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爱情面前人人平等——评马丁·瓦尔泽小说《恋爱中的男人》

    1823年夏天,七十三岁的歌德在疗养胜地马林巴德爱上十九岁的姑娘乌尔莉克·封·莱韦措。但是他求婚未果,悲痛欲绝。不朽的《马林巴德哀歌》就是从这未果的爱情绽放出来的文学花朵。这是一段让人百感交集、唏嘘不已的爱情故事。马丁·瓦尔泽把这段人所共知的故事变成一本小说,标题就叫《恋爱中的男人》。

  • 乡土家园诗意生活的和谐向往——评张炜小说《烟叶》

    "寻根文学"开启了中国当代新时期小说对乡土文化的重新发现和表达。张炜是此时期书写乡土的理想主义作家。其小说《烟叶》体现了他对以往乡土小说的突破与超越:首先,把乡土作为理想家园,一直是他持久的文学观念。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其童年生活经历有关;其次,无论在叙述视角、语言运用和农人诗意生活的描述上,都显示出作家结构短篇小说的深厚艺...

  • 喜从平实中悟真知——浅析傅安辉小说《蛊家女儿春兰姐》

    傅安辉的小说《蛊家女儿春兰姐》发表之后,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和争议。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贵州的民俗文化为切入点,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以及淳朴诙谐的语言,描绘了贵州农村社会的发展历史,表达了他对普通人现实生活的关注。

  • 浅析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点

    新写实小说以"回归写实""、贴近大众"不同于先前的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又以专写琐碎的鸡毛小事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相区别。本篇通过分析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刘震云等人的作品来细致地阐述这种创作手法。

  • 浅析邓拓杂文的风格

    本文从内容广博,种类丰富;见解深刻,论证周密;不矜不躁,举重若轻;谋篇谨严,语言平实等四个方面分析了邓拓杂文的风格,并通过对邓拓杂文风格成因的透视,溯本求源,揭示了邓拓为人的可贵品格和高雅风度。

  • 论古马诗歌的美学特征

    古马诗歌给人以极大的美学享受。本文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诗歌气韵生动,具有流动之美。这一美学特征的实现与诗人追求诗歌的内在韵律密切相关。而内在韵律的表现离不开诗人对节奏的准确把握;其次,古马诗歌具有清真之美,这一美学特征的实现与诗人善于以动写静、以有写无,使用简约原则和本色化语言分不开。

  • 解析《格列佛游记》中的“黑色幽默”特点

    作为一种文学流派,黑色幽默盛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但作为一种幽默艺术,它却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本文从黑色幽默的艺术内涵入手,通过挖掘斯威夫特讽刺性代表作《格列佛游记》中所展现的幽默艺术特性,揭示18世纪的英国文学存在的黑色幽默,而斯威夫特正是黑色幽默艺术的创始人之一。

  • 试析《最后的莫希干人》中鹰眼“无为”的精神实质

    本文对《最后的莫希干人》中的人物"鹰眼"的"无为"精神实质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小说中的硬汉形象的塑造一方面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另一方面对美国西部文学形象的塑造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 试论爱伦·坡哥特小说的艺术创作特色

    美(女)和死亡是爱伦·坡文学创作的两大主题。女性形象是"美"的象征。坡笔下的"美"往往与"恐怖"共生并存,甚至到了无美不恐怖的程度。坡要表明的美不是一种性质,而是通过其艺术创作使读者产生一种由恐惧带来的强烈的愉悦感,并感受到理性的"无限",使灵魂得到升华的艺术效果。

  • 幽默与讽刺之上的寓意构建——《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述评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是美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成名之作。小说形象地勾勒出当时正在开发的美国西部地区的文化特征,充分体现了马克·吐温幽默的创作风格。本文试从情节、人物刻画、语言等方面对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寓意加以分析和阐释,以便了解马克·吐温作品的幽默所在。

  • 清教伦理与消费文化的碰撞——评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

    西奥多·德莱塞的成名作《嘉莉妹妹》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消费意识形态影响下美国社会的真实画面,显示出西奥多·德莱塞对新兴消费意识形态的认同,同时由于作者受到传统清教道德观念的束缚,对新兴的消费文化又表示怀疑和困惑。本文将尝试从消费文化语境下探讨德莱塞对新兴的消费意识形态的矛盾态度及其根源。

  • 《伊坦·弗洛美》中哥特式小说特征解析

    《伊坦·弗洛美》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创作的短篇力作。除了其独特的叙述手法外,该小说在情节、场景与人物肖像描写、神秘性与幻觉等几方面都体现出哥特式小说的特征。作家借此完成了对伊坦·弗洛美悲剧一生的刻画,更深刻揭露了在20世纪初工业化发展的滚滚洪潮中,美国东部一乡村在自然,经济,社会道德因素影响下走向衰败灭亡的现实。

  • 试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以精通叙事艺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他的"冰山理论"就是精通现代叙事艺术集中的体现。在作品中,海明威总是极力用简洁、凝练的文字进行叙述,删除一切读者凭经验可以填充想象的部分,达到了简约与含蓄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他独特的"冰山风格"。

  • 无望的寻觅——试析《太阳照样升起》中勃莱特·阿施利对爱情的追寻

    勃莱特·阿施利是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所塑造的一个"新女性"形象,她渴望灵与肉统一的爱情,但她对理想爱情的寻觅结局却只是失败。海明威借助于对勃莱特·阿施利爱情历程的描绘,表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美国社会价值观念带来的冲击,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深沉的思索。

  • 浅析《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主题揭示技巧

    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后杰弗森小镇南方贵族后裔爱米丽小姐的悲剧人生。小说的情节构建巧妙,叙述视角多样,象征意象丰富,福克纳通过运用这些技巧吸引读者去探究小说的主题,发掘人物的悲剧成因,探究美国内战后南方没落贵族的生活状态。

  • 《熊》中的“人”与“自然”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类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当今的热点问题。福克纳在《熊》中,通过描写狩猎过程,分析了现代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表达了他对其他种族的同情和对环境问题的忧虑。本文旨在探讨《熊》中体现的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以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看黑色幽默

    本文以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分析了黑色幽默独特的写作手法,旨在揭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特定语言技巧及小说所蕴含的深邃主题。

  •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会话的独特艺术魅力

    被誉为"侦探小说女王"的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以朴实无华的小说语言向世人展示了侦探小说的神奇和玄妙。会话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推动案情发展的重要工具。会话使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不仅表现为一种文学形式,还体现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智力游戏。本文以《尼罗河上的惨案》为例,从塑造侦探形象和交代情节、误导读者两...

  • 《宠儿》中保罗·D的心理分析

    托尼·莫里森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黑人作家之一。《宠儿》作为托尼·莫里森代表作之一,深受文学批评家们瞩目。本文应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了《宠儿》中重要人物保罗·D的心理历程,阐述了他在蓝石路124号经历了本我的实现、自我的迷失后,自我回归的过程。保罗·D自我的回归预示着黑人开始正视自己的种族史。

  • 解析《宠儿》中黑人女性成长历程

    《宠儿》作为托尼·莫里森的巅峰之作被赋予了多重内涵。作者把关注黑人女性的生活作为作品的主旋律;把引导她们的精神状态作为作品的根本出发点。通过分析黑人女主人公塞丝自我意识觉醒、缺失和回归,论证了黑人女性在白人社会中必须意识到回归黑人社区,并与之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从而获得身心的双重解放。

  • 用爱点燃希望——印第安短篇小说《披肩》中爱之主题解读

    《披巾》是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的一部寓意深刻的短篇小说。小说通过对印第安内部生活的深刻描写和对印第安人生活和情感的展示,揭示出博爱、无私的爱、先人后己的爱、富有牺牲精神的爱,更有价值,更具教益,更值得发扬与广大,是印第安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小说反映出作者对印第安文化的再思考与重新建构的尝试。

  • 深陷林勃状态的“自由人”——试析奈保尔短篇小说中的移民形象

    本文探讨了奈保尔《孤独的人》与《告诉我,杀了谁》两部短篇小说中,从前殖民地印度来到第一世界的移民形象。揭示了这些新"自由人"或貌似成功,或彻底失败,实际上都存在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都因文化身份的失却而倍感疏离,深陷"林勃状态"中。

  • 宗教统治下的爱情悲剧:爱情的“人性”与“神性”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每每带有悲剧色彩。于是在西方文学作品关于神职人员的爱情的描写中,便有了"人性"与"神性"的抗争。本文试从《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三部作品诠释西方宗教束缚下的爱情悲剧。

  • “一等女人”——试论陈香梅短篇小说的“生活政治”观念

    陈香梅短篇小说"生活政治"内涵深厚,其中做"一等女人"的观念是其"生活政治"观念中最为突出的部分,文章从"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属"、"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智慧型女人"三个角度对"一等女人"的内涵进行阐述,进而概述陈香梅短篇小说所表达的现代女性对"秩序"环境的反思。

  • 东西方文化夹缝中生存的华裔新移民作家

    近几年来,随着华裔新移民作家的作品在海外相继获奖,新移民文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主要论述华裔新移民作家笔下的身份寻求过程,试图展现他们作为文化边缘人在经历了身份迷失的苦闷和对家园文化的精神反叛后,毅然将自己定位为华裔新移民身份的衍变过程。以及如今的华裔新移民作家在创作上更多的是立足于本土文化,借鉴西方文化,...

  • 麦克白性格悲剧探微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也是"一出最令人恐惧的悲剧"。正是在这种令人恐惧的氛围中,莎士比亚着重描绘了麦克白从一个气势非凡的英雄沉沦为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的过程,深刻揭示了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对人性的吞噬,表现了极端个人主义生活道路的反人道的实质。本文在分析麦克白的性格特征过程中,探讨了麦克白的性格悲剧,以期更好...

  • 幻想与现实的融合——从《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看辛格的戏剧艺术

    在其代表作《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中,辛格将幻想与现实巧妙结合,运用幻想的喜剧形式表达现实的悲剧核心。这一独特的手法体现了"超绝现实中的狂欢",实现了幻想与现实的艺术对话,美与现实的协调统一。

  • 殊途同归——余华与米兰·昆德拉对人的存在的叙述比较

    余华和昆德拉,这两个不同国籍的当代小说家,在面对人的存在这一人类永恒话题时,都通过作品从不同侧面作出了一番独到的思考。然而,因为人生经验不同,理论准备各异,他们对人的存在的阐释方式也各放异彩,有趣的是,尽管他们探究这一存在的切入点时有不同,最终却彼此融合并朝着同一精神指归探询。

  •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可比性探索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可比性是否存在是比较文学界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在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中,一些论者深入到二者的文化根源进行论述,他们的比较是有意义的、深层次的比较文学;一些论者只进行表面现象的异同比较,他们的比较是浅层次的比附研究。

  • 翩飞风未定 巧啭春已浓——《诗经》黄鸟与仓庚兴象浅探

    本文立足于前人名物考辨的基础之上,对"黄鸟"与"仓庚"在《诗经》中兴起的情感含蕴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前者与思亲、离别之类眷恋和失落的感情有关,而后者则是春天、婚爱、愉悦的同义词,两者含义大相径庭,从而推断出《诗经》黄鸟均专指黄雀,不同于别名黄鹂的仓庚。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