点。

  • 试析福克纳长篇小说《野棕榈》的叙事艺术

    《野棕榈》是美国现代主义作家福克纳的重要作品,是福克纳对现代派写作技巧的一次伟大尝试。本文从对位叙事结构、聚焦方式和叙事时间等三个角度分析《野棕榈》的叙事技巧,并探讨福克纳的叙事艺术在这部作品中所实现的叙事功能。

  • 浅谈雷蒙德·卡弗《大教堂》的中国画意境

    后现代主义"简约派"代表作家雷蒙德·卡弗受美国前卫艺术思潮的影响和中国文化理念的熏陶,其作品多追求现实主义,弘扬简约派风格。本文将探讨其高远之作《大教堂》中遵循中国儒教之理念、反西方宗教、以类似中国画创作手法,使作品体现出中国画意境和完美风骨。

  • “所有人都是犹太人”——试论《赫索格》超越犹太民族的世界性

    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代西方世界存在的危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其代表作《赫索格》是最能体现贝娄式思想与风格的一部作品。本文旨在超越民族的世界性入手,来展示《赫索格》的世界。

  • 语言不确定性的狂欢——评威廉·加斯小说《在中部地区的深处》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突出特征,而语言是表现这种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威廉·加斯的小说《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的语言,从悖论式的矛盾、电脑语言的应用、词汇重复的使用、文字的堆砌、叙述的反常入手,验证了后现代主义文学语言不确定性的突出特征。

  • 神的疯狂与美的恐怖——评多娜·塔特小说《秘史》

    美国作家塔特的小说《秘史》以其古典文学背景、优美的文笔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而被誉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本文初步探讨了影响小说人物命运的两种思想及其对小说情节发展起到的关键作用,并从宏观角度对小说的艺术性作出评价。

  • 在醉生梦死中寻求生命的终极价值——从《鲁拜集》看海亚姆的精神世界

    从1923年起海亚姆和他的《鲁拜集》就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阵研究热潮。本文借助《鲁拜集》的诗篇,从诗歌与花和酒的关系探讨和追寻了海亚姆的精神世界,在醉生梦死的世界中来透视海亚姆的死亡观、人生观及宗教观。

  • 《啊,船长! 我的船长!》修辞手法解析

    《啊,船长! 我的船长!》是美国民主诗人惠特曼为悼念林肯总统而写下的一首著名诗歌。诗中大量运用了象征、隐喻、反复和呼语等修辞手法,有力地渲染了诗的悲壮气氛。本文从修辞角度对该诗进行解析。

  • 试论日本现代女作家“濑户内寂听”从纯文学到大众文学的转型

    在日本女性文学中,濑户内寂听是具有作家和僧尼双重身份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正由于其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濑户内寂听的人生可以说是经历了轰轰烈烈的爱恨情仇后,51岁时出家过起了与世无争的生活。而她的这种人生的重大转变也直接影响到其作品风格的转变,也就是完成了从纯文学到大众文学的转型。可以说无论是濑户内寂听的人生还是作品都是从一种...

  • 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的宗教解读

    《圣经》是西方文学不竭的源泉,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泉。美国著名非洲裔作家莫里森在其小说里融入了浓浓宗教的色彩,为苦难中的黑人燃亮了救赎的希望。本文将就莫里森作品中的宗教思想进行解读。

  • 重建男性尊严 共促种族融合——《老人集合》小说主题初探

    欧内斯特·J·盖恩斯被认为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南方小说家之一。他先后出版了八部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在其作品中,盖恩斯着力展现百年来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生存的现状,表达其对黑人文化的真挚情感和他对美国种族问题的思考。其中,他发表于1983年的作品《老人集合》被评论家称为是"近十年来美国关于南方种族关系写得最好的一部小说"。文章从重...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