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魔法与现实——《哈利·波特》时代特征解读

    自1997年第一辑出版开始,《哈利·波特》系列就以势不可挡的态势风靡全球。而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书中将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魔法世界和现实世界,以一种介于真实和幻想之间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

  •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通俗性研究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以下简称《哈》)自面世便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它的雅俗归属问题一直是议论的焦点。本文拟从《哈》的简单性、娱乐性、模式性、商业性着手,探索《哈》的通俗性特点。

  • 试论王安忆小说中性别意识的突围与重建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其小说常常通过剖析日常生活中人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去实现对人性的发掘。本文运用解构的方法,选取王安忆阶段性的代表作品,探讨其文本里所隐藏的性、男性、女性、人性意识。

  • 从“理想”爱情到“世俗日子”——论池莉小说爱情观的流变

    池莉小说的爱情观有一个从"理想"爱情到"世俗日子"的流变过程。仔细考察这一流变过程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进而管窥到当代社会思潮的波澜。

  • 社会视角中的文本解读——评刘庆邦新作《红煤》

    本文以《红煤》作为支点,以宋长玉为典型,从"社会身份认同"这一视角探讨文本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命运与社会身份认同,生存形态与社会身份认同、人物命运与生存形态之间的制约、选择关系。命运、社会身份认同、生命形态恰似"人"字的三个支点,在它们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不仅仅折射着社会转型期间人的生存困境、精神困境,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人性观。

  • 浅析古龙小说中的反派人物形象

    在新派武侠小说作家里,古龙以善于塑造反面人物而著称。他塑造的反派人物之成功,不但在武侠世界里很少有人能与之比肩,就是与严肃的文学作品相比,也是独树一帜、光彩照人的。古龙在其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疯狂地从天堂走向地狱的堕落天使,原本都是人群中的优秀者,并有着摄人的魅力,但他们却被自己内心的欲望引向了堕落,一步步走向末路,陷入污秽的...

  • 一座向上生长的山坡——论朱山坡诗歌特质

    青年诗人朱山坡的诗作,在题材和主题上,较多地是表现生活在底层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的无奈与不幸,以及诗人对内心情感的尽情宣泄;在构思上,带情节性的叙事新鲜奇特;在语言表达上,平易、通俗、形象、随意铺排却又畅快淋漓,读后给人耳目一新、颇具震撼之感。

  • 浅论张国江《寸草心》的艺术魅力

    文学最重要的特性是审美属性。文学创作,一方面是作家的审美意识的体现,另一方面又要能引发、开拓读者的审美想象力。这就决定了文学的最高境界为蕴藉。张国江的散文《寸草心》正是以其独特的蕴藉为特性,显示其艺术魅力的。其魅力主要体现在深入细致地"草"的描绘、具体生动的情节事件的描述上。张国江特殊的艺术手法、奇特的构思形成了《寸草心...

  • 欲望化 青春化 娱乐化——论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文学的三种情态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纵观当代文坛,可谓流派纷呈,热点频涌。文学紧随世界潮流而倐忽变迁,"美女文学"、"身体写作"、"青春文学"、"娱乐文学"以眩人眼目的欲望化、青春化、娱乐化的另类姿态出现在我们眼前。本文扫描文学热点,勾勒文学情态,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文学的文化景观的审视,引发我们对当代文学发展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和探索。

  • 探询中国现当代作家的道家文化气质

    在中国本土思想资源中,道家文化与中国现当代作家是否有契合性,这从他们的作品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文学观上可以略有体会。而道家文化的深潜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成就了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文化气质。道家文化为中国现当代作家探索个体生命自由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能量,道家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学观念、文学精神及审美形态多有或潜在或显在的影响,体...

  • 日常叙事下的大众人生——试论张爱玲小说叙事的基本策略

    日常生活叙事是对个体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性表达的一种叙事状态,张爱玲继承了这一文学叙事传统,在其文本中,她通过日常叙事照见寻常生活场景中的俗世男女挣扎扑腾的人生与命运,为人们照亮了世界的真实。

  • “空间”体验——论师陀《上海手札》对上海的“现代”书写

    为了现实生存,对自身存在"空间结构"的体验、呈现、批判或反思,理应成为中国文学现代性书写的主体内涵,而这种空间向度体验正是中国作家面对现代的基本特征。在此意义上,《上海手札》对上海这个中国最现代都市的描写,正可以看作中国作家对自我生存"空间结构"的基本体验;可以看作中国作家自己的"审美现代性"。

  • 试论鲁迅小说环境描写技法

    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的分析、归纳,对鲁迅小说中成功发挥环境描写的审美功能而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了总结。

  • 歌哭与哀欢——沈从文散文中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的散文为读者打开了一幅关于湘西神奇瑰丽的长卷。在这一长卷中,作者一方面延续了其小说创作中构建的那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另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现实中真实的湘西世界,其中既渗透着作者对湘西复杂人生形态的关照,又表现了其对湘西命运的深刻思考。

  • 人性·闲适·爱国——浅析梁实秋散文特色

    早年西方文化的教育,使梁实秋以人性论为文学创作宗旨,他的散文正是人性论的集中反映。本文先归纳他早期的文学创作经历,剖析他的人性论主张,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其散文特色:一是闲适幽默的风格;二是敢于描摹人性的"恶";三是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 中国话剧作品中的会话含义推导——以《雷雨》中的人物对话为例

    中国话剧中的人物对话精妙绝伦,蕴含着"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为研究中国话剧人物语言对话提供了一种解释性的理论,运用该理论来推导以《雷雨》为代表的中国话剧人物对话含义,有助于了解话剧中人物的内心表达和情感表露以及话剧的语言艺术。

  • 论多丽丝·莱辛《好恐怖分子》中的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是女性批评的一个重要内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其小说《好恐怖分子》中塑造了一个缺乏女性意识的女主人公形象。通过梳理莱辛女性意识建构的过程,笔者发现莱辛在小说中对女性缺乏自我意识的现象进行了批判,并抨击了女性对父权制厌女症的迷恋以及在情感上对厌女男性的依赖。

  • 信仰与自我——试论《紫色》主人公的精神之旅

    《紫色》的主人公茜丽,从男权统治里解脱出来,实现了自我,并争取到了与男人平等的地位。茜丽在宗教信仰上的转变帮助她摆脱了男权的压迫。她赢得与男性平等地位的方式对冲突不断的当今社会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 相互融合 和谐共存——论莫里森作品中黑人与白人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美国黑人的命运以及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的冲突,似乎是托尼·莫里森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在其多部作品中,都描述了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冲撞。莫里森强调黑人应该坚守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身份,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望两种文化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而她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词也同样表达了这种观点。

  • 《可以吃的女人》中食物的象征意义解读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当代世界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一位女作家。由于其作品大都涉及女性问题,所以作家本人常常被贴上"女性主义作家"的标签,而对其处女作《可以吃的女人》的研究也往往囿于女性形象和女权主义批评的范围之内。本文试图以"食物"为切入点,采取一个全新的视角,即"食物"与女性命运紧密联系的角度,解读《可以吃的女人》中的"食物"的背后的...

  • 记忆过去赋予现在力量——读伍慧明小说《骨》有感

    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描述了美国华裔生活的新经历。本文将通过解读骨的意象,来理解作者作为一个华裔通过故事传达的在双重文化环境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即兼容并蓄和谐共存的跨文化观。

  • 从《女勇士》看汤亭亭作品的后现代特征

    生活于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受美国文学的后现代的影响,在其创作中不可逃避地带有明显的后现代痕迹,于是"解构"、"颠覆"、"戏仿"、"拼接"的创作意向便构成了其小说中的后现代特征。

  • 浅论中美教育观的差异与冲突——以谭恩美小说为例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的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观念。而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自由的国家,也因其思想的自由,个性的张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于是,由中美所分别代表的东西方不同教育观念的冲突也就一直存在着,并在华裔美籍第二代移民身上有所体现。本文将以谭恩美小说中所体现的中美教育观念的冲突作...

  • 在困惑中探索现实生存的意义——维克多·佩列文《物种起源》后现代主义解读

    后现代主义文学和文化思潮的兴起,是后苏联文学中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当红作家维克多·佩列文《物种起源》的解读,进一步探索俄罗斯后现代作家写作风格,并从其作品中透视俄罗斯社会转型后的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的生存状态,揭示社会生活的矛盾根源,在分析人们心理的变化过程中去发现对待现实生存意义的态度。

  • 论布宁创作中的自然永恒主题

    布宁是俄罗斯20世纪侨民作家的代表。他虽然半生侨居国外,但他的心却始终眷恋着俄罗斯的大自然,他的创作也一直情系俄罗斯这片热土。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美妙和作家对自然的爱恋。本文通过分析布宁创作中的自然主题,阐释分析了作家热爱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 成长的迷惘——《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形象浅析

    本文通过对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背景以及主人公霍尔顿变异的纯真和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说明了西方青少年的悲观厌世及生活的空虚,是西方文化本身颓废影响的必然产物。而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则是黑暗世界的希望和光明。

  • 现实与理想——《老人与海》象征主义手法浅析

    《老人与海》的问世不仅确立了海明威的不朽声誉,而且给世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本文以该作品的象征寓意为切入点,解读蕴含在作品中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人与自然的对话如同人在现实中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即使失败了,这种毅力也值得敬佩。这也是海明威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

  • 论庞德的远东意象

    以庞德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在远东意象中找到所需要的精华,用以抵御一战前后老态龙钟的英语格律诗及笼罩西方世界的厌怠情绪。意象主义在一个隐入历史的幻想国度里采撷远东古典诗词的样本,一是要在中国文字符号里寻找诗法突破口,二是以华夏过往的太平世相作为可资印衬的反战理由,前者使他们获得了极大成功,后者以庞德自己入狱作结。庞德的远东意...

  • 矛与盾——评乔伊斯《为芬尼根守灵》中的兄弟相迫

    乔伊斯在表现《为芬尼根守灵》中的对立面时,化笼统为具体,向读者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他不着重对比善恶之间的差异,而是利用评判善恶标准的可变性,获得反讽的艺术效果。谢姆和肖恩之间的对立表现出重大变革时代中现代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西方艺术家眼中20世纪初期那支离破碎的物质世界的一个侧面。

  • “自我”的缺失与逃亡——乔伊斯《伊芙琳》女主人公形象解析

    《伊芙琳》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最短但却很具代表性的一篇作品。作品主要描绘了20世纪初,以伊芙琳为代表的爱尔兰年轻女性的精神状态。在伊芙琳身上,处处体现了自我身份与自我意识的缺失。自我意识的缺失是伊芙琳最终放弃同生活抗争的根源所在,也是整个爱尔兰民族精神瘫痪的核心表现。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