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莫言:叩响历史之门

    莫言是新时期以来一位极具个性特征的作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始终以先锋的姿态进行写作,他的富有民族特色、同时又充满人类共同性的东方文化的书写,他对本民族文化的批判和弘扬、超越和归根,无论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称得上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莫言迄今最重要的作品有这样几部:长篇处女作《红高粱家族》(1986),十年之后

  • 不同的视域 相同的情思——论《商州又录》与《离别西海固》的创作特征

    贾平凹与张承志用独特的视角将黄土高原的地域环境、淳厚的传统文化、高原民众顽强坚韧的生存精神展示给读者,尤其是对赤子情怀的真实流露、审美意象的苦心营构、诗韵与率性的彰显,更显现出两位作家思想的锋芒和写作才能。

  • 不可或缺的小人物——《蜗居》线索人物陈寺福探微

    《蜗居》中的陈寺福是一名房地产开发商,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本文结合原作详细地分析其性格和心理,深入探究他从发迹到失败的过程,以此显示小说的现实意义。

  • 浅议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性别之痛

    新时期女性文学以描写女性的生存状态为主,表面的独立张扬及对男权主义的反抗揭示了其深层次的性别之痛,主要表现在爱欲关系由男性主导及性暴力等。为了争取女性自身的性别权益,保护自己的性权利,女性文学在性别的解放之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走进历史深处的故乡——解读抒情女性萧红的故乡情结

    在东北作家群中,萧红与其故乡呼兰小城的关系最为耐人寻味,她长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身体与故乡渐行渐远。但在她的内心深处,却凝结着深厚的乡土情结,她对故乡的书写越来越多,其笔触走进历史深处,渗透了对故乡生命原始状态出自本能的爱,展现了生命最为真实也最为残酷的挣扎,给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一抹凄迷的色彩。

  • “恋爱的外衣”与象征的背后——茅盾《野蔷薇》解读

    在《野蔷薇》中,茅盾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与象征主义创作手法融合为一体。这样的结合,使小说既具有反映现实的真实性,又具有寄寓某种意蕴的深刻性。

  • 重庆文化与抗战时期的重庆书写

    抗战时期,重庆以其独特的城市文化性格为作家的文学想象提供了灵感,从而不断回响在国统区的文学创作中。在创作中,重庆的城市空间、文化上的本土性和混杂性以及客观存在的意识形态斗争极大地影响了作家对城市的美学认知,影响了作家生活和思维的方式,这决定了他们作品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使重庆借助文学艺术穿越时空而被广泛体验。

  • 论李金发象征诗歌的“现代情结”

    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在象征和暗示、联想和幻想中渲染了一种"现代情结",集中体现为感伤、抑郁、迷乱、神经过敏、纤细柔弱的精神状态和情感体验。表面上颓唐消极的"现代情结"既是李金发孤独忧郁的灵魂和个性的显影,又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和浓郁的时代色彩,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种遥远的继承和异化的改造,自觉不自觉与中国古代诗歌审美意识的积淀相沟...

  • “新时期文学”创作理念探析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到来,我们迎来了"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艺创作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指导,因而新时期文学创作也具有了新理念。本文首先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阶段及走向进行研究,然后具体阐述和分析"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三个新理念,旨在通过对"新时期文学"创作理念的研究,启发新一代作家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贡...

  • 论伊恩·麦克尤恩对家庭权力的极端演绎——以《与橱中人的对话》和《化装》为例

    本文通过解析伊恩.麦克尤恩两篇有关家庭权力的主题阐释的典型篇目——《与橱中人的对话》和《化装》,解读其中时刻突显的成人权力与青少年的成长诉求之间的矛盾,指出这两部短篇小说是作者麦克尤恩的精神世界中对成人世界和成人权力的抵牾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他渴望打破成人世界的规训、建立自由青春世界的诉求。

  • 在分裂的碎片中寻求突破——《金色笔记》解构主义思想解读

    《金色笔记》别具匠心的小说形式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实验,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性;而小说所包含的社会深度和广度也确定了其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地位。本文试图从小说的分裂主题出发,分析小说中的解构主义思想和叙述方式策略。莱辛对小说中无处不在的二元对立体进行操纵、破坏、消解,并赋予二元对立体次要的一方新的价值来化解对立、消除界限,并寻求突破...

  • 《安琪拉的灰烬》女性人物分析

    本文以拉康的主体理论、弗洛伊德的宗教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美国作家弗兰克.麦考特小说《安琪拉的灰烬》中的女性人物对弗兰克在性别角色、民族与宗教认知及道德观建构的三方面的影响,深入解读影响小说主人公的性格形成的要素。

  • 《紫色》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理想

    艾丽丝.沃克的小说《紫色》立足于美国黑人女性的历史、经验和语境,通过对男性/女性、白人/黑人、异性恋/同性恋等二元对立模式的解构,对人类知识结构和社会体系中的偏颇进行批判和改良,以政治性解决方案——妇女主义勾勒出重建人类伊甸园的路线图,强调重建理性的思维、哲学、文化和社会体制以实现人类思想与行为的全面升华才是人类的理性选项,...

  • 觉醒、迷失、重建——《接骨师的女儿》中的女性主体性

    谭恩美的小说展示出几代华裔、尤其是华裔女性在美国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人生。她的故事里往往会出现在父权当道、种族歧视的环境里生活过的母亲和持有美国价值观的女儿。本文聚焦的是谭恩美2001年作品《接骨师的女儿》中的两代女性主体性的发展变化。

  • 混乱社会中的人文关怀——解读略萨的《绿房子》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在其作品《绿房子》中展开了一幅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北部秘鲁的广阔社会生活画卷,描绘了众多人物的生活、遭遇和命运。这些人物的命运虽然不同,但在强大的社会力量的摆布下都不免具有悲剧性。小说通过描写这些悲剧人物的混乱生活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黑暗与种种时弊,试图唤起人们对秘鲁乃至拉丁美洲许多国家中人...

  • 携手游人间——厄普代克小说《巴西》解读

    在小说《巴西》中,厄普代克以自己的独特视角,重塑了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古典爱情神话,为它注入了最为新鲜的血液,阐释了当代美国社会现实版的"爱情神话"。

  • 浅析赫斯顿小说中黑人民俗文化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了赫斯顿小说中的黑人民俗文化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分别分析了三个黑人民俗要素:黑人民间故事、黑人布道和伏都教法术在赫斯顿三部长篇小说《他们眼望上苍》、《约拿的葫芦蔓》和《摩西,山之子》中的运用。

  • 试论薇拉·凯瑟作品中的生态之美

    土地、艺术和女性是薇拉.凯瑟最熟稔的主题和永久的灵感之源。作为20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瑟在字里行间倾注了浓重的生态关怀和性别意识。正是鲜明的时代性、区域性和女性色彩铸就了其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使之成为美国文坛的空谷足音,跻身于不朽经典之列。

  • 究竟谁是敌人?——玛·金·罗琳斯短篇小说《敌人》的主题探析

    本文结合美国地域女作家玛.金.罗琳斯本人在佛罗里达中北部荒野地区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对其短篇小说《敌人》做主题探析,指出对于生活在荒野中的人们来说,生存是他们的最大敌人,而爱是抵御这个敌人的坚固堡垒。

  • 女性的蜕变——《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形象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经典名著。女主人公黛西一直被认为是自私、空虚、拜金的世俗佳人。这种观点有些偏颇。黛西的蜕变与其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女性需要意识到自身是与男性平等的"人",并且要以有效的努力去实现与证明自身价值,才能改变社会对自身的消极影响。

  •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视阈下的“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阿芒提拉多的酒桶"是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爱伦.坡的一篇恐怖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爱伦.坡简述了一个以一桶白葡萄酒为诱饵的复仇故事。本文运用精神心理分析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作品中的主要细节进行剖析,探讨主人公蒙特里梭心理的实质,即运用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理论来分析蒙特里梭谋杀福图那托的动机:尊严被践踏,梦想被毁灭后的复...

  • 逃离与探寻:美国文学中的民族特性

    逃离与探寻是美国文学的母题之一。本文勾勒出不同历史时期美国文学中的精神探索者们不同的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历程与精神状态,归纳分析了"逃离与探寻"母题的两种类型及其成因,并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深入挖掘了美利坚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英雄情结和个人本位主义意识。

  • 《法国中尉的女人》对话艺术手法探究

    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文本中作者、叙述者、主人公和读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对话关系,揭示了《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独特的艺术手法:作者通过有意识把小说创作过程和文学评论糅合在小说中,对自己的身份进行了深入思考和重新定位;在多重角度的叙说过程中,读者参与了《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所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对话,从而与作者一起塑造了主人公自身的矛盾...

  • 浅议托马斯·哈代小说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

    人们对于身兼19世纪末著名小说家和20世纪初重要诗人双重身份的托马斯.哈代的研究常常是割裂的。实际上,哈代的小说和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结合起来考察和研究。

  • 暴力与教化——论康拉德小说中的殖民问题

    本文通过对康拉德的两部小说《吉姆爷》和《黑暗的心脏》的分析,对评论界的两种流行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康拉德虽然在反对暴力的基础上反对殖民主义,但他潜意识中的种族优越性,又使他不由自主地支持以西方先进文明拯救落后民族的文化殖民。

  • 被淡忘的奇葩——简·奥斯丁处女作之管窥

    《苏珊女士》是简.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她唯一的书信体小说。虽然小说没有在她生前正式出版,但是却深受她的喜爱。这部在她创作生涯中有重要影响的处女之作几经周折,最终和读者见了面,并向世人展示了这位天才作家早年的文学风貌。

  • 文本的召唤性——《呼啸山庄》的接受美学阐释

    本文结合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和朱立元的多层次语言系统,通过对《呼啸山庄》体现在各层面召唤性的由浅入深的剖析,挖掘其相关构架上的精心设计和艺术审美,为学界研究该小说提供新的素材和视角。

  • 低俗的诗人?高尚的强盗?——浅谈《诗人维隆的一夜》中文学本质主义的寻求

    19世纪末英国新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除创作了大量长篇小说外,还著有极多精妙的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诗人维隆的一夜》讲述了在巴黎一个风雪肆虐的夜晚,诗人维隆如何度过漫长寒夜的故事。作者一改其寻宝冒险小说中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用另一种方式生动地诠释了人间的美丑善恶。斯蒂文森用维隆的一夜经历向我们解读了生活...

  • 《艰难时世》的童话模式与救赎精神

    狄更斯虽然不是童话作家,但是其小说《艰难时世》却在人物形象、叙事结构、艺术手法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童话色彩。作为一个具有浪漫情怀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童话的模式来反映现实的内容,承载严肃的主题,同时以形式上的创新指向一种道德救赎精神以疗救现实,体现了作家温情脉脉的人道主义思想。

  •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海洋与自由的意涵

    17-18世纪的英国,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刺激之下,航海冒险已成为追求财富的一种主要手段,同时也是社会认可的一种颇具英雄色彩的进取精神。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鲁滨逊非常向往大海,并坚决排斥父亲所提倡的知足常乐的世界观,他认为只有出海远航才是获得自由和自我实现的最好选择。于是,在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里,"海洋"与"...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