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千万别丢下我》:克隆人的悲伤童话

    28岁的女子凯西自幼生活在校风严谨的寄宿学校黑尔舍姆,汤米和露丝是她最重要的两个朋友。少男少女们在英国乡间那温暖阳光的沐浴下,度过了人生最青涩浪漫的时刻,也收获着真挚的友情。然而某天,少男少女们却从露

  • 消逝的乐园——评石黑一雄《千万别丢下我》

    《千万别丢下我》(Never Let Me Go,2005),是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第六部小说,也是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在这部以克隆人为题材的小说里,石黑一雄以一种交织着批判与迷离的世界观向读者展现了几个克隆人的心理历程以及他们的尊严与责任、希望与挣扎。

  • 人性呼唤——论《千万别丢下我》中的反乌托邦思想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第六部小说《千万别丢下我》以备受争议的生物科技为题材,讲述了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克隆人"几与"正常人"无异的成长心路、情感经历,以及他们早被设计好的"命运"和其后无可回避的"责任"——为人类提供用于移植的器官。本文尝试从反乌托邦这一视角解读该小说,并结合反乌托邦思想关注人性的传统,探讨人性恶的根源。进而...

  • 论贾平凹作品中的女性自我意识

    贾平凹作品通过男性的视角,关注和想象女性,展示出女性群体的自我意识。这些女性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她们通过追求自由的爱情与平等的权利,与中国传统制度相抗争,并大胆地承担自身责任。

  • 婚姻理想与人性理想的双重解构——王海鸰小说《中国式离婚》之细读

    通过对王海鸰小说《中国式离婚》的细读,从解构主义视阈切入,从中探究出作品深层次蕴含的对于婚姻理想与人性理想的双重解构,作品不仅粉碎了读者心中长久以来对于理想婚姻模式的憧憬与企盼,而且通过对隐秘复杂的人性的揭示,暴露出小说主要人物情理分离、理性缺失、自私自爱的人性残缺。

  • 浩气长存天地间——谈《亮剑》的理想主义色彩

    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文学中,理想精神成为稀有元素,而《亮剑》却借英雄传奇的刻画、野性精神的张扬,尤其是殉身理想的悲剧描写,高扬起理想主义旗帜。在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这种创作难能可贵。

  • 现代文学写实小说与当代文学新写实小说的对比研究

    本文主要通过文本细读与对比的方法,对以描写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人民为主的现实小说和当代新写实小说两种不同时期文类的共性与差异性的阐释,对文学史叙述模式中文类问题的研究做了进一步微观的探讨,旨在发现两者兼容的"断裂性"与"互文性",而不是排斥性。这对现当代文学经典性与探索性问题,尤其是对外来文化影响与本土化写作资源的承接关系有一...

  • 中国现当代作家“医文跨界”的命运抉择及其文化意义

    探寻中国作家精神生态的核心契点一直是学界聚焦域。作为标示作家精神生态效度的关键契点,中国两岸三地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当代作家人生轨迹演绎的多向度"医文跨界"现象——"弃医从文"、"弃文从医"或"亦文亦医",不仅是作家主动、被动和从动的职业选择,也是对未来人生道路和生存方式的个性选择,其实质是多元矛盾中的命运选择,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 论黎族作家文学的多元视野

    黎族作家文学诞生在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和滋养,黎族作家文学在文学创作中呈现出多元化的视野,既体现出黎族作家文学的开放性,又体现出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推动了黎族作家文学的发展。

  • 贵州乡土文学的奠基者——论蹇先艾书写“乡愁”的小说创作

    蹇先艾是鲁迅肯定的乡土文学作家。本文从书写"乡愁"的角度评述蹇先艾的乡土文学创作,认为蹇先艾是贵州乡土文学的奠基者。

  • 论鲁迅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刻画及文学价值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进积淀而成的,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心理。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对所处时代下的民族文化心理作了全面的审视,反省和批判了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特点以及所面临的困境,旨在重塑民族文化心理性格。本文对鲁迅就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认识和批判进行了分析,进而探究鲁迅小说中对民族文化心...

  • 当代诗歌如何面对公共生活与重大事件

    公共生活以及重大事件只有真正进入诗人的个体经验,谈论是否应该介入才有意义。在中国当代诗坛,一些诗歌无意识地受到写作惯性的影响,缺乏探索性,当公共事件与个人生活相遇时,优秀的当代诗歌所努力呈现的多是个体经验被媒体语言以及其它集体符号遮盖与篡夺的痕迹,恰恰反对表达的过度流畅性。

  • 论卞之琳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批判性接受

    卞之琳的诗歌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美学品格,受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影响极深。然而,卞之琳对西方象征主义并非全盘接受,而是采取了一种批判性、选择性的接受模式。他接受了象征派诗歌音乐性、暗示性的特点,拒斥了超验性。

  • 浅析诗词中的兼济思想

    作为中国的伟大领袖,有谋略,有胸怀,也同样写着一首首优美的诗词。所具有的绝世才情来自他特有的资质,其文韬武略纵横一世,诗才与超凡人生壮美结合。今天,我们再来看的诗词,字里行间都可以领略到的兼济思想。本文对诗词略作鉴赏,探究他的兼济思想。

  • 多丽丝·莱辛创作主题之存在主义分析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总是充满令人惊奇的变数,引发评论界的种种争议和看法,这一现象值得解读和研究。本文从存在主义角度探究莱辛善变的作品之下的本源——莱辛的创作正体现了其摆脱形式的束缚,对存在的自由的永恒追求。其作品中体现的不断变化的价值取向表明她不受意识形态的束缚,始终寻求真正的自由。

  • 姐妹情谊:独特的美国黑人女性精神力量——读艾丽丝·沃克女性小说《紫色》与《日用家当》

    "姐妹情谊"在女性主义运动中,尤其是黑人女性认识自我、解放自我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小说《紫色》和《日用家当》的比较研究,本文探讨了姐妹情谊这一特殊女性力量,虽其具有乌托邦性质,但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仍可为女性认识自我和创造和谐的两性关系发挥积极作用。

  • 当代美国黑人小说“混杂性”创作动势透析

    美国黑人作家的双重历史、双重传统导致了其双重文化身份。一方面,黑人作家渴求与白人文化认同,得到白人文化的认可;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为维护黑人身份和种族文化而与白人文化分离。他们的双重身份使其作品在语言、叙述策略和主题等方面呈现出一种与白人主流文学具有差异性重复的"混杂性"特征。这种混杂的状态不仅消解了所谓的白人主流文化的权威...

  • 巴塞尔姆《玻璃山》语言游戏解读

    语言游戏是后现代文学重要的语言特点,颠覆了传统的语言叙述方式,作为后现代文学经典作品之一的《玻璃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在文本中,语言游戏主要体现为语言消解、语言碎片、语言不确定性。通过语言的消解,文本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及身份的确定;语言的碎片则带来了文本的多元化阐释;语言的不确定性体现了语言的陌生化原则。通过这一系列的...

  • 克莱恩笔下的多元英雄形象分析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斯蒂芬·克莱恩在其《红色英勇勋章》、《海上扁舟》、《新娘来到黄天镇》三部作品中,颠覆了传统的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塑造了多元化的英雄形象:战争前后充满矛盾的平民英雄;与大自然苦苦搏斗的群体英雄;文明交替进程中的新旧英雄。这些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回味。

  • 一曲父权文化的挽歌——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的女性观

    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笔下的新潮女郎常常被解读为感情冷漠自私、金钱至上、具有毁灭性的蛇蝎女性,而作家本人也被认定对新潮女性持批判的态度。本文在女性主义立场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作品分析,揭示了菲茨杰拉德矛盾到发展完善的女性观。

  • 高傲的灵魂和不屈的精神——《警察和赞美诗》主人公苏比新论

    《警察和赞美诗》中的主人公苏比一直被学界认为是个混迹在社会底层的可怜小人物。本文以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为基础,从词汇角度对关于苏比的描写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苏比在本质上是一个善良、顽强和有尊严的公民。

  • 论《飘》中斯嘉丽的爱尔兰文化身份与生存问题

    本文以探讨小说《飘》中女主人公斯嘉丽的生存问题为线索,试图解读爱尔兰文化身份对其性格、命运的塑造与影响,由此探析小说所反映出的美国内战时期,爱尔兰民族文化对南方爱尔兰移民"美国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

  • 大海激起的沉睡之爱——《觉醒》中海的意象分析

    凯特·肖邦的《觉醒》是美国女权运动的代表作。主人公埃德娜情感、性欲、哲理的"觉醒"自始至终贯穿全文,而这种觉醒是通过大海这一意象表现出来。本文从心灵悸动、海中游泳、幸福之旅和命丧大海四方面分析了小说中的意象"大海",从而深层次解读小说意象的内涵。

  • 《小妇人》:平凡事迹折射人性光辉

    本文从美国作家奥尔科特《小妇人》一书所描述的马奇一家的家庭琐事中提炼出其家庭成员所展现的人格魅力—无私、善良、乐观、坚强,并阐述了形成这些美德的时代背景,以期读者能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 诗画交融《毕加索》

    本文从"将绘画立体主义的语言特征融入文字创作之中"和"用‘绵延的现在’呈现画中的‘现在的片刻’"两个方面,综述了美国先锋派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在散文《毕加索》一文中将绘画艺术和文字创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创举,指出这种独具匠心的文字实验展示了语言的立体性和综合性。

  • 试析苔丝悲剧命运的成因

    苔丝是19世纪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由于社会、宗教伦理、传统道德以及自身性格等原因,苔丝从一个朴实、纯洁、善良的乡村姑娘一步步沦为杀人犯,最终成为社会的牺牲品。本文主要围绕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展开阐述。

  • 妍媸可辨?——《简·爱》中疯女人形象的解构主义阅读

    本文梳理了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关于意义确定性的理论,着重介绍了解构主义阅读策略,并借此发掘《简·爱》中疯女人形象背后的二元对立,认为常人/疯子、简·爱/伯莎·梅森、罗切斯特/伯莎这三组结构中的中心并不存在,两极之间没有等级差异,而存在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的关系,从而解构了文本。

  • 从女性哥特视阈看《呼啸山庄》中的女性空间意象

    本文运用女性哥特的视角,分析研究了《呼啸山庄》中的女性空间意象,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禁闭以及女性对自我的封闭。从而更深入地阐释了女性在男性话语权为主流的社会状态下,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恐惧与焦虑。

  • 现实与梦幻的交织——评《呼啸山庄》中作者与作品的交融

    艾米莉·勃朗特在其代表作《呼啸山庄》中,用看似粗犷豪放实则细腻柔软的笔触为读者呈现出一首暴风骤雨般疯狂复仇题材的爱情悲歌。众多评论者从阅读者感受出发,通过阅读过程中读者所产生的心灵体验来解析作品创作主体的创作源泉。本文则围绕现实生活、作品、创作主体三者关系来剖析创作主体自身在作品中的体现,以及看似荒诞的这部作品在反映现实...

  • 乔治·艾略特前期小说创作心理分析

    英国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是英国心理小说的领路人,她的最高道德理想是"普遍的爱"。本文从心理角度分析了艾略特小说的心理艺术的特色、成因、内涵,旨在充分领会、把握艾略特独特的审美心理方式,显示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作用。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