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苦难的超越与升华——虹影笔下的女性世界

    在女性写作中,海外华人女作家虹影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气质在中国文坛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和多数女作家一样,虹影擅长于家庭叙事,她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女性为主角,通过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体现出作家对身处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爱情观、价值观以及女性命运的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1962年,虹影生于重庆一个平民之家。1990年旅居英

  • 生命的沉重与轻盈——解读赵玫《上官婉儿》的生命感受

    《上官婉儿》以婉儿的生命和生存际遇为质料,从叙事伦理学的角度解读了婉儿的一生,再现了她在政治、情感、生存等方面属于个人的沉重与轻盈的生命感觉。无论是在成长的环境,还是在政治生命和情感生命方面,都可以读出婉儿沉重与轻盈并存共生的生命特质。

  • 西府秦人的慷慨悲歌——评贺绪林的“关中匪事三部曲”

    残疾作家作为一个独特的创作群体,他们必将把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心理机制投射于作品中。本文以陕西残疾作家贺绪林小说作品"关中匪事"系列为例,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探寻作品内在的生命意蕴,进而追索此类题材作品的民间立场和审美价值。

  • 20世纪90年代反腐小说创作论

    20世纪90年代,反腐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而且成为新时期文坛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反腐小说的繁荣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在反腐小说创作中,叙述了正义与邪恶的生死较量,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塑造了典型的清官形象,成功刻画了坚定的反腐斗士形象,总结了男性文本中的女性形象。

  • 浅论底层文学中打工小说之艺术风格

    打工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一种新文学形态,它描写了改革开放中打拼在城市的底层打工者的辛酸经历。本文试分析打工小说的主题、精神内涵等艺术风格,旨在推动打工小说的影响,更好地促进打工小说的发展。

  • 空间·身体·生命——解读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本文从"空间"的维度来解读张爱玲的《金锁记》,以空间与身体的关系为理论基点,紧扣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通过空间这一认知范式来重新解读《金锁记》的文学空间对身体、空间与生命体验三者的融合。

  • 张爱玲与鱼玄机情感世界探微

    上个世纪40年代的小说家张爱玲和晚唐女诗人鱼玄机,均以各自的爱情体验为素材创作了诸多爱情题材的作品。综观她们的作品,发现两位作家在积极追求真正的爱情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本文从作品入手,着重分析她们的爱情观,对两位作家的情感世界进行初步探析。

  • 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作为"荷花淀派"的开创者,孙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本文以其"诗体小说"的代表作《荷花淀》为蓝本,通过对其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法的理性分析,以小见大地探讨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详细解析孙犁小说中美好生活的憧憬、淡雅环境的性情、战争年代的爱情、清丽秀美的语言、清新脱俗的审美情趣,详实探讨了孙犁小说所运用的例如白描、动静结合、情景...

  • 茅盾早期作品中“革命”与“自我”的纠葛

    茅盾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余波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在他的意识中,有着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而现代意义上的"革命",却要求首先放弃"自我"。放弃"自我"投入"革命"与眷恋"自我"游离"革命"之间的困惑,成为茅盾必须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茅盾的早期作品中,从《蚀》到《虹》,都或明或隐地存在着"自我"与"革命"之间的犹疑,这种犹疑成为我们理解大革命之...

  • 张资平的小说命运与文学末路

    张资平一生有过五次小说被"腰斩"的经历,这些"腰斩"最终断送了他的文学之路。张资平的遭际再次证明,作家的人格操守极为重要。

  • 无望地沉沦与父权社会的掘墓人——论现代家族文学中的“不肖子”形象

    作为构成封建家族基石的"父母子"铁三角中的重要环节,"人子"如果没有自觉自愿承担起振兴家族的重任,就常常被视为"不肖"。"不肖子"们或吟诗作画、侍弄花草,在懒散中消散了羽毛;或吸食鸦片、放纵情欲,在无望中自觉地沉沦下去;或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并以决绝的姿态向封建家族发起挑战,成为父权社会真正的掘墓人。他们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现代家族...

  • 诗词人文精神构建及美感

    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总是满怀激情地构建着人文精神的高楼大厦,并把这种伟大的精神外化为其诗词中以人为本的崇高诗意美、以民为本的高尚诗魂美、以情为本的浓烈诗情美。其中,以人为本是其丰满的血肉,以民为本是其充盈的灵魂,以情为本是其鲜活的血液,他们共同铸就了诗词人文精神的光辉形象,永远在中华民族文化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人文光芒...

  • 浅析《雷雨》中周朴园的第一主角意义

    《雷雨》的第一主角究竟是谁?在众多的说法中,还是以"周朴园说"为最佳。本文就从周朴园作为"第一主角"所体现出来的结构关系意义、主题内容揭示、戏剧情节推动、性格复杂意义与独特悲剧意义这五个方面加以分析与论证。

  • 论《北京人》中愫方的文化依附心理及生命价值的消解

    愫方是《北京人》中的人物,她是人情美的寄寓者。追寻作者的创作足迹,借助戏剧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人与生俱来的生存困境,批判了旧的时代与文化,但在愫方的身上明显流露出对旧文化的依恋与执迷,这一时代的文化正在走向毁灭,而人物带给人的心灵震撼正缘于这一矛盾的体现。

  • 谈鲁迅《故事新编》的解构与建构

    鲁迅的《故事新编》将神人和圣人还原为俗人,把英雄、圣人置于一种尴尬境地,使整个文本体现了反讽和戏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作者在荒诞中消解了传统的英雄观和历史观,重塑了人性化的历史文本,构建了普通世俗人物与圣贤平等的话语权,完成了对现实的批判。作者在解构的同时又在建构,可以说是一部后现代语境中具有民族狂欢化色彩的创新型文本。

  • 民族的歌者,人民的作家——唐加勒克与鲁迅创作比较研究

    本文通过对鲁迅与唐加勒克的生平及作品特征的比较,具体分析研究了其相似点。不同生活地域、迥异民族性格的两位文坛巨匠,在生平与创作方面呈现出很多相似之处,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

  • 试析《朗读者》中女性形象汉娜及其背后蕴藏的寓意

    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创作的小说《朗读者》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德国战后小说的风潮。它甚至跨越了语言的障碍,在不同国籍的人们心中建立起一道能够直面心灵的桥梁。汉娜,一名普通的电车售票员,背后却藏匿着令人咂舌的身份。虽然她从那场残酷到令人窒息的战争中存活了下来,但却不得不面对命运中安排的另一场生死审判。本文尝试从汉娜的形象...

  • 从德拉布尔的《磨砺》透视英国知识女性的真实生活

    英国女作家德拉布尔的长篇小说《磨砺》中的女主人公、在读博士生罗莎蒙德是一个对爱情怀有恐惧心理、因此不愿意涉足婚姻的女性。生活中的罗莎蒙德一直压抑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然而偶然的一次性体验却使她成为未婚妈妈。成长中的罗莎蒙德独自承担起种种坎坷,最终收获了事业的成功和甜蜜的母爱。小说中那些鲜明而具体的细节描写,蕴含着深刻的社会...

  • 浅谈戴维·洛奇小说的喜剧性艺术特色

    戴维·洛奇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他所创作的小说最大特色是语言机智诙谐、构思趣味性强。本文分析了洛奇小说的喜剧性风格、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特征,以及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的原因。

  • 试析安妮·普鲁《船讯》中人物名字的语境效应

    安妮·普鲁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她的小说《船讯》中诸多的象征与意象大胆新奇、无所不在,尤其是在人物名字的设计上,她充分利用了语言学心理词汇的语境效应因素,使得读者对人物的刻画与理解更加清晰与准确。

  • 一个寓言 两种故事——解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孩子》

    在小说《柏油孩子》中,莫里森通过儿子与吉恩的爱情与分离探讨了美国黑人文化的出路问题。两人的结合象征着黑白两种文化的相互吸引;两人的分离象征着两种文化的冲突。那么,处于夹缝中的黑人到底该如何选择?固守黑人传统还是迎合白人文明?莫里森的情感显然更加倾向于吉恩。她虽然离开了儿子,但经由他唤起的黑人文化的记忆却留在了她的意识深处。...

  • 论多元文化主义在《喜福会》中的再现

    谭恩美是当代美籍华裔作家的杰出代表。她的处女作《喜福会》是一部非常畅销的小说,是多元文化的代表作。本文拟从多元文化主义的视角出发,解读《喜福会》中的多元文化主义现象,探讨谭恩美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 论纳博科夫小说的修辞手法

    纳博科夫是一位少有的多语种作家,他从小享有良好的语言教育,生活在俄语、法语、英语的共同培养之中,这为他成为闻名世界的双语作家奠定了不可动摇的语言基础。在占有比别人更加宽阔的语言空间的客观前提之下,纳博科夫得以驾驭着语言的三轮马车,去体验"语言冒险的快感",去收获丰硕的文学之果。也正因为纳博科夫汲取了多种语言的营养,所以他的小...

  • 索尔·贝娄笔下的知识分子群体研究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展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和心理面貌。在现实生活当中,贝娄也和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样,多次经历了诸如离婚和法律诉讼等各种事件,同时亦如自己笔下的知识分子们一样,贝娄也在不断努力地寻求摆脱困境的方式和途径。综观贝娄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并没有为读者提供如何改善知识分子现状的任何解决方案,而仅...

  • 话语、权力与身体——《白象似的群山》的福柯式解读

    本文通过对海明威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分析,借助福柯关于话语与权力、身体之间关系的论述,阐释了小说中话语所体现的权力关系的对抗和变化以及权力对身体的控制,揭示出小说所塑造的权力意识逐步苏醒的女性形象。

  • 试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叙事艺术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其特色鲜明的写作风格。本文从简洁明快的语言、第一人称叙事、人物对话叙事、景物描写寓意、隐讳语言涵义、死亡主题折射美学意义几个方面分析和解读了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中的叙事艺术,再现了作者强烈的语言艺术感染力。

  • 赫斯顿创作观和爱情观探究

    佐拉·尼尔·赫斯顿对20世纪许多黑人作家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当代著名作家艾丽丝.沃克赞誉她为其"文学之母"。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被评论界誉为美国黑人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和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本文着重探讨了赫斯顿超越时代的文学创作观和爱情观。

  • 小说《飘》的现实主义解构

    在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影响下,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密切尔的小说《飘》也富含现实主义的文学特征。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中的佐治亚州为背景,从南方视角展现了"南方人"在战争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波折,展示了美国南方人民在历史巨变中的生活态度、情感抉择和思想变迁,具有现实主义文学描写的客观真实性与细节精准性。

  •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郝思嘉的性格特点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通过土地、房子等自然事物与郝思嘉的联系,分析了其反叛、任性、坚强、果敢、贪婪、虚荣及对爱执着的性格特点。揭示出在父权制结构下,郝思嘉多元性格的成因,体现出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 《嘉莉妹妹》女性主义探析

    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是一部颇具争议的小说,主人公嘉莉更被看作是虚荣、欲望的代表,其成功是建立在美丽的外貌及对男人的利用之上。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了虚荣与欲望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即在男权社会寻求女性解放必须取得经济与人格的双重独立。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