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阎连科小说中乡村权力的文化背景解析

    阎连科是一位关注农民和农村的作家,其乡土小说让读者看到了乡村权力在乡村世界中的巨大威力。本文通过"官本位"思想的浓厚、惧官心理的根深蒂固、家族势力的延存、经济生活的困厄、乡风民俗的桎梏五个方面对其乡村权力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析,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乡村权力存在的缘由。

  • 赤子之心的朴实书写——读阎连科长篇散文《我与父辈》

    阎连科散文呈现出真挚、朴实的叙述语调,体现出一种更为真实、更易于亲近的质朴感。其散文流露出作家对故乡、对土地的无限留恋及其对城市无所依托的双重情感困境:对土地的既爱又恨、既疼又痛,对城市的既向往却又无法真正融入,作品揭示了其散文创作乃至小说创作的深刻与不朽。

  • 《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分析

    王琦瑶是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位典型的上海女性形象,不仅有着独特的个性特点,更体现了上海文化的基本精神。她的悲剧命运是历史变迁之中上海文化精神的命运写照,两者互为镜像。作者通过对王琦瑶一生命运的书写,为已经远去的旧上海文化形态唱了一首无尽的挽歌。本文从王琦瑶的生命历程与上海的关联、不屈的追求精神以及...

  • 池莉小说解构思想及其价值探析

    池莉的小说创作,用非主流的意识来判断现实,用非政治家的眼光来解读历史,用市民的心态来看待社会现象,在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的碰撞中,以世俗取胜,抹平了庄严与随意、崇高与卑微的界限,消解了崇高,建构了市民生活的本真。与许多女性作家相比,池莉的创作更逼近于生命的真实。

  • “灰姑娘”与“凤凰男”——论新写实主义作家群中的灰姑娘叙事模式

    近几年来,很多新写实主义作家创作出大量以爱情婚姻家庭为题材的作品,其中很大一部分作品写的是"凤凰男"与"孔雀女"的情感纠葛与家庭矛盾,运用的都是中国灰姑娘模式写作,这种写作模式除有传统的影响外,还有现实社会和作家创作的要求。

  • 跨文化交流语境下留学生文学的“物质化”倾向

    描写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生存困境和物质窘境,是新时期留学生文学的一大主题。本文在对此时期诉说打工之苦的留学生文学代表作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指出留学生为成为新移民而进行的奋斗史,也是一部血泪史和苦难史,是留学生们真实的生命轨迹的记录。而作为这种低劣生存状况的结果——物质生存压力下金钱观的异化,更成为了留学生文学作品独特的...

  • 重评周朴园——兼及对《雷雨》的解读

    周朴园是《雷雨》当中最丰富、最复杂,又有相对比较完整人生表现的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最为真实的文学形象。周朴园家族的悲剧,是他个人和家族的悲剧,同时也是整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悲剧。在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身上,既体现着深厚的人性内涵,也包含着复杂的社会意义。

  • 《呼兰河传》中东北方言词语特征及地域文化映射

    语言是使人与文化融合的媒介,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方言是地域差异产生的语言变体,东北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变体,也是东北文化的载体。本文以映射理论为基础,以《呼兰河传》中的方言词语为例,通过对方言词语形式和结构特点的剖析,发掘蕴藏其中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信息。

  • 论穆时英的电影化小说

    20世纪30年代,上海矗立着西方文明的产物——高楼大厦、舞厅、夜总会、百货公司、跑马场、电影院和咖啡馆,成了名副其实的"东方巴黎"。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描摹着上海这一繁华都市的世态人情,绘画出上海的动态图景。本文从穆时英的生活及创作入手,阐释其在追求"新感觉"时小说的电影化倾向及其电影化小说的成因,得出其运用蒙太奇技法,...

  • 论顾准的“潜在写作”及知识分子人格——以《顾准日记》为例

    "潜在写作"是"那些写出来后没有及时发表的作品,如果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来定义,也就是指作家不是为了公开发表而进行的写作活动"。本文通过对《顾准日记》进行分析,认为顾准在极端年下的文字是历史再现,体现知识分子身处逆境思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这种精神值得知识分子借鉴。《顾准日记》因创作过程和出版经历符合"潜在写作"的概念,应视作思想家...

  •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郭沫若早期诗歌具有浓郁的死亡意识。这种在诗行中反复闪现的死亡意识,不仅强化了诗歌的情绪表达,对诗歌的内在结构进行赋形,还深深影响了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美学风格。当然,死亡意识的形成根源于风云激荡的时代氛围和作家不幸的爱情经历,而它的升华则得益于作家早期浪漫唯美的美学趣味与泛神论的思想底蕴。

  • 杂糅与层叠——奈保尔《抵达之谜》中“抵达”意义层解析

    《抵达之谜》是奈保尔文风转向后的重大作品。小说在深邃的哲思中,用层叠的方式把奈保尔多年的生命体验堆砌在小说里。流亡、凋敝的宗主国、家园意识、写作、变化与死亡等多重主题意蕴在交织杂糅中并行,并依托基里科的画作"抵达之谜"为小说增殖出无穷的象征隐喻空间。小说繁复丰盈的复式意义层极大地深化了小说的主旨内涵,成就了小说的厚重与深...

  • 被冻结的激情——解读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

    作为20世纪中后期东欧文学的代表性人物,米兰·昆德拉善于用讽刺和幽默的语言,来描述政治事件和爱情生活。他的作品行文随性、语言通俗,却又饱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生活在别处》这部现代主义色彩浓厚的作品中,昆德拉将主人公置于政治压迫和放纵的生活旋涡之中,着力探究当想青年激情的释放和压抑,进而向读者揭示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哲理。

  • 寻找自我身份——论《安琪拉的灰烬》中弗兰克的成长

    主人公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与建构是成长小说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本文以成长小说理论为研究依据,通过分析小说《安琪拉的灰烬》中主人公弗兰克·麦考特的成长经历,探讨了小说主人公的自我身份建构历程。

  • 食物链的智慧——解读《纵情夏日》中的生态意识

    当代美国作家芭芭拉·金索尔弗在《纵情夏日》中强调了食物链的重要性。食物链的智慧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重新意识到自己与自然万物之间的一荣俱荣、一损皆损的关系,而且通过分析,论文认为食物链的危机实际上是人为造成的,所以人类有必要重新认识到自己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建立一种正确的食物文化,从而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 异质文化语境下的女性身份建构——《接骨师之女》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于2001年出版的一部最具自传性色彩、最能反映华裔女性生活的作品。本文以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为依托,通过对文本的仔细解读,从性别、种族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华裔美国女性在美国社会中所面临的身份危机,揭示了她们在美国主流社会中作为族裔和女性在建构自我身份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和做出的努力。

  • 多重叙述视角的完美结合——以《暮光之城》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为例

    论文基于叙事学叙述视角的基本理论,剖析了《暮光之城》系列作品的作者斯蒂芬妮.梅尔在塑造吸血鬼世界的"皇族"沃尔图里家族和"素食族"卡伦家族的代表卡莱尔·卡伦的形象时运用的叙事策略,进而指出,该系列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与作者梅尔塑造人物时匠心独运的叙事策略功不可没。

  • 杜拉斯小说叙事策略解读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20世纪最富于个性魅力的女作家之一。其小说多元化的叙事艺术结构、对人称和视角进行的精心选择、叙事时间安排上的巧妙转换和自由链接,不仅使她的小说叙事形式蕴含着一种诗歌的力量,而且也使她的小说叙事显得灵活多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 索尔·贝娄小说特色探析

    美国现当代作家索尔·贝娄于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以关注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需求为基础,探索自然、文明及人生活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他的小说《洪堡的礼物》以及《雨王亨德森》,从中分析索尔·贝娄的自然情结和他的理性探索,表现了他倾诉自我的小说特色。

  • 永远走不出泥潭的挣扎——浅析《日瓦戈医生》中拉拉的爱情悲剧

    《日瓦戈医生》中的拉拉作为一个重要的悲剧女性,在时代的风雨和爱情的泥潭中不断挣扎,历尽坎坷。她与三个男人所发生的情感纠葛及冲突,可以归结为:有欲无情——与科马罗夫斯基畸形的"爱";有名无实——与安季波夫的不幸婚姻;有爱无缘——与日瓦戈医生无悔的爱,探究拉拉的爱情悲剧是挖掘这部世界名著主题表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本文试从理智与情...

  • 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自由观

    自由与责任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萨特的自由观在奥尔与尤索林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小说通过这两个反英雄人物为求生所作的种种荒谬、混乱的抗挣,揭示出萨特自由观的中心,即人在做出选择时,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他人负责,进而为挣扎在荒诞世界中的现代人指出一条选择之路。

  • 孤独的英雄主义——塞林格小说《笑面人》主题思想研究

    作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小说创作的最高峰,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的一些短篇作品中的高超艺术技巧和深邃的创作思想,如《笑面人》。这篇作品虽因情节安排上的混乱而饱受评论界的批评,但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思想却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作品的主人公不仅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的所作所为更从侧面反衬出了塞林格这...

  • 试论《老人与海》“硬汉”形象塑造的独特性

    海明威创作的经典短篇小说《老人与海》,主要描述了老渔民桑迪亚哥在海上捕鱼的时候,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敢,在危险的境遇中进行顽强的抗争。该部小说向世人传递了作者的硬汉思想,即一个人只有获得精神上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这部小说中的老渔民桑迪亚哥突破了以往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具有海明威式的独特创作特性,上升到了高度哲理化的...

  • 试论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美国小说《海上扁舟》和《老人与海》为例

    本文通过对美国文学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部小说《海上扁舟》和《老人与海》的比较,揭示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共同主题,并对二者主题表现方法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加以分析探讨。

  • 罗伯特·潘·沃伦《春寒》中的黑人形象解读

    在《春寒》这部小说中,黑人老约伯只是一个小人物,作者沃伦用不多的笔墨成功地将老约伯塑造成为一个有思想、充满智慧、对自然现象和人生的本质都有着深刻认识的全新的黑人形象。沃伦对老约伯黑人形象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本人对黑人遭遇的同情,以及他本人对种族矛盾提出的解决方案。

  • 荒凉沼泽 富庶人生——《热爱生命》主人公的超人形象分析

    杰克·伦敦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他也是拼搏和历险的代名词。伦敦的小说多以意志坚强的超人形象示人,正如《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身处凶险而又远离文明的荒芜沼泽,却用他强悍坚韧、勇敢无畏的精神唱出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生命礼赞,也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他"是一个战胜精神困境的强者,也是一个回归野性的"人",更是强大生...

  • 透过布朗解析霍桑的矛盾心理

    霍桑的作品多数探讨清教背景下的人性和道德问题。《好小伙布朗》就属此类短篇故事:短小精悍,弥漫着诡秘氛围和幻觉;并以其内涵丰富而为很多国内外评论家所着迷。令人惊叹的是,对于这一短篇故事,历来的评论都是众说纷纭,解读大相径庭。本文将主要着眼于分析故事的写作背景、象征手法及内容细节,并由此推论出其可靠的最终解读。另外,本文还重点分...

  •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赏析

    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可以看成是一个六场短剧,每一场都有不同的人物。而小说中描写的几个小人物之间的友谊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帮助,特别是老画家贝尔曼为了帮助年轻画家约翰西康复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尤令人感佩。本文试对这篇小说的艺术手法加以分析。

  • 爱伦·坡小说女性观探析

    爱伦·坡小说中的形象反映了作者对于世界及生命的看法。本文通过对爱伦·坡几部具有代表性小说的具体分析,整合归纳了他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性格特点,挖掘了这些女性形象的成因,使读者更为客观真实地理解爱伦·坡的女性观。

  •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元话语要素解读

    元话语最根本的功能之一是充当语篇关联线索,是信息接受者以之作为中介来了解交流语境以理解文章的全部意义的工具。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关注点应集中于了解元话语的元语用意识及其使用的策略及语态因素,同时,元话语及语态应作为理解过程的重要因素来掌握。本文以《汤姆.索亚历险记》当中出现的元话语为例,来探讨元话语的功能。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