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中性》:游走于两性世界之间

    <正>《中性》(Middlesex,2002)是美国希腊裔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的第二部小说。尤金尼德斯1960年出生于美国的底特律,他的祖父母是从小亚细亚来的希腊移民,父亲生于美国,母亲则是爱尔兰人的后代。尤金尼德斯曾就读于布朗大学,并于1986年在斯坦福大学获

  • 尤金尼德斯《中性》中的叙事行为分析

    2003年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性》的主人公卡尔、一个由于先辈近亲联姻而诞生的两性人,讲述了家族三代时间跨度长达八十年、空间跨越两个大陆的故事。叙述者对于自身成长历程的描述符合现实主义叙事的原则,对于家族故事的讲述则超越了传统叙事框架的束缚。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未叙述、不可叙述和虚拟叙述现象,解析叙述者是如何运用叙事...

  • 破碎境遇的心灵诉求——解读虹影《上海之死》的“居间性”

    《上海之死》是"第一部中文旅馆小说",本文从虹影及其创作的含混、杂糅、交错、碰撞入手,解读《上海之死》中所蕴涵的地域"居间性",文化身份"居间性",个体情感"居间性"以及人物性格"居间性"。

  • 直抵心灵的阅读诱惑——论王朔的读者意识

    与同一时代的作家相比,王朔的读者意识最为强烈,其作品在标题、内容、形式、传播途径四个方面极具特色,显示出王朔强烈的读者意识。作为商业化写作的第一人,王朔的成功对于其他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而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论现代通俗小说作家作品的亦雅亦俗

    张爱玲、徐訏、无名氏在雅俗融合的创作之路上继续探索,创出了高雅的通俗小说,或者说是通俗的高雅小说,创造了小说雅俗融合的现代化新境界。从开启民智到真正启迪大众的灵魂,叙述策略已由原来的以事件为中心转向以人物为中心,丰富的意象,意蕴深刻。抗战时期徐訏、无名氏的后期浪漫派小说,赵树理为代表的解放区大众小说,以及沦陷区张爱玲、苏青等...

  • 浅析西方文学写作技巧在中文写作中的应用——以莫言的《生死疲劳》为例

    《生死疲劳》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在小说框架、叙事方式和语言组织等方面完美地运用了西方文学的写作技巧。采用西方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模式,借用佛教六道轮回的框架,以动物的眼光和口吻,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地叙述了20世纪下半叶发生在中国农村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这部小说所采用的西方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中国现代文学萌发于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停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文学研究者们将其分成开拓期、丰收期与转折期三个阶段。由于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国社会大动荡与重要转折时期,因此现代文学也在不同阶段展现出不同的文学思潮,并且在不断的冲突与斗争中发展与演变。本文着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演变,并研究...

  • “农村三部曲”之《春蚕》的艺术特色

    本文首先从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各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激化和政权完全投向了帝国主义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了《春蚕》的写作背景,然后从《春蚕》的语言艺术特色与写作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对《春蚕》的艺术特色再研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 《呼兰河传》中的东北民间文化信息及其精神内涵

    《呼兰河传》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此时正是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期,那座生养了萧红的呼兰河小镇早已沦陷为日军之手,被日本侵略者称之为"满洲国",而这个特殊的时期,也就被后世学者称之为"伪满时期"。正是在这个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身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她在《呼兰河传》中所描写的民间文化活动,不仅充满了萧红对童年时代的深...

  •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中国哈萨克族与汉族文学女性形象比较

    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都会赋予女性形象不同的涵义。哈萨克民间叙事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汉语言古代叙事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女性独特的思想情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比较,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分析,揭示两者的异同及深层的文化内涵。

  • 当代彝族汉语诗歌研究的文化渊源

    随着当代彝族汉语诗歌的发展,对彝族汉语诗歌的研究逐渐成为当代彝族文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彝族汉语诗歌的研究既受到彝族传统诗歌理论的浸淫,也受到中国汉族传统诗歌理论和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体现出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融。

  • 冯玉祥诗中的抗战妇女形象

    在长达八年的抗战时期,冯玉祥在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涯中,写下不少的抗战诗篇。此时的中国,虽然饱受日寇践踏,但凛然大气与民族气节却屹立不倒,冯玉祥以铿锵有力的诗句,再现了抗战将士们的爱国热情,记下了珍贵的战争场景,也真实地刻画了抗战妇女的战地风采和民族气节。

  • 从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看《时震》中的人文情怀

    19世纪末的美国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白璧德提出了"人性善恶二元论",他认为理智与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矛盾和冲突,而发展的欲念必须要以适度的节制作把杆,否则将会引发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他的人性法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库尔特·冯内古特。在《时震》中,冯内古特对美国在科技、战争、阶级社会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忧虑反映出他强烈的人文主义...

  • 析《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心路历程——从荣格的无意识理论出发

    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野草在歌唱》讲述了非洲殖民地一个白人妇女玛丽·特纳的悲剧人生,由于小说特殊的殖民地背景,评论界多从社会历史视角谴责殖民主义对人的精神毒害。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荣格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理论,展现玛丽的心路历程,探析其悲剧的心理根源。

  • 多丽丝·莱辛《老族长穆什郎伽》中的殖民主题解析

    《老族长穆什郎伽》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中的佳作之一。小说对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不同生活状态做了生动的描述,揭露了殖民者的非人道和被殖民者的失语。小说中主人公富有哲理的话语是对殖民运动的深刻反思,令读者动容。同时,对莱辛殖民主题情结的分析,也是理解其作品主题涵义和欣赏作家写作风格的必要因素。

  • 试析考琳·麦卡洛小说《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

    考琳·麦卡洛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荆棘鸟》是她构思了四年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这部小说以澳大利亚独特文化为背景,通过爱情和命运的主题,揭示了克里利家族三代女性的命运,表现了她们在传统女性命运面前的不满与反抗,以及自我意识觉醒和成长的心灵历程,充分展示出女性在痛苦中超越命运的精神美。

  • 探析谭恩美小说创作中女性经验的跨文化交流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小说创作中十分关注华裔女性在两种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生存状态,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小说。本文从谭恩美小说中所表达的追求自由的女权文化交流、矛盾冲突中的母女文化交流、冲破隔阂的文化融合三个方面探析了其小说创作中女性经验的跨文化交流。

  • 英美文学与华文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对比研究

    在现阶段中西文学碰撞交流更趋深化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以英美文学与华文文学在基本语境概念下的文化多元性对比研究作为基点破口,进一步具体深入地剖分解析这一双元一体化的文学体系在人文价值层面的渗透濡染、交互融合、协同再创,从而为学界理论发微探究提供聊可资鉴的片羽。

  • 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的族裔文化叙事策略

    从族裔文化视阈探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芒果街上的小屋》的文化建构和叙事策略,小说展示了美国墨西哥裔女性举步维艰的移民生活和身份困境。小说运用交互参照和原型解构的叙事策略,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原型对立模式,建构了丰富而深刻的族裔道德和伦理的自我维度,体现了墨美女性对于族群身份的追寻和斗争。

  • 《四个夏天》主人公西西的心理成长历程

    《四个夏天》是欧茨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作者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向读者讲述了主人公西西在不同的四个夏天的故事,揭示了其成长过程中的想法。本文将借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并结合当时美国的社会文化特征分析主人公西西的心理成长历程。

  • 幽闭、隔离与禁绝——斯蒂芬·金作品导读之《1408》

    斯蒂芬·金被誉为美国当代的恐怖大师。他的作品对于美国当代通俗文学有着相当的影响。同时,他的作品多被改编成为电影电视作品。《1408》是金的作品中较有特色的一篇,并随着2007同名影片的上映再次成为金所有作品中较为著名的一篇。本文通过分析《1408》文本中的意象描写,来分析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创作范式。

  • 寻寻觅觅 渴求“父亲”——评索尔·贝娄作品《只争朝夕》中的汤米·威尔哈姆

    《只争朝夕》是索尔·贝娄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品中贯穿着主人公汤米·威尔哈姆对"父亲"的寻找。本文结合犹太文化,从寻求血缘父亲、精神父亲、信仰父亲三方面分析汤米对父亲渴求的轨迹和深层内涵。

  • 浅议尤多拉·韦尔蒂《失败的战争》的诗学艺术

    美国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书写的《失败的战争》在诗学艺术方面独具特色,故事叙述了沃恩家族的兴衰史,揭示了沃恩家族衰落的内因和外因,把众多人物集中于几个主要场景,使小说外显内隐,富于双重寓意。在时间语辞布局方面,也极具象征性,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置于同一平面,加强了人物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 从麦卡勒斯《家庭矛盾》看女性内心的孤独

    《家庭矛盾》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一个短篇小说。在这个表现家庭情感生活的短篇小说里,麦卡勒斯描写了公司职员马丁与年青美貌的妻子艾米莉之间所产生的种种家庭矛盾,小说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孤独"这种情感的存在及其对生活的干扰,特别是表现出女性在"孤独"的折磨之下,所呈现出的生命状态,以此来勘测人类情感的深度。本文对短篇小...

  • 重写、复述中的反思与超越——《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与《干旱的九月》之比较

    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干旱的九月》塑造了两位女性怪异畸形的悲剧命运。本文试基于对位式结构,比较两部短篇小说在叙事视角和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相似与差异,探讨福克纳在重写、复述后一部作品时的反思与超越,进一步解读美国旧南方"菲勒斯中心主义"应遭受的摧毁性打击和旧体制瓦解前的震痛。

  • 试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之哥特式风格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也是他标志性的哥特小说之一。小说中充满了哥特式因素,有着明显的哥特式特征。本文试从死亡的哥特元素、怪诞的人物形象、恐怖神秘的气氛等角度分析小说的主调,探讨作家独特的南方哥特小说艺术风格。

  • 《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多重性格

    众所周知,欧内斯特·海明威以善于塑造"硬汉"形象而著称,而他的代表作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迪亚哥又是硬汉中的代表人物。他有海明威以往作品中硬汉形象的一般特征,而更具典型意义的是他那卓尔不群的独特个性。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这个神奇老人复杂的性格,探寻他对现世社会的指导意义。

  • 海明威作品的悲剧主题解析

    悲剧性的主题一直是海明威作品的明显标志,这与作者战争经历、时代背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在分析海明威作品悲剧主题形成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详细解析悲剧主题在其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 通过菲茨杰拉德看美国“爵士乐时代”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纸醉金迷、喧嚣嘈杂的时代,是一个物质富裕精神空虚的时代,于是,用金钱堆砌起来的美国梦,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和信念化身。美国文坛才子菲茨杰拉德形象地将这个时代命名为"爵士乐时代",而他和他的作品则完美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代名词。

  • 《飘》所展现的种族歧视分析

    小说《飘》中出现了大量的种族歧视语言描写,反映了南方种植园主对黑人奴隶的各方面的歧视,本文把其分类为白人对黑人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上、人格上的歧视和生活上的虐待,进而从这四个方面去分析和讨论奴隶主对黑人奴隶的种族歧视。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