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温馨与难言的忧伤——迟子建小说的气味

    在当今颇具实力的作家中,迟子建的小说别具一格。创作题材的新颖朴素、主题表现的深刻博大,每每激活现代人那颗日渐疲惫和麻木的心灵,而在叙事上的着意经营,更使得她的小说亲切而耐读,譬如她的代表作《北极村童话》、《原始风景》、《向着日夜旅行》、

  • 琐碎里找寻遗迹 平淡中折射历史——论迟子建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

    历史题材的写作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迟子建写历史就像她写《北极村童话》一样,都带有个人独特的感受和较强的抒情性,并且这种历史题材的写作是着眼于日常细节和生活的广泛性,善于从卑微的个体和灵魂中找寻历史遗迹,通过常被忽略的民间底层场景的描述达到认识历史全貌的目的。

  • 论迟子建小说的儿童视角

    迟子建的小说中,以儿童和少年为叙事人的小说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小说的技巧和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其儿童的叙述视角。儿童由于较少受到世俗的浸染,以儿童的视界去透视世界,人类的生存世相将会脱离"习惯性桎梏"下的理解方式,呈现出别样的意义。本文从回望故园、塑造边缘儿童形象和复调特征三个层面分析了迟子建小说中儿童视角的意义。

  • 文化的茫然与困惑——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的形象意蕴

    在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中,作家以秦腔为载体,充分揭示了夏天智、白雪等人物形象的文化品格,展现出作家在新旧文化面前的惶惑与茫然。

  • 论《在细雨中呼喊》的双重文本结构

    《在细雨中呼喊》是具有双重文本结构的小说。余华在其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采用了两套叙事逻辑。在宏观层面,小说呈现出非对称的封闭结构;在微观层面,小说以记忆为轴,抵达虚构和现实的两极。小说因此具有了较为完整的虚构空间,并与现实世界构成了巨大的张力。

  • 饱含理想主义内涵的张力叙事——评方方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

    《乌泥湖年谱》带有自叙传色彩,小说虽是历史叙事,但是同时进行了深刻的人性挖掘。作家在小说中营造了充满张力的两种氛围:一种是特定的政治年代沉重、压抑的氛围;一种是由知识分子做派、家庭所营造的文明自然的氛围。作者保持了历史理性与情感感性的平衡,也就是说,在历史理性与情感感性之间保持了一种张力。小说中书写的正直人格力量与美好健康...

  • 试论张翎《金山》中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的近作《金山》描写了广东开平一个方姓家族五代的悲苦的奋斗故事。本文试从文学伦理批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批评研究,分析其中的男性华人在异国他乡所表现出的对国家民族的满腔爱国爱乡情,以及甘愿为家族家庭奉献的高尚的家庭伦理道德。

  • 女性视角的乡土叙事——评孙惠芬的小说创作

    本文从叙事角度入手对孙惠芬的小说创作进行分析,从乡土和女性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创作特色,肯定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下人的生存困境——从后现代主义看朱山坡《陪夜的女人》中人的生存状态

    朱山坡的小说《陪夜的女人》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效应,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流失、沟通的贫乏、道德伦理的丧失、物质与精神的冲突,等等。《陪夜的女人》中人物的命运代表了中国整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命运,是对现代工业文明负面效应的反思与批判。

  • 论刘庆邦乡村题材小说的语言特色

    刘庆邦的《梅妞放羊》、《鞋》、《遍地白花》、《春天的仪式》等一系列乡村题材小说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个性化的语言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享有"短篇王"美誉的刘庆邦十分重视小说的语言,其语言个性主要表现为地方化、本色化、审美化三个方面的特色。

  • 大道低回,大味必淡——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创作的艺术追求

    "大道低回,大味必淡"是孙犁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在承续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追求。这种艺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真善美极致的执着追求;二是对平淡隽永、含蓄悠长韵味的艺术追求。本文主要以《荷花淀》为例探析孙犁小说创作的"大道低回,大味必淡"这一艺术追求。

  • 爱与美的吟唱者——五四诗人刘延陵

    刘延陵作为五四时期著名的白话诗人,不仅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的编辑工作,还在新诗创作、诗歌评论、外国诗歌译介等方面有积极的贡献。本文对刘延陵在新诗坛的活动轨迹进行了梳理,着重探讨了他的新诗创作,再现了诗人诗歌创作的先驱者形象。

  •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叫人生死相许——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解读

    徐志摩是一位很有声望的诗人,他感情四外冲溢,在激情驱使下,就"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这些花雨内容斑驳陆离,思想复杂;语言浅显,多用口语,感情奔放;形式多变,追求艺术技巧。本文从诗歌的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解读《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浓烈深厚的情感。

  • 精神客居者的“回家”——论鲍尔吉·原野的散文创作

    鲍尔吉·原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较大成就的蒙古族散文作家。尽管身居城市、远离故乡,但作为成吉思汗的后裔,书写草原以及蒙古人的心灵世界,于原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他郁结于心无法化解的一个情结。在长大了的作者的主观回望中,童年已成为时间进程的一部分,浸透了由时间构成的人生体验的内容,由此作家笔下的童年意象便生发出伤感、诗意、...

  • 传统里的现代步伐——《金锁记》主题探析

    《金锁记》展示了生存和人性的悲剧,更为重要的是,小说还揭示了这样一个答案:传统民间是如何华丽地完成了自己的都市转身。

  • 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张爱玲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

    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善于在运用传统叙事技巧时植入现代技巧,同时改造复活中国文学的传统手法,不仅使现代技巧借助传统形式获得读者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使传统叙事技巧获得了崭新的生命,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对接,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 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之探究

    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母亲总是让人崇敬,因为母亲是伟大的。可是,20世纪40年代的旷世才女张爱玲以其作品中的"罪恶母亲"改写了中国文学史上被神化的母亲形象,无论就其作品还是她本人的经历而言,母爱都是如此地残缺。

  • 评《金色笔记》中的两类女性形象

    《金色笔记》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成功之作,也被评论界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小说主要刻画了两类性格反差极大的女性:一类是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传统女性",一类是以安娜和其好友莫莉为代表的"自由女性",这两类女性虽然都有对生活的追求,但却处于完全不同的生活理念之下,因而经历了不同的坎坷。本文将分析这两类性格异的女性,...

  • 女人出走之后——论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对女性解放的探索

    多丽丝·莱辛在《金色笔记》中塑造了拥有明确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安娜,她在摆脱了家庭束缚获取自身独立平等的存在之后,却陷入了更多的困境之中。莱辛借此对女性解放进行了探索,认为女性最终的解放不仅仅是走出家庭获取独立平等,而是必须与整个社会的解放密切联系。

  • 从《又来了,爱情》看多丽丝·莱辛的老年女情观

    一直以来,老年人是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爱情一直都不被人关注,而知识界老年女性的爱情更是如此。其实,老年人也需要爱情,有了爱情的滋润,就有了"青春",有了生命,有了生活的意义。20世纪的风云变幻成就了天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使得她的作品产生了巨大的思想魅力。而多丽丝·莱辛在其晚年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则凭借深邃的思想内涵和自身的岁月积...

  • 浅析威廉·H·加斯《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的元小说特征

    1970年,美国作家威廉·H·加斯在他的评论集《哲学和小说形式》中首次提出"元小说"一词,他在其后的创作中,坚持身体力行地用元小说手法进行创作,于是他的短篇小说《在中部地区的深处》充满了元小说元素。本文从解构特征、虚构特征和戏仿特征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的元小说特征。

  • 从朱路易《吃一碗茶》看美国华裔男性的身份建构

    性是理解、表达和建构人的种族身份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本文从社会性别身份的视角,分析朱路易如何在《吃一碗茶》中通过对畸形的华人单身汉社会的再现,尤其是其性畸形的再现,争取表述华人的权利,批驳和揭露造成华人性畸形的美国法律和政策,颠覆美国白人关于华人性无能的想象和描述,恢复美国华裔的男性身份。

  • 浅议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

    《我们的祖先》是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一部早期作品,由中篇小说三部曲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的异化问题。本文即对此书进行简要探讨,主要从童话、传记、寓言三个角度对三部曲分别加以界定,着重于分析其中的童话色彩、轻质感和寓言式的虚实结合等三个特征,指出此书成功地吸收了民间文学的因子,反映了卡尔维诺小说富于实验性的创作特色。

  • 献给一个普通女人的玫瑰——从人本角度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小说家,是美国南方文学复兴的最杰出代表。他的作品生动地再现了美国南方贵族的没落与衰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就是这样一部短篇小说,它记述了南方某贵族家族中最后一个成员艾米丽小姐一生悲苦的生活。本文旨在结合小说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立足于人本主义的自我理论去体会《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把艾米丽当成...

  • 谈“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人类忧患意识

    作为一位后现代主义作家,福克纳的作品始终体现着深深的人类忧患意识。福克纳著名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包括了他的大部分作品,是该作家人类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本文选取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两部小说,通过分析其结构小说的特点和原型意象,揭示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人类受难主题和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注。

  • “冰山”下的空白与不定点——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文本浅析

    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文本分析,对作品叙事中的文本空白和不定点进行了梳理和辨析,显示出"冰山理论"作为一种现代叙事手法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构筑作品意义的典型特色,同时揭示出现代文学作品中对于客体世界确定性与主体世界模糊性之间叙述张力的多角度呈现。

  • 美国人的无基感和孤独感——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老人与海》为例

    无基感和孤独感是贯穿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老人与海》两部著作的感情基调,而以两位文学巨匠的作品为鉴,可以透视美国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史。本文通过分析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和哈克贝利.费恩,对比了他们内心世界活动的共性和个性。

  • 对菲茨杰拉德《富家子弟》的精神生态解读

    菲茨杰拉德的优秀短篇小说《富家子弟》讲述了富家子弟安森的故事。本文拟从精神生态的视角来解读该篇小说,以揭示在一战后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美国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人们思想空虚、道德沦丧,片面地追求物质享受,尽情地放纵自己,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疏离。

  • 评《剑桥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导论》

    《剑桥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导论》是2007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美国菲茨杰拉德研究权威柯克.科纳特所著的一部全面介绍西方菲茨杰拉德研究成果的导读书。柯克将导读书分为"作家生平"、"语境研究"、"作品研究"和"流传接受"四个部分,结合"爵士乐时代"的语境介绍了菲茨杰拉德惯常的主题、人物和风格,并对其作品的批评接受作了细致的梳理...

  • 论约瑟夫·康拉德作品中的现代主义特征

    康拉德是英国19世纪末的一位杰出小说家。虽生于波兰,他却精通英语写作,并由于擅长写海洋小说题材而被评论界誉为"海洋小说大师"。康拉德的时代(1857-1924)正是西方文学现实主义潮流与新兴现代主义交汇的时代。为了突出康拉德作品中的现代主义特征,本文选取了他的《吉姆爷》、《诺斯托罗莫》、《黑暗的心》等作品并对其进行了多方面分析,不仅研...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