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橘子”之外的人生——珍妮特·温特森和她的《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正>珍妮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1959-),是英国当代文坛最出色也最具争议的女作家。评论家多视她为与传统和惯常针锋相对的文学叛逆者。其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Oranges Are Not the only Fruit,1985)曾获惠特布莱德(Whitbread Prize)最佳处女作奖,1990年由她本人改编为电视剧,在英国广播公司播出,又获得了英国电影电视艺...

  • 从《浮躁》看贾平凹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情愫

    《浮躁》是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贾平凹一生创作了多部小说,在每一部作品中,都存在现实主义情愫,这种现实主义情愫归根结底就是贾平凹的纠结。他纠结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之中,纠结于乡村向城市的转变之中,更纠结于人性的堕落与回归之中。这种现实主义的纠结,构成了贾平凹整个创作核心,也成为他在作品中致力解决...

  • 试论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当代文学

    在1949至1999年这五十年的文学发展道路中,当代文学由建国初三十年以反映工农兵为主题的"单一性"向"新时期文学"的"多元化"发展,这既是由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决定的,又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 萧红小说《小城三月》绘画美探究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一部经典小说作品,在这篇小说中,她从题材选择、创作技巧和色彩审美意识方面借鉴了绘画艺术之美,营造了整部小说浓郁的绘画美氛围。本文主要介绍了萧红的《小城三月》,并从三个角度对小说中所展现的绘画美进行了探究分析,挖掘其美学和文学价值。

  • 谈庐隐小说的抒情特质

    庐隐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浪漫抒情小说家,她在创作方法上擅用日记体、书信体以及诗词来表达情绪,而这两者在篇幅上的长与短恰好呼应了庐隐的浪漫情绪,而这种浪漫抒情的方式也恰是庐隐情绪型抒情的一种特质。

  • 论文学创作中人物形象的意象化设计——以张爱玲小说为中心

    作为文学创作中的形象类型,意象主要是作者为了表达其内心情感、思想、理念而设计的一种形象。而人物形象设计是文学作品中展现作者内心、体现作者情感、将文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人物形象设计及其意象化概述出发,主要以张爱玲的小说为例,从其文学作品的人物肖像描写意象化、人物服饰描写意象化、人物心理描...

  • 沈从文的文学语言蜕变探讨

    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历史文物研究家,他的文学语言从最初的"掌握不住"到20世纪30年代的成熟再到40年代的超越,经历了一个不断蜕变的艰辛历程。沈从文将湘西方言成功地纳入到了文学语言中,同时吸取了欧化语和文言的优点,创作出响应中国现代语言运动的新文学语言,为今后作家利用白话书面语言创作提供了典范。

  • 《围城》中的虚假语用预设及其认知理据

    虚假语用预设是预设的一种超常操作形式,是变异的预设。本文以《围城》为例,用心理空间理论和理想化认知模式来阐释虚假语用预设的认知心理,揭示预设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生成的实质。

  • 悲哀的叹美者——对《雷雨》中周繁漪的女性悲剧精神解读

    话剧《雷雨》中曹禺留给观众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女性悲剧形象——周繁漪。繁漪在剧中是一个典型的也是塑造最成功的悲剧人物。本文以对繁漪女性性格形象和戏剧冲突下的女性悲剧形象为主线进行探讨,以此阐明女性追求自我解放人性的醒悟,这种觉醒虽然让人感到凄凉甚至悲哀,但是确是一种女性追求自我,与命运做斗争的进步思想。

  • 解读郭沫若《女神》中的理想主义色彩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理想主义思想的优秀诗人。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创作于"五四"运动时期,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开创了中国诗坛的"一代新诗风",不愧为中国新诗歌领域的扛鼎之作。通览全集不难发现,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精神,充分表现了"五四"时期除旧革新、狂飙突进、奋发进...

  • 韵生活悲喜与隐处——浅析汪曾祺作品表达技巧

    汪曾祺一生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他将生活悲喜与隐处写得充满韵律美,主要体现在他创作的散文和小说上。他写的散文,用词平淡朴实且充满了韵味,这和他高超的表达技巧和文学修养是息息相关的。而汪曾祺的小说,在简单的故事情节中却有着纷繁复杂的结构设计和优美如诗的语言描绘,将散文的优美写作手法应用于小说,使得他的小说清新雅丽,耐人寻味...

  • 评析汪曾祺小说中静谧的审美意蕴

    小说要有味道才会吸引读者,它其实体现了小说的审美特质。汪曾祺的小说则存有几分静谧的意蕴,呈现出真诚而安静的自然形态,充分表现了平常小人物的世界,并不忘融入自然的风土、风俗、风情,使读者在欣赏小说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平静从容,给人自然天成的美感。与此同时,作家不忘对人情感的关怀,旨在建构原初整一的人性,追求一种人与生活通畅无...

  • 命运所不能承受责任之重——评菲利普·罗斯新作《复仇》

    《复仇》是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一部新现实主义著作。作者以沉重的笔调讲述了主人公因不堪承受责任的重压而遭遇了命运的捉弄的故事。小说的结构设计十分有趣,叙述手法巧妙。小说作者通过对故事主人公的遭遇进行剖析,试图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建构对人生的态度。

  • 走出困境 自我救赎——《等待野蛮人》中男主角心路历程分析

    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将《等待野蛮人》中老行政长官的经历与作者库切的经历进行互文性分析,并指出这种经历使深陷折磨话语中的老行政长官对自我及世界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而这一点正是融入了作者库切自身的体会与期望;同时,通过对老行政长官的塑造,作者也给同处于类似环境的人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出路。

  • 从单一到多维——解读戴维·洛奇小说中的二元结构

    戴维·洛奇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本文阐释了其在创作初始阶段、转折阶段和创作成熟阶段这三个时期中使用的单一二元结构、双重二元结构和多维二元结构,说明其小说创作中融合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创作风格。

  • 从托尼·莫里森小说看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认证与危机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作品为当代美国黑人找回自己身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美国黑人文化身份问题一直是黑人民族重视的焦点,而民族记忆对黑人来说是非常惨痛和沉重的。本文分析了黑人传统形象的界定及其由来,并阐明莫里森是通过具有强烈民族使命感的作品所塑造的全新的黑人形象,表现黑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缺失,找回黑人文...

  • 理查德·鲍威尔斯《回音制造者》的叙事特征和创作风格

    理查德·鲍威尔斯是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的后起之秀,他的创作围绕现代科技对人类社会和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致力于探索科学和艺术的融通之路。本文试图分析他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第九部小说《回音制造者》的叙事手法和创作风格。

  • 从《喜福会》看华裔文化之生存状态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通过小说《喜福会》,向读者展示了在美国作为少数族裔文化的中国文化在美国文化的冲击下所受的影响,以及这两种文化的相互交际和融会,并最终重构产生出了独特的"华裔文化"。

  • 金钱观折射下的20世纪美国华裔文化心理嬗变

    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必然产物。美国华裔,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其文化心理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体现美国华裔金钱观的作品《唐人街》、《花鼓歌》、《望岩》和《北京人在纽约》向我们清晰展示了20世纪美国华裔文化心理的变化,即:美国华裔文化心理经历了一个由全中化到倾美化的嬗变过程。

  • 从海勒的黑色幽默三部曲看美国的政治文化

    约瑟夫·海勒是"黑色幽默"流派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抛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原则,运用幽默和讽刺的笔法将荒诞与严肃、夸张与现实、闹剧与正经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议。海勒的黑色幽默三部曲着眼于讽刺整个美国社会,用辛辣的笔锋对美国社会虚伪的人权、民权及价值体系进行无情的鞭挞,让读者品味和思索的同时,彻底看清二战...

  • 浅谈英美文学中的黑色幽默

    本文结合英美文学的典型作品,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黑色幽默"做了简单分析,正确认识黑色幽默文学的社会意义。

  • 社会运动与家庭:人性异化的推手?——读美国小说《小镇姑娘》有感

    芭芭拉是美国小说《小镇姑娘》里的女性角色,她身处当时的女性运动时代,家庭条件丰厚。她个性突出,独立意识强烈,梦想成为追逐潮流者,可是,她不仅没有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社会运动的弄潮人,反而最终成为杀人罪犯。芭芭拉人性上的异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庭和社会对其悲剧的产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试论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所揭示的人生困惑

    在美国文学发展进程中,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学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更是被公认为是现代经典著作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所描述的是二战之后美国青年一代困惑的人生状态,通过对主人公霍尔顿的三天生活经历,揭示了这一种矛盾的精神生活。本文将针对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困惑展开讨论。

  • 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解读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

    本文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艾米丽之所以拒绝承认改变,不愿面对真实时间的原因是她的心理时间停滞,在生活中把过去与现在交糅,不能体会到时间的流逝。同时指出,正是由于福克纳采用混乱无序的叙述时间和独特的叙述声音才使我们感到,艾米丽在过去并只能在过去才会是一朵永不凋零的玫瑰。

  • 解读《喧哗与骚动》中康普生家族的没落

    本文主要是对福克纳的名作《喧哗与骚动》进行解读,重点分析了小说之中的康普生家族走向没落的原因。笔者从两个部分出发,从康普生家族缺乏仁爱以及出现信仰的缺失两个角度入手,对康普生家族走向没落的原因和经过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 试论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菲勒斯情结

    海明威有一部弥漫着浓重的"菲勒斯情结"的小说,名为《太阳照常升起》。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巴恩斯和女主人公勃莱特互生爱意,但残酷的现实却让这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巴恩斯在一次大战中失去了作为男人的象征符号,而他所爱的女人勃莱特偏偏又是一个天性风流、崇尚自由和享受的人。当失意、孤独、无奈、空虚和屈辱充满整个灵魂,就会引起主体的某...

  • 从文体学的角度谈《愤怒的葡萄》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诞生于美国30年代,这个时期社会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顿。斯坦贝克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和形象生动的语言对这一历史背景做了真实反映,代表贫苦大众吐露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给生活带来的悲惨际遇。《愤怒的葡萄》具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学价值。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这部作品在词汇...

  • 欲望·梦——《美国悲剧》的主题探析

    《美国悲剧》是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美国梦的内涵和美国梦追求与破碎的故事。本文以勒内·基拉尔的欲望模仿理论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小说中欲望主体、客体及介体的欲望呈现,从而揭示出小说的欲望主题。

  • 凯特·肖邦《觉醒》的文学印象主义研究

    凯特·肖邦运用当时欧洲大陆和美国盛行的印象主义绘画艺术手法对小说《觉醒》的光色描绘、空间构图及话语叙述进行创新性写作,体现了肖邦在主题表现和创作手法上的印象主义风格,属于当时小说创作的文学印象主义潮流。从文学印象主义这一创作手法视角切入可以探究肖邦对之前女性家庭文学类型的超越,以及她所刻画的埃德娜这一女性艺术形象所揭示的...

  • 自由之逃亡与觉悟——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冲突与融合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追寻自由的逃亡过程中,主人公哈克的心理变化过程及黑奴吉姆的形象内涵,向读者展现了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问题,寄托了美国人民对于自由平等的理想生活的殷殷向往。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