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些思考

    凡是华裔美国人以华裔美国人的视角写的华裔美国人的故事都属于华裔美国文学,其中最典型、目前数量最多的华裔美国文学是有美国国籍、华人血统的作家所写的在美

  • “美国华裔文学”命名与界定的流变

    关于命名的探讨不得不从最初开始追寻,同时更要追踪其从最初到今天的发展与变化。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美国亚裔文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其命名常常受到创作、研究等方面的影响。进入21世纪,面临更多更新的变量,为了避免在研究中产生误导,我们有必要对曾经产生于各种争议之中的命名重新深入地进行梳理,寻找国内外学者命名和界定的异同,以便对当下的美国...

  •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美国华裔文学

    美国华裔文学是在中美两种异质文化碰撞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其主题与研究视角经历了从文化沉默到痛诉抗议、从臣属认同到对话与融合的发展历程。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探讨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构建和话语策略有利于理清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道路,从而将其置于全球化语境这样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中加以审视。

  • “关系”的精神向度——以铁凝小说《玫瑰门》为例

    铁凝十分看中"关系"对小说的意义。在小说《玫瑰门》中,她以独具美学意蕴的叙事关系表现了对女性生存的关注,将关系叙事的笔锋直抵人类灵魂的深处,小说因此呈现出更为丰富而深厚的精神向度。本文尝试从叙事关系建构的角度对小说《玫瑰门》进行解读。

  • 张洁作品中“老夫少妻”模式分析

    本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析出张洁小说中隐含的创作心理是"恋父情结"。在这种强烈的"情结"支配下,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了"老夫少妻"模式,这既是作家潜意识中早期"恋父情结"的投射,也是其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 诘难与悖论——《废都》女性形象解读

    《废都》里的女性形象并不是像有的研究者说的那样,贾平凹是站在男性的视角或者说男权主义的立场上对女性形象进行任意地歪曲和蔑视,恰恰相反,作者是站在"人性"的立场上来审视《废都》里的男男女女的。

  • 自然与“硬汉”:征服者的赞歌——张承志小说的一种解读

    征服者的"硬汉"形象是张承志笔下塑造的为数最多的人物之一。他选择了人与自然对抗的方式、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来塑造其笔下的"硬汉"。而他对自然的描写是工具化的描写,对自然的审美是工具化的审美。

  • 论张烨诗中的二律背反——以1966-1979年的创作为主

    张烨诗中对人生的悲剧性昭示和极具颠覆、反转意义的审美旨趣,都共同体现了精神自救意义上"颠扑不破"却"针锋相对"的复杂内涵。在她的诗中,"撒旦与天使"的善恶置换颠覆了现实中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定位,显示出"二律背反"的意味,表现了丑对美、恶对善、黑暗对光明的反向拯救意识。

  • 从《鲁迅批判》看李长之的鲁迅研究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长之是一位著述甚丰、独具特色的理论批评家。他于25岁时创作了《鲁迅批判》,从而使其鲁迅研究自成一家,并成为鲁迅研究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笔。

  • 异域文化的“拿来主义”——鲁迅翻译与中国现代文学

    本文论述了鲁迅翻译对现代文学语言的白话化、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和诗学建构的重大贡献和影响。通过对鲁迅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研究,阐述了他对推进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传播和文艺批评体系的建立,起了奠基性作用;他对日本文艺理论的译介等文论作品为新文学的确立,提供了理论的指导。

  • 打油:早期新文学作家旧体诗创作的一个关键词

    在传统旧体诗领域内,打油诗这种俳谐体诗因其品格低下,向来不登大雅之堂。而早期新文学作家多把自己的旧体诗称为"打油诗",原因不外撇清立场、表示对旧体诗前景的悲观、践行白话文学理念和藏拙等几方面,但却由此进入或重返旧体诗的创作领域,并进而在不断的思路调整中迈出了20世纪中国旧体诗革新的步伐。

  • 救赎:殊途同归——论比萨奇和胡赛尼小说中人道主义思想之异同

    在世界局部地区武装冲突事件频发、人道主义危机持续存在的形势下,难民问题、儿童问题、教育问题、女性权利问题等成为人道主义作家思考并以文学形式反映的重大现实主题。不论其文学形式如何,作者的文化、宗教背景有着怎样的差异,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反映了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普世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美国作家杰瑞·比萨奇与勒德·胡赛尼以其各...

  • 黑色历史的幽默再现——《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本文运用新历史主义的批评方法,对黑色幽默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文本如何清晰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目以及对历史的干预、预示和颠覆性作用,进而表明了文学如何积极加入历史意义的创造过程。

  • 以垮掉的名义:追忆金斯堡

    作为一位诗人,金斯堡传承欧洲的预言模式并在美国寻获诗歌表现方式的崭新突破;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以他为首的垮掉的一代则从地下转到地上,成为美国文化界不能忽视的新锐。就其个人的文化诉求与道德立场来看,他的梦想有一大半得到实现。然而,文学与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就美国文化与当日世界的整体格局来看,金斯堡希望达到的精神彼岸,...

  • 篱栅内的女性与自然——斯坦贝克《菊花》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生态女性主义着重关注女性和自然的紧密联系,认为压迫女性和压迫自然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花》加以分析,探究其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内涵,并通过展现女性和自然的内在关系及面临的困境,彰显作者对女性和自然的生态人文关怀,以建构文本积极的生态批评意义。

  • 从《他们眼望上苍》看郝斯顿眼中的上帝形象

    郝斯顿是美国20世纪哈雷姆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非裔美国女作家。本文试从神学的角度,把小说《他们眼望上苍》放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考察作者眼中的上帝形象。结果发现她的信仰具有黑人基督教神学的特点——既属于基督教,又有别于白人基督教新教的思想,也就是说它是代表被压迫阶级的宗教。郝斯顿眼中的上帝是公义的、公平的、赐自由、拯救和永恒...

  • 美国女性文学中的生态女权主义批评

    生态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借鉴女性批评与生态批评的方法,从自然和女性的角度来研究文学领域中自然与女性的关系。在美国文学中,薇拉·凯瑟的边疆小说反映了自然与女性的和谐关系;托尼·莫里森的黑人小说反映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精神污染;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歌则体现了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女性健康的影响。这些女性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

  •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前景化语言艺术——以《梅兰克莎》为例

    本文通过分析《梅兰克莎》的前景化语言特征,即斯坦因式的重复和绵延现在时,说明斯泰因的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且每一次重复在意义上都有所不同,词句的重复使作者得以把握人的意识与时空的关系,做到了在单调词句中蕴藏丰富的意义与内涵。情节重复不断地将读者拉回到时间轴的某一固定点,故事得以重新开始,造成一种现实感的持续。绵延现在时有助...

  • 从现实主义视角解读《觉醒》的主题

    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觉醒》不仅被誉为美国有史以来关于女性生活的最重要的作品,更是女权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不断地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发现这部写作手法精妙的小说具有进行多角度解读的可能性。本文仅从现实主义的视角探讨这部经典之作,揭示女主人公埃德娜发现自我、追求自立、实现精神完美的觉醒过程,以拓宽读者阅读该小...

  • 论《红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对比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本文试从人物配置关系的对比、个人心理和外在的对比、场景映衬烘托来反映人物心灵历程等三个方面,对小说中的对比手法进行探讨。

  • 精神的启航 思想的向导——论爱默生对美国第一次文艺复兴的指引

    爱默生作为美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家,超验主义的发言人,他崇尚个人主义,呼吁大家正视自己的能力,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理解力,正视现实,重视眼前,从思想上彻底摆脱英国文化的束缚,自立自强。爱默生对个人主义的呼声,与当时的美国文学附庸于英国文学的大气候是背道而驰的,在精神上指引了当时的美国文人,引领了美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

  • “本我”的释放——解读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

    《都柏林人》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一部关于瘫痪与死亡、挣扎与逃离的系列短篇小说集,它被认为是一部爱尔兰人的道德史。乔伊斯作品的成功不仅仅是由于他开创式的表现手法,更多的是作品对"人的本质"的关注。《都柏林人》作为乔伊斯作品的开山之作,并未显现出任何青涩与稚嫩。相反,他后期的很多作品都是以这一作品为线索所进行的升华...

  •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然权利和自由

    约翰·福尔斯的每一部小说都紧紧围绕着一些人对其他人的权力和控制而展开,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福尔斯从作品人物的社会行为自由(言论、思想、行动等)和婚姻自由两方面揭露了维多利亚社会对人民自然权利和自由意志的残酷遏制,倡导人们为获得自己应有的自然权利和自由而奋争。

  • 浅谈简·奥斯丁的爱情观与文学创作

    简·奥斯丁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其作品多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描绘中产阶级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因格调轻松诙谐并富有喜剧性冲突,而深受读者欢迎。

  • 从达西和罗切斯特看19世纪英国社会风气的变迁

    达西和罗切斯特同为英国绅士,但两人在外貌、人生追求和爱情观念上却存在巨大的差异。而达西的高雅和罗切斯特的激情正是不同时代的社会风气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折射。

  • 从接受美学角度解读《摩尔·弗兰德斯》

    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再读丹尼尔·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在历史视野和现实视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中,摩尔表现出一种独立自主、勇于向传统挑战、与命运抗争并且能够自省自救的现代女性形象。从"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来看,这一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形象符合读者对现代女性的爱情期待、价值期待和完美人格的期待。

  • 天父地母——英国文学作品中的父母形象研究

    英国文学作品中出现过大量的父母形象,本文通过对其中出现的父母形象进行考察,分析了父母形象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因素作用下又有其自身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而揭示出"天父地母"模式最终将成为历史。

  • 澳大利亚殖民主义文学移植成因分析

    从时间上看,澳大利亚殖民主义文学几乎占了整个澳大利亚文学史的一半,因此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是非常关键的。诚然,澳大利亚殖民主义文学作品大多是对英国文学作品的拙劣模仿,毫无澳洲特色,但却真实地刻画和准确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对整个澳大利亚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条件、社会状况和民族心理则构成其移植英国文学...

  • 迷人的画卷 动听的乐章——评泰戈尔《素芭》的艺术风格

    《素芭》是泰戈尔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主人公素芭是一名哑巴,在小说中没有"语言",但是作者通过文学和艺术相结合的手法,把她的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将她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描写得动人心弦,使读者仿佛在观赏一幅栩栩如生的迷人画卷,倾听一曲感人的乐章。

  • 从《在地铁车站》谈庞德的“语言能量”观

    埃兹拉·庞德的意象派经典诗歌《在地铁车站》不仅体现了意象派诗歌的特点,也呈现了庞德自己诗学创作与研究的特点——"语言能量"观。这一观点即使在他脱离意象派之后,依然呈现于他大量的诗歌创作与翻译之中。本文从《在地铁车站》对庞德的"语言能量"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在庞德诗歌中的作用与意义。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