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一句顶一万句》:中国式“孤独”解读

    [作品简介]《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酝酿创作了三年的小说。小说的叙事风格类似明清的野稗日记,语句洗练,情节简洁,叙事直接,板儿板儿的冷幽默画龙点睛,颇有汪曾祺、孙犁的遗风。小说的前半部写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的上话"的养女,为了

  • 评论界声音

    刘震云迄今最成熟、最大气笔触始终紧贴苦难的大地和贱如草芥的底层人群,结构单纯而内容丰富,命悬一丝而荡气回肠,主人公常常走投无路而又一直勇往直前。——摩罗

  • 从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看民族文化心理的审美观照

    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以普通农民的人生,表现了国人孤独的精神世界以及寻求摆脱的努力,揭示了形成这一现实的乡土文化特性,即实用理性的文化心理。小说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这一思索。

  • 逃离与回归:阎连科的乡土情结

    阎连科是那种走出乡土又返回乡土的作家。他逃离了乡土又回望乡土,远离了苦难又咀嚼苦难,在乡土的回望、审视和回归中凸现了浓浓的乡土情结。表现在其乡村小说创作上,阎连科不仅描绘了故土的山川景物和自然环境,审视、批判乡土文明中愚昧落后的一面,还抒写了乡民们苦难的生存境况和顽强的精神力量,于乡土民间日常生活之中去发现农民生存的艰辛和...

  • 试论余华先锋小说中意象化语言的运用

    余华通过运用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语词和有效的陌生化手法,使他的先锋小说体现出非凡的魅力。其意象化语言的运用加强了其作品叙述语言的感染力,使之在审美意象的传达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体验。

  • 现代生存中的亲情拷问——王蒙小说《青狐》解读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不仅直面外部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且要面对自我丰富的内心世界。真实、鲜活地关注个体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王蒙小说《青狐》的独特性所在。本文从青狐母女、钱文父子及钱文夫妻的关系入手,探询每个现代人面对现实社会的生存而展示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奥秘性。由此直逼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 灵动诗意 和谐纯美——汪曾祺小说语言魅力述略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打破了传统的语言工具论,实践了语言本体论的观念,特别是其小说语言的审美追求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层面。本文拟从其小说语言魅力——灵动性与诗意性、语言的暗示性、冷暖明暗的色彩性三方面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的审美追求。

  • 独特的视角 激情的表达——巴金异域题材小说探略

    巴金的异域题材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异国人民的生活、情感和追求。这些作品着眼于现实,饱蘸着激情,又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理念,扩大了现代文学的表现空间,是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 品味节奏之感 享受音乐之美——《围城》小说连词现象探析

    优秀小说常常具有快慢、缓急、迂徐等错综变化的音乐美感。连词作为承接上下文、连接前后句和字词搭配的枢纽,对形成小说叙述节奏的音乐美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连词为切入点,论述了《围城》叙述节奏的音乐美,以探究连词在小说文体中的艺术魅力。

  • 试论张爱玲散文的“透”与“纯”

    张爱玲的散文是其人生观和真性情的真实表现,她的散文透露出对人情世事的深刻认知——"透",这使她的散文有着准确到位的人性描写;同时,她的散文又保持着对人生世事的"纯",这使她的散文又具有精神上的纯洁和提升。

  • 试论中国新诗的终极重建

    中国新诗的发展已历经百年的时间,主要包括中国大陆诗歌和台港地区诗歌两部分。本文试从中国新诗的历史分期及特点入手,着重分析每一个发展阶段在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所居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其中,对余光中诗歌做了重点分析和研究,对中国新诗的研究进行了一种全新的尝试。

  • 中国哈萨克当代文学创作述评

    本文对我国哈萨克当代文学的形成和繁荣发展进行了简要的述评,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两个历史时期的哈萨克文学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各个文学体裁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

  • 后帝国时代的身份构建——试论《郊区佛爷》中的“越界”母题

    "身份构建"一直以来都是当代英国亚裔作家哈尼夫·库雷西所关注的议题。在他的首部小说《郊区佛爷》中,通过讲述克里姆的种种"越界"行为,库雷西认为后帝国时代的个人身份已不再是个单一、凝滞的概念,身份的构建只有通过不断地跨越,诸如种族、阶级、性别等边界,不断地自我更新才得以完成。这样的"越界"既解构了诸如黑/白、上层/下层、男/女等简单...

  • 小说中的小说——论《金色笔记》的超小说艺术

    莱辛在《金色笔记》中坚持用形式本身来说话,探讨了"自由女性"安娜在面对混乱的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写作障碍时所经历的内心分裂和崩溃。小说的麦比乌斯带结构和超小说艺术非常直观地展示了这个世界的混乱状态和安娜分裂的人格。

  • 解读《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身份论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通过对三个黑人女性人物的塑造和日用家当引发的冲突,诠释了黑人理应捍卫和传承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身份:美国黑人具有双重的民族记忆和文化身份,非洲文化和美国文化应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应根植于日常生活之中。

  • 托尼·莫里森小说《天堂》黑人群体自我解放之路探究

    托尼·莫里森的文学作品始终以关注黑人民族的命运为主题,其中种族歧视是唯一永恒的主题。其小说《天堂》是一部描写黑人种族的奋斗史。在面对种族歧视的情况下,黑人民众奋起反抗白人的统治,为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堂而奋斗着。虽然他们已经建立起的"天堂"惨遭破坏,但是他们没有气馁,依然在反抗种族歧视这条道路上奋斗着,而且会继续奋斗下去。我...

  • 《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

    虽然《喜福会》集中描述了母女间的冲突,但事实上,正是母亲给予女儿们无微不至的母爱才最终使得女儿们理解了母亲及其代表的中国文化。因而,《喜福会》中的母爱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更重要的是母女理解与沟通的桥梁,也是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

  • 试论《灶神之妻》中的基督教精神

    《灶神之妻》是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发表的一部颇受欢迎的获奖小说。本书情节来自于以基督教传统为背景的西方文化,以一个中国母亲的成长为蓝本,凸现了自由,平等,博爱,宽容的基督教精神。这种可贵的精神在《灶神之妻》中是作品的灵魂,构成了作品的质地。

  • 身陷矛盾处境的孤独灵魂——吉兰·德塞小说《失落的传承》主题探析

    2006年曼布克获奖小说《失落的传承》描述了印度各式人物在形形色色的矛盾压迫下挣扎生存的历程,孤独伴随着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对各色人物的孤独进行深入探讨,不仅可以发现人物精神孤独的深层社会原因和时代原因,而且还可发现作者自身的原因。

  • 浅析夏洛蒂·勃朗特小说《教师》的写作特点

    夏洛蒂·勃朗特的处女作《教师》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本文剖析了它的写作特点,以对主人公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的刻画及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揭示了夏洛蒂·勃朗特的写作风格。

  • 从罗切斯特夫妇看埃热夫妇——浅析《简·爱》中隐藏的一段情感纠葛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简·爱》一书中罗切斯特夫妇的形象,本文深入剖析了小说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自身的情感经历,得出罗切斯特夫妇形象的塑造并不公正的结论,作者美化了罗切斯特,却刻意扭曲了他的妻子伯莎·梅森的形象,这是作者自己的情感纠葛造成的不公正的结果。

  • 英国18—19世纪女性小说中“灰姑娘”形象的嬗变解读

    本文从文学史的角度,运用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从18世纪的知名女作家范妮·伯麦到维多利亚中期勃朗特姐妹这大半个世纪里,英国女性小说中经典的"灰姑娘"形象的嬗变过程。

  • 小仲马与《茶花女》

    本文从小仲马的身世说起,简述了《茶花女》这一名著的诞生过程和故事梗概,揭示了茶花女的悲剧命运,对作者和作品进行了简要的评价,阐述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 王尔德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的意象解析

    王尔德是英国19世纪后半叶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一生都大力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想。《夜莺与玫瑰》是其童话代表作之一,充分彰显了他的唯美主义思想。本文主要对故事中的意象的理解进行探讨,进一步解析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的实际体现。

  • 试论《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酒神面具

    《道连·格雷的画像》主要体现了作者王尔德的艺术及美学思想。本文从酒神精神角度对该小说中的主人翁进行分析,尤其是主人翁后期明确表现出的酒神精神强烈的本能力量。正是这种本能的力量通过亨利勋爵的启发、渲染影响到道连·格雷,并进一步得到放大。小说的结局也体现出作者的道德观。

  • 探寻托尔斯泰妇女观的转变历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世界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三篇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代表了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本文试图依据托尔斯泰作品的创作顺序,分析作品中女主人公娜塔莎、安娜、玛斯洛娃等的女性形象探寻托尔斯泰妇女观的转变历程。

  • 女性视角下的《小妇人》解读

    文学向来是女性主义者诉求权利和地位的武器。《小妇人》正是这样一把利器,它通过文学化的手段在特定的时间表达着广大女性的呼声,这种呼声至今还在影响着今天的女权运动。笔者结合作品分析了《小妇人》的女性主义烙印,以及这种女性主义诉求的价值和局限。

  • 浅析德莱塞《珍妮姑娘》人物形象的负面影响

    传统观点认为德莱塞的小说《珍妮姑娘》是对父权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本文从分析作者安排小说人物珍妮姑娘的情妇生活合情合理化入手,提出《珍妮姑娘》的负面影响。

  • 《嘉莉妹妹》与《纯真年代》中的男性角色对比

    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与伊迪丝·华顿的小说《纯真年代》,都是以19世纪晚期美国纽约市女性生活为背景,另外,这两部小说也都描写了不同阶层男性的生活,以及他们与女性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分别从《嘉莉妹妹》中的三位处于不同阶层的典型男性角色与《纯真年代》中出身上流社会的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加以对比,从而探究他们在当时社...

  • 平静外表下的真情告白——论兰斯顿·休斯《初秋》的写作技巧

    兰斯顿·休斯的《初秋》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它以极其简单的情节和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内心复杂的矛盾与激烈的冲突。文中巧妙地运用景物的描写和对比的写作方法衬托出人物内心起伏的波澜。作者利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塑造为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