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六六婚姻家庭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为例

    六六在《王贵与安娜》、《双面胶》和《蜗居》这三部婚姻家庭题材小说中塑造了真实而又各不相同的女性形象,从普通民众的角度表达了女性对爱情、婚姻、家庭和自我的种种认识,既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脉络,也反映了时代生活的本质特征。

  • 论东北沦陷区女作家的异性观

    在沦陷时期东北女作家的作品中,女作家们用女性细腻的笔触描绘着具有血腥味的生活,表现女人们在受压迫、受凌辱中逐步形成的坚强。东北女性坚强的生命体验使我们发现男性的传统主宰地位发生改变,甚至男性性别价值在生活中也表现为缺失状态。女作家们从家庭生活、家族生活、自立生存追求中审视异性存在价值,凸显东北女性独有的生存经历。

  • 老舍作品对中国节日的完整呈现和复杂感知

    老舍是多产作家,他的大量作品中,有众多是关于节日的。这些作品完整地呈现了中国现当代节日体系,是对现代以来中国节日的复杂感知。中国现当代流行的传统节日、政治性节日和国际性节日都得到反映和表现。老舍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体验是复杂的,受着时代的影响,往往联系着他个人的遭际,打上他个人的烙印,贯穿着他的平民意识。

  • “补天”神话母题及其寓言性解读——兼论《女神之再生》和《补天》

    伟大的文学作品是对原始意象及神话的重复和颠覆,即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包含一个原始意象或神话,这种原始意象或神话的不断重复使其成为隐喻性的神话寓言,而成为伟大的文学作品的永恒母题。本文主要阐述了"补天"神话这种独特的价值意义——寓言性(隐喻性)加以解读与阐释,并试图借助有关作品,诠释这一在漫漫长夜中人们构筑和期盼的乌托邦世界。

  • 试论美籍华人女作家的民族意识

    美籍华人女作家是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团体。她们经历了美国对华人政策由排斥、接纳到融合的过程。所以她们的作品中带有很强的民族意识,在维护自己民族性的同时,也在作品表达了对中国民族的思考和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本文将从美籍华人女作家对民族文化的推广、其作品中独特的母女情结、对中国式婚姻的思考和对民族融合...

  • 试析《喜福会》中被误读的东方主义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通过小说《喜福会》,向读者展示了《易经》作为中国最早的文明典籍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但对《易经》思想不了解的西方读者,容易用带偏见的东方主义来理解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之产生误读。本文从《易经》思想着手,向读者解析了《喜福会》中被某些西方读者所误读的中国文化观。

  • 从分裂到统一——论《金色笔记》中安娜的个性化过程

    《金色笔记》是英国著名作家莱辛的代表作。她塑造的主人公安娜不仅是英国上世纪50年代左翼女性知识分子的代表,更是人类自己的代表。安娜通过不懈的努力对自己的意识和无意识进行严格的剖析,完成了一个从精神崩溃到身心完整的心理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一个荣格式的个性化过程。

  • 从萨拉的“自我”追寻历程看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意识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入手,深入分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女主人公萨拉这一独特的女性的自我追寻历程,从而解读作者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意识。

  • 艾丽丝·默多克与文学伦理学转向

    艾丽丝·默多克的道德哲学思想对当代文学的伦理学转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其道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善"是对自我之外的真实的认识,是道德追求的终极目标。伟大的艺术是善的最好证明和实现途径。艺术与道德的本质都是对善的追求。而所有艺术形式中,小说因其松散的形式和不多加评论的叙事最接近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

  • 多克托罗小说《霍默与兰利》中的媒介传播研究

    基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对大众传播学特别是受众研究具有深刻影响,本文运用"媒介是基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和"媒介即信息"等理论,并借鉴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分析多克托罗小说《霍默与兰利》中体现的媒介生态学思想,揭示了全新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小人物扭曲的生存现状、面临问题及发展趋势。

  • 浅析《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双重意识”

    双重意识是美国黑人意识形态的普遍现象,本文对艾丽丝.沃克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人物形象、姓名、对遗产的态度进行分析,揭示了作品中所体现的双重意识。

  • 从《紫色》看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价值观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是美国精神的主体,也是美国人价值观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紫色》中所塑造的人物进行分析,来探讨和认识其中所反映的美国人主义价值观:崇尚个人自由、重视个人尊严;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个人的力量无限。

  • 荒谬的世界——巴塞尔姆小说《玻璃山》主题分析

    美国著名小说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写作风格奇异,其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荒谬的不真实的故事,却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本文以其短篇小说《玻璃山》为例,对荒谬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 从女权主义批评视角看辛格笔下的犹太女性群体形象

    本文基于当代女权主义批评理论,从影响美国当代犹太作家辛格女性创作观的真实女性人物原型入手,对他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群体形象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了辛格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原型大多数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但都属背景人物,都处于社会或家庭的次要地位,且大部分都处于压抑和封闭之中。同时,本文也总结出了他心目中理想的两类女性形象,批判...

  • 浅析赛珍珠小说《母亲》中的女性形象

    作为一部旨在塑造中国女性形象的欧美文学作品,赛珍珠的《母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这部作品采用自然主义的写作手法,细腻地描绘出一个个性鲜明、命途多舛的中国传统的劳动妇女形象,突出展现了旧中国传统妇女身上普遍存在的两重性格,即母性和妻性。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旧中国社会制度对女性的...

  • 《好人难寻》与《熟路》中祖母形象之比较

    美国作家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和韦尔蒂的《熟路》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个老奶奶的形象。通过分析对比这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两位"老奶奶"及她们不同的性格、命运和所处环境等因素,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深刻含义,并得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决定人物的不同命运这一结论。

  • 文化认同与民族偏见——从《罐头厂街》谈斯坦贝克对东方文化认识的矛盾思想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罐头厂街》,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尝试构建了新的道德体系,体现了对道家思想精髓的文化认同。与此同时,作品中对两个华人形象的刻画,又带有西方人对东方人认识上的固有定势与民族偏见。本文旨在分析作品体现出的作者对东方文化认识上的矛盾思想及其根源。

  • 基于语料库对福克纳作品的研究

    语料库语言学是一门基于语料对语言进行研究的学科。本文通过对CCL语料库的部分运用,探析福克纳的作品含义,了解他个人在动荡历史中多舛的命运,以及命运给他的独特意义。

  • 文化的隐喻——黑人音乐在《无形人》中的意义建构作用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对黑人音乐尤其是爵士乐布鲁斯的热爱与深刻理解,帮助他构建起宏伟而绚丽的文字大厦。文学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埃里森的文学作品独具魅力,他把黑人音乐巧妙地融合进其长篇小说《无形人》中。作为黑人文化隐喻的黑人音乐赋予了小说音乐般的"形"、"神"、"韵",帮助作家建构了小说意义并加深了小说的主题意蕴,揭示了黑人群...

  • 试析《野性的呼唤》的自然主义文学特征

    杰克·伦敦是美国文坛上著名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野性的呼唤》反映出自然主义文学特征。通过研究小说的创作背景,分析其自然主义文学的主题,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深刻的内涵与深远的人生意境。

  • 试论生态女权视角下的《嘉莉妹妹》

    《嘉莉妹妹》是美国作家德莱塞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讲述了18岁的少女嘉莉从家乡哥伦比亚小城来到芝加哥,渴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后在两个男人的帮助下,她从芝加哥继而又来到更具诱惑的城市纽约,最终成了物质财富的拥有者、精神的贫困者。本文将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重新解读《嘉莉妹妹》,进而揭示小说的主题: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是平等的;保护自然,...

  • 浅析《百万英镑》中反映的英美文化差异

    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一直以其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幽默和尖锐的讽刺艺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读者。本文所介绍的《百万英镑》就是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联想当时的美国社会现状,为读者创作出的一部超越国界,以关照现代文明背景下的人性堕落为主题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马克·吐温巧妙地将当时英国泰晤士河畔的社会状...

  • 《一桶白葡萄酒》哥特式艺术手法探究

    作为19世纪美国文学界最具才华的诗人、小说家和评论家,爱伦·坡在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和现代恐怖小说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后世很多的作家。而他独特的短篇小说创作理论"效果说",更成为众多后世作家的主要创作理念。《一桶白葡萄酒》是爱伦·坡哥特式恐怖小说当中的一部,作者利用阴森的故事氛围和紧张的情节架构,针对主人公心理的探索,揭示了善恶道德...

  • 浅析哈代作品中的生态整体观

    哈代的小说充满了对自然世界的描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它体现了哈代鲜明的生态整体观,这种生态观主要体现在建构人与动物的平等和谐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关注和独特理解:人与自然应该平等互存,和谐共处。

  •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哈代是19世纪后半期英国文坛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但他没有局限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而是大胆探索新的现代主义的创作主题和写作技巧。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展现其代表作《苔丝》中的现代主义主题:一是在思想内容方面,小说极力体现人物的孤独感,理想幻灭以及异化;二是在艺术手法方面,象征和梦等手法的运用更是体现出哈代对现代主义的探索与开拓。

  • 浅析伍尔夫作品中的音乐和绘画元素

    隐晦的意象、复杂的内心独白、毫无情节感而言的故事是意识流小说一贯坚持的风格,而这又促使了作家将更多的视角投向文学作品之外的其它艺术创作,从中汲取大量灵感和营养,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而英国作家伍尔夫就是一位充满了实验精神的意识流小说家,其毕生都在追求小说写作方式的革新。本文试通过对伍尔夫多部作品的分析,从音乐和绘画的角度对...

  • 解读希斯克利夫人性中的善与恶

    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自发表以来,其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就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为数不少的批评家将其看作是一个来自地狱"魔鬼",而本文试图讨论希斯克利夫人性中体现的真善的一面,从而论证他不是所谓的神经质的恶魔,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人是一种善恶共存的物种,善恶共存是人性之真。

  • 浅谈英美文学中的爱情婚姻观——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英美文学中描绘爱情和婚姻的小说众多,为世人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丰富多彩的爱情和婚姻观。这些不同的爱情婚姻观既是作品主人公性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深刻剖析。论文以描写几对不同人物之间波澜不惊的爱情故事闻名于世的经典爱情小说——《傲慢与偏见》为例,来分析作品中倡导的独特的西方...

  • 灵知和欲望的再现——试析乔叟《女修道士的故事》中的人文回归

    西方人文主义回归揭示了发源于亚平宁半岛思想上的反对专制的运动,标志着西方思想的艺术学转向和文学转向。英国乔叟的短篇小说集《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女修道士的故事》体现了乔叟的人文主义回归的思想,即在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性叙述中强调了灵知、欲望再现。

  • 圣地的爱情——浅析《帕尔马修道院》中司汤达的爱情观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生命历程虽然短暂,但其复杂多样的生活经历却给其太多的创作灵感。在其爱情小说中,司汤达往往以独特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挖掘男女主人公细微的情感变化。《帕尔马修道院》作为其爱情小说当中的又一篇杰作,虽然作品的创作速度很快,但是小说对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尤其是在表现个人爱情观上,丝毫不差于其代表作《红与...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