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意象解读

    <正>《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ofPi)是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在这部貌似漂流的作品中,扬·马特尔讲述了一个奇妙的故事:一个名叫Pi的印度少年与一头成年孟加拉虎共处于一艘救生艇上,在浩瀚的太平洋上一起生活了227天,并最终活了下来。小说一面世就深受欢

  • 《白鹿原》中人物形象描述的悲剧美

    《白鹿原》作为20世纪90年代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刻画,对中国历史变革中交错复杂的民族生存命运进行揭示,使得小说不仅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历史面貌,也承载着作者对民族精神的一种厚重表达。本文将结合《白鹿原》中的人物角色特征,通过其命运的演变和环境的更迭,运用审美理论来认识和把握人性的悲剧之美,并从作品中的各色...

  • 白嘉轩的人格魅力与现实意义

    白嘉轩是陈忠实在长篇小说《白鹿原》中塑造得最为丰满、最具特色的主人公形象,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本文通过对白嘉轩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了其作为深受中国儒家文化浸染的普通农民族长,虽然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桎梏和思想认识局限,但他身上具有的思想文化和优秀品格,仍闪耀着无穷的魅力,对当今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探析《拐·拐·拐》中阿娜的悲剧命运

    学界关于贵州作家杨育泽长篇小说《拐·拐·拐》研究甚少,仅有个别学者从女性命运与西部开发的关系展开研究,尚未见有从女性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源这一视角的研究。本文将从外在原因与内在原因这两个角度,挖掘阿娜悲剧命运的根源,从而有助于更好地解读该小说。

  • 中国当代小说的语言嬗变——以先锋小说为例

    语言是任何一种思想表现所必须依靠的,它具有内容和形式两种功能,而语言变革也是任何形式文学变革的开始。新时期小说的先锋运动也拿语言开道,那些先锋作家煞费苦心地研究怎么讲故事,一门心思地倡导文学语言的求变。通过诸如构建隐喻系统、文学语言主观化等实践性写作,达到讲述方式的飞跃性变化。利用这种变化,中国先锋作家将全新意义的世界和小...

  • 试论赵树理小说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赵树理是以一个有觉悟、有文化的以农民眼光观照农村、认识农村、评价农村、表现农村的作家,在创作中追求环境、情节、细节的真实,排除了作品中的"假大空"描写,呼唤着文学的真实性和现实主义的回归。本文主要论述了赵树理在创作中自觉运用现实主义理念而获得的巨大成就。

  • 交汇·冲突·整合——西部少数民族诗歌成长的生态空间

    本文试图探索"西部家园"、"西部寂寞"几个颇具诗学意义的名词与西部诗歌产生的生态联系,并通过对西部少数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进入新世纪后,在民族融合、文化冲撞的大背景下,西部诗人带着民族的烙印突围时的内心躁动、尴尬和焦虑,来呈现西部少数民族诗歌成长过程中的良好生态空间。

  • 作为YY的网络文学——评网络文学的革命性意义

    本文通过对YY概念的考察,探讨了网络文学中的YY现象,指出了网络文学之YY是文学艺术游戏本质的体现。作为YY的网络文学的流行,意味着文学回归到娱乐和游戏的初始轨道,意味着文学摆脱了包括政治在内的各种外在力量的控制、歪曲和利用,因此,YY的泛滥不是网络文学的原罪,恰恰相反,这是文学发展史上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事件。

  • 民间文化的莫言建构——以《生死疲劳》、《檀香刑》为中心

    民间文化是莫言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内容。它既是莫言创作的泉源,也是其小说的底蕴和价值尺度,并形成了莫言建构,具有建构视角的独特性、建构语境场域的有限性等特征。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并非都是正面的。

  • 解析品钦《V》中人类的异化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也接踵而来,人们对整个世界愈发感到焦虑和困惑,人的异化程度也进一步加深,人逐渐丧失了人的本性,变成了非人。托马斯·品钦在其长篇小说《V》中,从时间和空间、历史和现实等多角度反映了人类异化的问题。

  • 麦加恩短篇小说中的“回头浪子”形象

    爱尔兰小说家麦加恩生前出版的四本短篇小说集复述了《路加福音》中的"浪子回头"的寓言,里面收录的短篇小说彼此关联、相互补充,共同讲述了年轻主人公从逃离家乡的束缚,到历经城市中的困惑迷惘,最后选择回归家乡的人生历程。通过这些小说中主人公和《路加福音》中"浪子"的类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创作主题及作家对爱尔兰家乡难以割舍的情结。

  • 母爱的消亡,母性的涅槃——简析小说《秀拉》中的美国黑人母女关系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数是女性,其中大部分是母亲,或者是具有双重身份的女性(既是母亲又是女儿)。母爱及母女关系一直是贯穿莫里森所有作品的一个主题。在莫里森的笔下,母亲与女儿之间的故事几乎是饱含着血和泪的辛酸史。本文应用了一些关于母爱和母女关系的代表性女性主义理论,并...

  •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惨命运

    本文主要是对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进行思考,重点分析小说中的女人公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人生悲剧以及造成其悲惨命运的各种因素,进而对于其悲惨命运中的各种人生因素进行思考,对佩科拉人生悲剧当中的种族主义、种族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击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

  •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特征研究

    由于自身受到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等多种原因,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一直不能被文坛所重视,甚至长期处在文学体系边缘的状态。在20世纪中后期,随着当代女权解放运动与民权运动的不断发展,使得美国女性群体的地位逐渐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群体发展历史得到改变,并且在这一阶段,美国女性文学走进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用其独特...

  • 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中的语言结构分析

    对于历史来说,如果想要真正地去认识它还原它,那么就需要通过语言结构来完成,这是新历史主义的主张。在《五号屠场》这部小说中,作者冯内古特运用循环结构的诗意语言再现了德累斯顿灭亡的这段历史,并且通过小说的形式打乱了历史结构,同时融入了构想的情节和人物,使得历史人物、事件与假想的人物、情节共同存在,也就是统一了历时与共时,进而形成...

  • 浅论多丽丝·莱辛幻想系列小说的独特未来意识

    多丽丝·莱辛创作了很多类型的文学作品,其中的幻想系列小说在形式技巧和思想意识上都具有独创性。在莱辛的幻想小说中,作家通过解构科学技术的能量进行反科幻,包含了她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以及充满了由文明走向未来的忧患意识。

  • 生命在情感“体验”中超越——生命哲学美学视角下的萨拉·德拉姆

    多丽丝·莱辛的《又来了,爱情》讲述了一位老年知识分子的爱情涌动。萨拉·德纳姆在充满生命与知识的对话、激情与理性的抗争中,更加深刻地体验了生命的权利,了解了生命本体的奥秘,明确了爱情面前人人平等,超越生命,方显老者的厚重。萨拉的体验为生命哲学美学理论的阐释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 《钟归阿达诺》中人类的精神异化与修复

    长篇小说《钟归阿达诺》是美国作家约翰·赫西的代表作,曾获1945年普利策文学奖。《钟归阿达诺》以盟军登陆诺曼底为背景,反映了二战后的人们不仅需要身体上的解放,更需要精神上的解放。书中意大利小镇阿达诺的居民急切地向盟军要求找回被掠夺的古钟,他们把面包和钟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面包是生存的物质基础,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的象征,钟的回归...

  • 社群、个体、免疫和自我免疫机制——从德里达的后期理论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德里达认为,同个体类似,社群的结构像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它排斥一切外来的入侵者,然后在所谓的自身免疫性中使自己的免疫系统转而反对自身。《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杰弗逊社群和艾米丽也彰显着这种逻辑关系。免疫和自我免疫的逻辑不仅支配着社群和个体的关系,在更小的层面上,它对理解社群内部个人的行为,以及每个人物与自己的关系也至关重要。...

  • 从一头雾水到拍案惊奇——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小说自由解读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威廉·福克纳的第一部短篇成名小说。小说中高度的语言和结构自由是福克纳小说自由的两大重要形式。正是由于福克纳高超的语言和结构自由使小说一开头便疑念重重,让读者在层层悬念中一头雾水;但也正是其精湛的小说自由技巧的运用使读者最终拨开迷雾,拍案叫绝。

  • 从认知语境的构建解读作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主义作家,擅长探索小说的创作模式和艺术手法的表达,他的小说充满哥特式风采,主题、叙述、人物设置和情节脉络新颖出奇,常以特殊的视角展现美国南北战争后的社会状态。运用认知语境的理论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进行深度剖析,会发现本文篇章具有图形背景化及视点多元化的显著特色,使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心理情感、叙述...

  • 从级差系统反观《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人物形象

    评价理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对人际意义范畴做出了进一步的扩展。级差系统是评价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系统。本文通过对《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语势这一级差系统的次范畴资源进行分析,呈现出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进一步肯定了基于评价理论的级差系统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 欲望牵引之下的美国梦——《美国悲剧》主题分析

    西奥多·德莱塞的《美国悲剧》讲述了追求美国梦和美国梦破碎的故事,其中充满了多角度的欲望叙述。无论是作为美国梦追求者的欲望主体克莱德,还是从以权欲和色欲为内涵的欲望客体,抑或是作为美国梦异化者的他人,都集体性地呈现出欲望化的主题特征。

  • 从《美国悲剧》看德莱塞的色彩寄寓

    长篇小说《美国悲剧》是西奥多·德莱塞的经典代表作。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德莱塞根据故事剧情需求及故事人物内心与情感变化来选择不同的色彩,赋予了物理色彩符号独特的文学内涵与意蕴,通过巧妙的色彩寄寓来表达创作思想与创作情感,从而使该部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韵味。本文将深入研究《美国悲剧》这部小说文本,从中探析德莱塞蕴含在其中...

  • 试析德莱塞《珍妮姑娘》的悲剧性

    美国著名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书写的小说悲剧性一直受世人关注,本文就其创作的《珍妮姑娘》进行分析,界定了其悲剧性的因素,探讨了《珍妮姑娘》悲剧的文化性受环境、性格和偶然性因素的影响,进而分析了《珍妮姑娘》悲剧性因素对我们的现代启示。

  • 解读《为赶路的人干杯》进程中的不稳定性的叙事特色

    本文透过修辞叙事理论的视角,从三个方面对《为赶路的人干杯》进程中的不稳定性——该叙事进程得以建立的基本因素之一——这一特定的文本现象的叙事特色进行崭新的解读,从而更好地理解杰克·伦敦通过叙事所揭示的主题。

  • 期待视野的满足与超越——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的接受

    虽然与广受称颂的《红字》相比,霍桑的短篇小说并未引起国内评论家众多的关注,但是无论从霍桑短篇小说的主题还是创作手法来看,我们已经可以窥探出其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本文从霍桑的短篇小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的写作特点出发,探讨了读者期待视野是如何得以满足和超越的,从读者反映理论的角度对霍桑短篇小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受到读者...

  • 从《红字》的人物塑造分析霍桑的矛盾心理

    霍桑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红字》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当地浓厚的宗教氛围深深地影响了他,使他逐渐形成了喜欢思考同时又十分多疑的性格,这在《红字》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本文正是通过《红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对霍桑这种矛盾心理进行了分析。

  • 由神性走向世俗——也谈红字“A”

    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中的红色字母A,从小说的发展来看,隐含着这样的寓意:开始,终结,新的开始。霍桑主要通过刻画主人公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的心理变化过程和描写珠儿的叛逆性格以及她最后的幸福生活向读者表达了一种对新生活的期盼。

  • 关于爱伦·坡短篇小说死亡主题的探析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一生创作了60多部短篇小说,而死亡主题贯穿于其作品的始终。本文通过对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综合性考察,探讨了死亡主题在其短篇小说中的表现及其原因,并从对死亡的承担者——小说中的人物进行透彻分析,力求梳理出不同小说中的人物所具有的相似死亡形式,究其原因,探其意义。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