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不同视点解读鲁敏的小说世界

    <正>鲁敏是近年来声誉鹊起的江苏女作家,她的小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现代人的现实处境和精神世界的关注,对人性中的不堪和细微角落的揭露和批判,另一类是用善构建起来的纯朴东坝乡村生活。在这两极分明的境界里,她以独特的姿态诠释着复杂的人生,探究着神秘的心灵。

  • 论张天翼短篇小说的语言体式

    张天翼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坛的重要作家。他擅长通过对话推进情节的发展并展露故事的细节,在对话中形成"话语杂多"的叙事效果,在成功塑造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同时,注意同一阶层的不同人物气质,并采用波德莱尔式的愤懑,写出"恶"社会的的病态人物体征,并绘以精神指向性的惨淡风景,从而构成其独特的语言体式。

  • 浅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时间因素

    叙事文学中的时间因素具有多种表现形态,从而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信息,对叙事时间的关注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阐释角度。本文以《莎菲女士的日记》文本为例,着重从时间的文化象征方面,对小说文本中的时间因素给予相关的探讨。

  • 试论茹志鹃小说中的女性视角

    茹志鹃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当代女作家,她以女性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女性的心理感受和体验生活,以女性的话语描述世界。本文从茹志鹃小说中的女性视角这一角度切入,探讨她作品中女性的写作姿态——对宏大叙事的疏离,女性角色的转换——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以及日常混沌情绪的呈示——对女性心理的细腻刻画。

  • “十七年”小说写作的禁忌与自由——对丰村小说《美丽》的写作学阐释

    本文从现作学的理论视野出发,以"十七年"文学中的典型文本案例——丰村小说《美丽》入手,通过叙事学的文本分析,仔细考察了小说文本的作者在时代自由与禁忌之间的表现域度,从而也深刻地透视出作者所处时代的创作心理,以及特殊时代造就出的丰富的写作策略,并为整个"十七年"文学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切入的批评研究范例。

  • 论铁凝“三垛”对女性生命的完整呈现

    铁凝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三垛"系列小说(《麦秸垛》《棉花垛》《青草垛》)被称为是中国女性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品。作家借助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部小说,既在纵向的角度展示了女性的生命历程,又从横向的角度展示了女性生命的不同层次,从而完整地展示了女性的生命本真状态。

  • 试析池莉小说的内在情怀

    当代女作家池莉的作品多以写实的风格,表现艰难生活中爱情的湮没、活着的卑微和生命的执着。在她的小说里,作为文学女性的自我生存体验正是在强调和享受自然中得以体现,其内在的生命情怀也是通过淡化生活的诗意并特别关注社会化的人生际遇而逐渐明晰起来的。

  • 狂欢世界的形色众生——王小波小说的狂欢化形象简析

    "狂欢化文学"是巴赫金命名的一种深受狂欢节民俗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小说体裁。王小波的小说深刻地体现了这种"狂欢化文学"的特征,塑造了大量的狂欢化形象,这些形象可以分为人物形象、广场节庆形象和物质——肉体下部形象三个系列。狂欢化形象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王小波作品意象鲜明奇特而又诙谐滑稽的特点,传达出了追求自由、反抗禁忌的狂欢节世界感...

  • 都市·欲望·救赎———试论邱华栋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为都市小说的代表作家,邱华栋的作品多深入描绘都市中的欲望与消费,叙说在都市欲念横流的景观下,所有人做出的种种不同的选择。而在此背景下,邱华栋对都市中的女性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通过对都市女性的描摹,作者表现了都市女性生存处境的深刻无奈,体会到现代女性在独立解放这个古老的话题上非但没有超越,反而成为一个更加遥不可及的梦境,女性的...

  • “红色经典”中的文学现代性研究

    "现代性"是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的关键性词语和主题话语。本文尝试从现代性的角度来研究"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红色经典",将"红色经典"放归到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的"现代性"语境中,从传统叙事的现代性转换、传统精神的现代转型、现代性和大众化等几个角度对"红色经典"进行研究,重新认识其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价值。

  • 人的自由与束缚——从《耶利米书》中的责难与惩罚谈起

    《耶利米书》是《圣经》十七个预言中的一篇。通篇以诗的形式写成,它传递来自上帝的预言,及上帝对以色列人的惩罚。本文旨在探讨以色列人自由与否,进而分析《圣经》中人的自由与束缚主题。以《耶利米书》的预言和惩罚为基础,对比人的自由与束缚的绝对性,得出人的自由是相对的,束缚是绝对的结论。

  • 高尚野蛮人的堕落——《弗兰肯斯坦》的伦理学解读

    玛丽·雪莱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隐含着深刻的伦理意义。书中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创造出来的怪物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丧心病狂的恶魔,相反,他心地纯真,与人为善,极富爱心和同情心,如同卢梭笔下的"高尚野蛮人",但这个人物却堕落成为了一个杀人恶魔。究其原因是怪物生活中爱的缺乏,同时也是因为文明对怪物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伦理学角度揭示了怪物...

  • 野性与文明的较量——试析《呼啸山庄》的艺术内蕴

    小说《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是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

  • 试析《双城记》中人道主义的局限性

    《双城记》通过对马奈特医生和得伐石太太的一生经历的描写,反映了统治阶级对人民大众的残酷剥削,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折射出作者反对暴力革命,主张用宽容的办法解决阶级矛盾,以获得社会稳定的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思想局限性。

  • 深情母爱,眷如爱恋——论《亚当·贝德》中的“恋子情结”

    "恋子情结"在每个母亲身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在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亚当·贝德》中,亚当的母亲莉丝贝斯对亚当倾注了不同寻常的爱,她身上的"恋子情结"异常强烈,这种爱演变成了一种情人的爱意。

  • 理查德·杰弗里斯《捡橡果的孩子》之叙事手法探析

    本文旨在从插曲式情节、对照式场景、多层次视角三个方面探讨杰弗里斯在《捡橡果的孩子》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同代作品迥然不同的艺术特色,再现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落后、贫穷的生存状态、道德扭曲及宗教谬误下的人性沦丧。

  • 哈代短篇小说创作背景及人物特点剖析

    在哈代的诸多长篇小说中,他构建了一个壮美庞大的威赛克斯系统,威赛克斯不仅是地名,还包含着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哈代的短篇小说也弥漫着浓郁的威赛克斯气息与情调,尽管不如长篇小说那样气势宏大,但却因少了那份沉重与严肃而更显轻盈之美。由于故事大多发生在乡间,进入读者眼帘的也多是乡间小人物,而哈得最精彩的也往往是这些小...

  • 自由的漂移——论哈克的精神追求及生命美学

    本文从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塑造的主人公哈克的人物内在特质着手,试图厘清哈克的精神深处的反资本主义文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这种对本真性情的诉求以及对自由的热爱,成就了哈克漂移的生命美学。

  • 试析马克·吐温历险小说风景描写的价值内涵

    马克·吐温的小说以情节传奇历险而著称,但历险小说不可缺少景物的描写,他的挟带着密西西比河风光的传奇故事正是在一幅幅风景画中展开的。本文抓住马克·吐温历险小说中的风景描写部分,分别从小说中景物的价值特征和小说中风景描写的意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作者通过风景描写来表现其对大自然的审美关怀,同时深化作品的人文主题的结论。

  •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黑暗的心》

    《黑暗的心》描述了欧洲中心主义者在非洲的不正义行为,作者康拉德对此进行了具有生态意识的反思,对欧洲中心主义提出了质疑。

  • 孤独:卡夫卡的写作和生存

    卡夫卡的作品并不多,却写满了孤独;卡夫卡的生命历程并不长,但充满着孤独。卡夫卡的写作内容和生存状态如此同构,形成了对"孤独"独有的"卡夫卡式"的阐释,难怪后来的现代主义者常常把卡夫卡视为描写孤独的先驱。

  • 《喧哗与骚动》的圣经隐喻解读

    当代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创作深受圣经影响,其著作《喧哗与骚动》中征引了大量的圣经典故,作者将现实与历史进行对位,将世俗生活与宗教神话相对照。本文试从宗教视野分析小说《喧哗与骚动》,解读其结构设计,人物形象塑造,作品主题阐释,揭示其表层及深层的联系,透视作品中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及家庭成员的生活际遇和精神状态,从而进一步揭示作家对人类...

  • 从忍冬花的文化隐喻探析《喧哗与骚动》中的男权意识

    威廉·福克纳善于在其小说中使用象征暗示,为小说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和渲染,含蓄地传达作者的主观意见;它们折射出作者流露在作品中潜意识的个人思想情感,同时更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传承着作为小说诞生背景的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本文选取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中颇具代表性的忍冬花这一植物意象进行剖析,以期对福氏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大量动植物...

  • 双性同体视野下的爱密利亚——《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人物分析

    卡森·麦卡勒斯的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塑造了一位兼具女性与男性气质的女主人公爱密利亚。在男权社会的压抑下,她虽然有反叛精神,最终还是被男性征服。本文从双性同体的角度来分析爱密利亚的双重性别身份,继而透视在男权社会压抑下女性的社会角色以及麦卡勒斯对两性和谐相处的期盼。

  • 何处有自由——评拉尔夫·艾里森的《广场上的宴会》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短篇小说《广场上的宴会》,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该作品在艺术上力图超越对种族歧视现象的情绪化渲染,以冷静理性的笔调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追求作品的艺术性,从而揭示出美国"自由"的实质。

  • 后现代语境中的空间隐喻——《金色笔记》的空间释读

    空间理论作为20世纪末新兴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关照文学文本的全新视角,本文从空间批评的角度来解读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分析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小说的空间结构与作家价值之间的关涉,以及作家对现代都市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存体验和精神感受的多重联想和思考。

  • 对于权威的隐忍和反抗——从顾映映看《喜福会》的女性意识

    本文通过分析《喜福会》中顾映映这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早期华裔女性移民的形象,反映了在种族主义、男权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的三重压迫之下,被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束缚的早期华裔女性移民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反抗。

  • 中美文化冲突下的《接骨师的女儿》

    当代最受瞩目的华裔美籍作家之一谭恩美,正在以英文写作的经历和中国母亲们的青春往事架构着带有浓郁美国风情的中国传统文化群落。她的又一部力作《接骨师的女儿》从三个方面表现着新老美国移民之间的激烈文化冲突。本文试从中美家庭观念、中美婚姻观念、中美人际关系观念等角度来分析《接骨师的女儿》一书中的文化冲突现象。

  • 《接骨师的女儿》:一部“东方主义”的典范

    华裔美籍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小说《接骨师的女儿》以复杂而高超的叙述技巧创造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迷信、落后、神秘和野蛮的中国。本文通过分析谭恩美笔下神秘而愚昧的"中医",落后和愚蠢的中国婚姻方式和家庭教育,以及古怪、贪婪、狡诈的人物形象来证明小说《接骨师的女儿》是一部有强烈"东方主义"色彩的作品。

  • 浅析莎士比亚戏剧中小丑形象的渐变

    莎士比亚戏剧创造了多个小丑的形象,其特征经历了根本性的改变。本文通过分析莎士比亚几部典型剧作中小丑的塑造,从历史、文化、戏剧表演的角度探索这种变革的原因。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