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情感的力量——评艾丽丝·默多克《钟》

    像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托尔斯泰、艾略特、詹姆斯一样,艾丽丝·默多克关注的是如何在一个不断加速变化,并且道德信仰不断缺失的世界里道德地生活。她写小说并研究哲学,而她的小说揭露的多为思想面临生活所迫而导致的命运的改变。默多克的才能就是把社会讽刺和她性格中富有

  • “种的退化”观念在《檀香刑》中的深入索解

    对"种的退化"问题的追问贯穿了莫言全部长篇家族小说的创作过程,这种索解在《檀香刑》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民族悲剧是个体命运异化的根本原因。

  • 对于世情的嘲讽与悲悯——论铁凝小说的审丑艺术

    铁凝是以《哦,香雪》、《孕妇和牛》的诗意化书写著称于文坛的,但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她同样关注阴暗与丑陋的存在,并且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认真书写着。以丑衬美、在戏谑与嘲讽中表达同情与悲悯,是铁凝书写丑的主要方式,她通过这种方式为中国20世纪文坛呈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 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评析

    爱情与死亡是文学中永恒不变的话题。当代著名作家迟子建也不例外,在她的小说中始终萦绕着浓浓的"死亡意识"。可以说,迟子建对死亡主题情有独钟。她的作品涉及到各种形态的死亡以及死亡对活着的人们的影响。迟子建小说具有"田园牧歌"式的美,而她笔下的死亡也是独具温情和诗意的。迟子建通过对死亡主题的关注和诗意书写,表现了她对人生终极意义的...

  • 飞扬烂漫的青春之歌——试论朱天文的《击壤歌》

    台湾女作家朱天文的自传《击壤歌》以书中塑造的纯真、热情、叛逆,富有梦想的年轻人形象和飞扬烂漫的青春气质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也为我们今天了解70年代真实的台湾社会提供了参照。而其充沛的生活质感,蓬勃健康的精神风貌更为大陆"80后"的青春文学写作提供了借鉴。

  • 浅析李佩甫小说中的下岗女工形象

    下岗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下岗工人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李佩甫对下岗失业工人的命运和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忧虑,把同情的目光投向了最为弱势的下岗女性的身上。本文以李佩甫创作的《钢婚》、《学习微笑》、《等等灵魂》中三位性格各异、形象鲜明的下岗女工为例,分析其作品所散发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 王朔调侃式语言的运用特色

    作为当代文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王朔的小说因其对于正统文化及思想的调侃而受到人们的热议。王朔小说的调侃意味是凭借它特殊的语言运用方式而实现的。王朔往往通过故意违背语言的通顺原则以及语言的异常搭配来达到调侃的目的。

  • 论史铁生的爱情观

    灾难深重的命运迫使史铁生苦苦思索人的生存意义,在探寻生之意义的过程中,他深刻领悟到残疾与爱情是生命的寓言,是人类故有的遗传密码,爱情在他的作品中显示出神圣的光彩。史铁生认为爱情是孤独的体现,同时也是对人类残疾拯救的一条途径。爱情需要寻找,爱情与性密不可分。

  • 叶儿克西·胡尔曼别克和萧红作品比较研究

    萧红和叶儿克西·胡尔曼别克同为女性作家,同样惯于散文化叙事,同样在作品中深度关注生与死,但两者相似的背后却隐藏着很大的不同。

  • 乞讨合奏中的片刻呢喃——张爱玲《封锁》新读

    都市生存现实而又残酷,人人都在为此而忙活,《封锁》中的男女主人公心无旁骛,无疑是物质生存大戏中的佼佼者。封锁中放纵情爱,只是因为他们一直"被忙"得远离情爱,精神上的贫乏与饥渴让两人尽享人间的片刻呢喃。然而,物质俗欲的现实性远远大于精神追求的紧迫性,只会觅食的"乌壳虫"写尽了强势俗欲压迫下都市人的无奈和卑微。

  • 多声部的奏鸣曲——论《南行记》的三重主题

    艾芜早年的小说集《南行记》,是一部极具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作品,书中所涉及的流民世界,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贫苦民众的一个边缘缩影,他们身上印刻着时代与历史的痕迹,艾芜在赞叹他们原始粗朴但又顽强峥嵘的生命力、生命意志的同时,又向我们展示着他们身处异乡无处依托的痛苦和绝望,以及一直被压抑着的希望和梦想。本文以《南行记》中的具体篇...

  • 沈从文作品美学蕴含探析

    文学作品的美是艺术美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主客观的统一。一部美的艺术作品,不仅要反映出客观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还必须具有完美生动的艺术表达形式。沈从文作为成功的乡土文学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完美的文艺作品应当具有的审美品位,本文将就此做一详细探讨。

  • 论郭沫若早期小说创作中的基督教观念

    在郭沫若早期的小说创作中,由于受到外来文化思潮和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的影响,使他的早期小说创作带有明显的基督教的基本教义观念,如强烈的忏悔意识、受难牺牲的救世精神、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是其早期小说创作的一个明显特征。

  • 谈张天翼讽刺小说的贡献与文学史意义

    张天翼对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文学贡献与文学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执着于审丑的创作倾向;二、现代小市民社会中层系列形象的提供者;三、对中国讽刺小说表现艺术的丰富;四、中国现代讽刺小说史上承前启后的桥梁。

  • 在围困中“出神”——黄玲君诗歌阅读札记

    黄玲君的诗歌具有独特的体验方式,她的出神之思,赋予她以透过事象与物象、暴露和揭示生命与世界的内在断裂和连续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又并非专断独行,而是与对事物的深度凝视结合在一起,不是脱离事物,而是还原事物;在此基础上,她的诗歌具有弥合生命与世界的断裂、寻求超越的顽强冲动,这种冲动赋予她的诗以动人的力量。

  • 守望与拒绝——论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鲁”文化品格归属

    彝族史诗《支格阿鲁》流传于滇、川、黔和桂彝区,是典型的彝族精神文化;"支格阿鲁"文化的品格认同,从原初的"智勇"层次提升为如今的"精神家园"高度,其精神只属文化的行为,要守护此史诗的品格归属即"精神家园情结",一定要回到文化的本位:用文化的方式对待文化。

  • 《金色笔记》的后现代元小说叙事技巧探析

    元小说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小说艺术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英国作家莱辛的《金色笔记》体现了典型的元小说的特点:首先它的中国盒式结构,探讨了现实与虚构的关系。其次,小说中的侵入式叙述不断提醒读者作品的虚构性。再次,小说颠覆了传统作家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的模式,作者通过倒叙、预叙等手法,使作品可以随意转换时空,进而使读者在阅读中积...

  • 《小世界》结构主义解读

    英国20世纪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戴维·洛奇的小说《小世界》以圣杯传奇为叙事结构,影射了当代西方学术界精神上的匮乏。小说通过对不同类型学者的追求再现出栩栩如生的学界众生相。学者们匆匆忙忙穿梭于不同大陆的猎艳、寻奇彻底粉碎了学术界神圣化的神话,从而指出当代世界的精神荒原。

  • 回归及超越——《美国众神》之英雄身份建构解析

    奇幻文学作家尼尔·盖曼被誉为十大后现代作家之一。其长篇小说《美国众神》深受读者欢迎,赢得了多项文学大奖。本文通过分析主人公影子身份建构的过程,揭示了英雄回归对当代人的重要意义。盖曼在神话缺失的现代人的世界里,通过影子寻求自我身份的过程恢复了人的神性,从而赋予了人的生命以新的意义、人类以新的希望,表现出作家深切的现实关怀。

  • 论E·L·多克托罗小说的创作模式——以《拉格泰姆时代》为例

    美国当代作家E·L·多克托罗以其个人独特的风格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他在作品中将小说与音乐完美地结合,不仅展现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增强了小说的深层内涵。《拉格泰姆时代》就是小说与音乐结合的完美典范,作品利用拉格泰姆音乐隐喻了后现代社会纷繁复杂而又矛盾重重的社会状态。

  • 托尼·莫里森与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新流派,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把文学批评放在性别歧视和生态危机的语境下,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文学、自然、女性、文化的关系。本文着重从托尼·莫里森的个人经历及作品来探究其写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元素。

  • 浅析后现代视角下的《女勇士》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现代性的淡化,后现代逐渐成为整个文坛的热点,它部分地颠覆和重建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作为一本描写文化通融的少数民族裔作品,《女勇士》的问世与受欢迎本身就体现了后现代景观中美国文学多元化的特点,而小说的故事情节、主题内容和写作技巧等则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文学书写的影响和改变。

  • 试论男权意识下的黑人女性文学——赫斯顿与《他们眼望上苍》评析

    《他们眼望上苍》是享有"黑人女性文学之母"美誉的美国当代著名非裔女作家赫斯顿的经典力作。小说通过珍妮三次截然不同的婚姻历程,详实地记录了一位普通黑人女性反抗传统男权意识束缚、追寻自我价值实现的坎坷一生。小说彻底颠覆了美国黑人文学的固有性别模式,深入剖析了生活在男权意识下的黑人女性极其矛盾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意识...

  • 重现历史 感受苦难——威廉·斯泰隆《苏菲的选择》浅谈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斯泰隆的代表作《苏菲的选择》,是美国当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西方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作品"。该书成功地体现了作者惯于将死亡与性、残酷与激情融为一体的写作风格,也成功地揭示了纳粹的暴虐。本文将探讨《苏菲的选择》所揭示的纳粹罪行,以及由此引起的启示。

  • 试论斯坦贝克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创作颇丰,其作品多以男性人物作为主角,但同时也塑造了一批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人物。斯坦贝克在小说中对受压迫的妇女寄予了同情和鞭挞,对敢于追求地位平等和婚姻幸福的女性给予了支持。

  • 海明威的映像:《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

    所有的小说都是自传式的,不管作者想怎样隐藏自己的经历,我们都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生活的痕迹。《永别了,武器》主要依据海明威的个人经历所写。小说的主人公亨利就经历了许多与海明威相似的状况。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他就是作者自身在其所创造的小说世界中的映像和代表。

  •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论《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精神

    海明威是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塑造了许多令人赞叹的硬汉形象,如《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他是一个勇士,是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体现。桑提亚哥有一句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美国文学史中最值得纪念的人物之一。桑提亚哥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是个失败者,但他并没有被打败,面对注定的悲...

  • 艺术中的思想——解析舍伍德·安德森《手》的文体特征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小镇畸人》出色地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本文运用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对《小镇畸人》中的名篇《手》进行探讨,揭示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言辞形式上的潜在联系,以期对它的思想内涵与创作技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把握。

  • 由圣经情结看麦尔维尔的宗教审视与困惑

    麦尔维尔在《白鲸》中大量引用了圣经人物原型,其小说人物在性格特征、人物关系处理及宗教寓意上都与圣经人物趋于一致。麦尔维尔的圣经情结深刻反映了其超越宗教寓意之上的超验主义而又无法彻底摆脱正统加尔文教义的宗教审视与困惑。

  • 谈《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圣经》是西方社会流传最广、发行量最大、读者最多的一本书,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宗教领域,渗透到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文学家们历来公认《圣经》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在英美文学中更是形成特有的"圣经现象"。对这一现象进行研讨,能加深我们对《圣经》对英美文学影响的认识。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