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乔叶:最慢的是活着

    乔叶,专业作家,最早以散文写作进入文坛,从1993年发表处女作至今,乔叶从未停下过脚步。乔叶的散文抒发纯净、温暖感情。从2001年开始,乔叶把精力转向小说创作,相继创作了一系列小说。与散文相比,乔叶的小说印记鲜明,注重感知丰沛的生命形态,无论是长篇小说《我是真的热爱你》,还是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无不折射出人物的灵魂。从散文到小说,...

  • 论乔叶《最慢的是活着》之“慢”的内涵

    乔叶获鲁迅文学奖的小说《最慢的是活着》不仅题目耐人寻味,叙述风格自然脱俗,更重要的是,在小说关于两代女性的性格冲突之讲述中,以毫无传奇的生活细节,塑造着生之深奥和生之伟大,乔叶用一个"慢"字概括了生命之渐次的演化、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冲撞与最终达成的和谐,于是"慢"就有了一种玄奥的内涵。

  • 论麦家小说的博尔赫斯叙事特色——以《解密》、《暗算》、《风声》为例

    麦家的创作明显受到了博尔赫斯叙述技巧的影响,本文以麦家的三部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为例,分析麦家效仿博尔赫斯在小说中营造叙述迷宫,运用元小说的手法,采用叠套叙述的多声部叙述等手法,创作了一系列结合文学性与通俗性的"新智力小说"。

  • 池莉小说中的女人和爱情

    池莉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创作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用女性主义理想指挥叙事,使她的小说充满了激情,同时她用理智的眼光看待芸芸众生中的男女爱情,在"过日子"的世俗生活中,消解崇高,粉碎神话,解构了理想爱情,强调两性关系中的生存法则。

  • 沉潜与守持——《双面胶》中女性话语蕴含的文学价值追求

    曾经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家庭伦理小说《双面胶》,以鲜活、本色的当代生活为题材,展现了中国普通百姓的常态生活状况。作品成功塑造的三个女性形象,她们的话语朴实逼真、灵动跳脱,不仅显示了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还表明了对文学本体坚定守持的创作立场。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在于它表现当下生活的叙述视角、关注民生的创作勇气、求真求实的审美追求...

  • 革命视阈下的性别凸显——论新世纪女性革命小说中的性别意识

    在世纪之交有关革命叙述的小说中,以项小米、马晓丽、裘山山、姜安等为代表的一批女性军旅作家,以集群的方式表现出对历史再书写的兴趣。在革命题材小说这块"失声野地"发出了多重之声,与正史写作展开了反诘、互动和探询。本文以现代生命哲学的理性认知态度结合女性自身的真实体验,对小说主体进行性别解读,去发现权力对女性的压抑以及女性在历史...

  • 叶儿克西与萧红作品女性意识考析——兼谈哈萨克草原母性文化特征

    叶儿克西.胡尔曼别克与萧红同为女性作家,同样善于在作品中表达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但女性叙事背后,显现的是截然不同的关于女性地位和女性命运的思考,在萧红作品汉文化背景的参照下,凸显出叶儿克西作品中哈萨克草原母性崇拜的文化特征。

  • 时间态度与文化认同——由南方狼说到“80后”

    年轻一作者对待时间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他们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认同,本文以"80后"诗人南方狼的诗歌写作为中心探讨这一问题。面对当今消费社会中文化的西化与虚无倾向,新一代的写作者确立怎样的时间态度,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认同,是决定其写作走向和价值的一个关键问题,南方狼的写作在这方面作出了有代表性的探索。

  • 让诗歌插上哲理的翅膀——薛卫民诗歌述评

    本文抓住薛卫民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具有浓郁的哲理意味,使读者如食橄榄,回味无穷,自然地从中体会出一些人生、社会、人性中深层次的东西。薛卫民的诗因这种浓浓的哲理意蕴而显得深邃而空灵,仿佛插上了翅膀,而中国古典哲学中略显枯燥的思想也在其诗意表达中平凡且生动起来,诗歌与哲理就这样在它的诗中水乳交融地结合为一种浓浓的况味来。

  • 个体与组合的冲突——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主题矛盾探析

    小说的主题矛盾是张爱玲对赵珏选择的个体崇尚、个性解放的人生既讽刺又同情,同时对恩娟选择的组合式的合伙婚姻的人生既赞扬又嘲讽。看似命定的人生实际上决定于自己的选择,而每个人都要为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负责。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中,每个人的选择余地是微乎其微的,而就在这毫厘之差,造就了迥然不同的人生际遇。张爱玲强调"都不贱",肯定了"...

  • 浅析“梦珂”悲剧命运的成因

    当中国新文学迈入第二个十年时,丁玲以处女作《梦珂》登上文坛。这之后,中国文坛迎来了一位几经沉浮却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的女作家。在《梦珂》中,丁玲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和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塑造出一个敏感于社会黑暗现实,有追求、有理想,却又只能孤军奋斗而找不到出路的新女性形象。本文结合丁玲的生活背景,通过对梦珂的分析来探讨"梦珂"...

  • 论《城南旧事》的民俗学价值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是台湾怀乡文学的一部力作。和台湾以往的怀乡文学不同的是,这部小说不仅摆脱了政治因素而采取了纯艺术的写作态度,更有着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对北平城里风俗民情的真实记录。因此,《城南旧事》不仅是一部怀乡小说的典范,也是一部反映北平民俗的优秀文本。

  • 论老舍悲剧意识的成因

    老舍以其丰富的市民世界为读者展现了近代北京市民社会沉沦蜕变的历史变迁,读者在品味其诙谐幽默的作品的同时,感受到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浓郁悲怆的悲剧意识。老舍的悲剧意识中融注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悟和现实感受,这种悲剧意识主要源于作家经历的穷苦生存磨难、悲凉的末世心态及外国悲剧文学的影响。

  •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

    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他在作品中一直比较关注中国的妇女问题,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通过她们的不幸遭遇与悲惨命运来表达其对封建宗法制度与封建道德的猛烈抨击,揭露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作者在对女性的遭遇给予深切同情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

  • 试论艾丽丝·蒙罗《男孩们和女孩们》的叙事艺术

    艾丽丝.蒙罗是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被认为是当代杰出的英文短篇小说家。短篇小说《男孩们和女孩们》选自蒙罗的第一部作品集《快乐影子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1986),讲述了一个女孩从孩童到少女的成长过程,描写了女孩在这一过程中细微的心理变化,她对传统角色的反抗和自身性别意识的萌发。本文试图从叙事视角、二元对立和隐喻等方面,来...

  • 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挣扎——对《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心理解读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2007年由德国导演马克.福斯特将其搬上了银幕。本文结合电影和小说《追风筝的人》,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剖析了主人公阿米尔在其对哈桑的背叛和寻求心灵救赎过程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激烈的较量与冲突,从而揭示其心理活动的深层次的原动力因素,并深入地揭示小说和电影的主题...

  • 族裔外的探求——评《沉没之鱼》中的“去族裔化”

    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去族裔化"成为不少华裔作家的共同实践。谭恩美在自己的最新力作《沉没之鱼》中一改对自己所熟悉的移民母女之间的文化冲突、爱恨纠葛的主题描写,而是提出我们要如何面对他人的苦难以及我们对他人应承担怎样的责任,这是谭恩美对华裔文学以及美国主流文学的一次深思。

  • 中西方价值观的碰撞和融合——对《喜福会》和《接骨师之女》的跨文化解读

    本文以跨文化交际学中的价值观理论为指导,对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和《接骨师之女》的文本进行解读,分析了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的对比冲突和交融,旨在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因为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

  • 记忆与美国华裔女性主体建构

    谭恩美的《喜福会》不仅可以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解读,还可以从"记忆政治"的视角进行解读。本文从"记忆政治"的视角重新解读《喜福会》,指出《喜福会》的创作是为了保存记忆,保存对母亲的记忆以及与母亲密切相关的对中国的记忆;记忆不是恰巧记住,而是重生与重构。

  • 英雄无奈——《老人与海》创作历程郄视

    短篇小说《老人与海》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正是凭借这部小说,美国作家海明威获得了1953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和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从而使得其个人写作生涯达到光辉的顶点。而这一切成功的滥觞,皆源自那绝佳的素材。

  • 新潮女郎的成长——《夜色温柔》中罗斯玛丽形象解读

    菲茨杰拉德的整个创作生涯都对新潮女郎这一新生现象投以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并在晚期创作的小说《夜色温柔》中塑造了电影明星罗斯玛丽这一人物形象。本文试通过女性主义阅读视野,对罗斯玛丽这一形象进行文本细读,揭示出一个新潮女性走出父权文化的束缚,走向成熟独立的成长历程。

  • 试论《美国悲剧》中空间意象的悲剧意味

    《美国悲剧》通过描写克莱德命运在不同生存空间的展开,成功塑造了这个悲剧人物。克莱德穿梭于空间转换的每一次变迁,都象征其人生的起伏变化。其命运所关涉的传道馆、酒店、衬衫公司、法庭等空间,不仅是一个个具有相对位置的场所,更是影响克莱德性格形成、命运发展的空间意象,显示出克莱德命运的悲剧意味。

  • 《红字》象征意义解读

    美国著名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本文着重从红字"A"、人物及场景描述三个方面来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深刻剖析了作者的清教观,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传统道德观念对人性的压抑与迫害。

  • 完整·和谐·光彩——论乔伊斯美学思想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体现

    詹姆斯.乔伊斯的美学思想,是在与爱尔兰复兴运动文学观念的对峙中发展起来的,充满了批判与论战精神。乔伊斯认为,小说家只有按完整、和谐、光彩这一审美原则进行创作,才能使作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平衡、艺术上的统一与和谐。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既是乔伊斯美学思想的体现,又是其美学思想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典范。本文通过对该小说多方位的...

  • 中国传统哲学视角观照下的《达洛卫夫人》

    发表于1925年的《达洛卫夫人》,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成因及其严重的后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同时借助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克拉丽莎.达洛卫和史密斯.赛普蒂莫斯提出了一整套以自然、人、社会作为和谐的整体性存在为核心的济世方案。本文将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观照解读伍尔夫在这部小...

  • 劳伦斯作品多视角解读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是才华横溢的英国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画家、思想家和文学艺术评论家,更是位多产的作家。本文从心理分析、幽默反讽及古希腊文化的视角分析、解读劳伦斯的三部作品:《虹》、《两只蓝鸟》和《太阳》。进而说明,三部作品分别以寻求两性关系的和谐为核心,倡导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时间”主旨

    学界赋予托马斯.哈代的三种哲学身份:悲观主义者、决定论者和宿命论者并不能全面概括其哲学主张。本文首先介绍哈代在多个场合下提及的"发展改良论",说明其对人类在漫长过程中可以取得进展的认可;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着重探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时间"主旨,意在对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做一番全新的解读。

  • 试论哈代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

    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最伟大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是贫穷的农家女子苔丝的悲剧性命运。本文认为,苔丝的悲剧是在宗法制社会的毁灭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胜利这一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她的苦难历程反映出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而在经济上彻底崩溃的农民阶级的悲惨命运。苔丝的悲剧不仅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阶级根源,而且还有伦理道德和宗教法...

  • 试析曼斯菲尔德小说中小资女性的性格弱点

    曼斯菲尔德可以驾轻就熟地描写小资女性内心的复杂、渴望等微妙情感,并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平淡细节把小资女性的弱点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这些缺少思想深度却要时时面对生活中重重矛盾的女性,因性格里的低俗和虚伪会时时显示出与其教养极不协调的一面,从而受到作者的质疑。

  • 美英非虚构文学创作风格及其文学影响浅谈

    非虚构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它一改过去传统文学对理想、对幻想、对不切实际的东西的创作理念,从人们的生活实际出发,从作者的切身经历出发,展现社会出现的现实问题、底层人民的处境和心声。本文通过对非虚构文学的介绍,分析了美英非虚构文学的创作风格,进而对美英非虚构文学的发展意义进行了探讨。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