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奇幻仙境里,和缪斯妹妹谈情说爱——读李森的诗集《屋宇》

    <正>一从物象到幻象《屋宇》诗集的自序里,李森写道":是春的浸润,生成了我的心灵。"翻开诗集,我惊讶于李森所创造的那一个柳绿花红、春意盎然的物象世界:春水在流,新柳潮湿的云团绕着我家的城郭涂鸦工蜂又来,到达墙头的三角梅,烟雾的紫红

  • 因为风的缘故

    <正>一不绝如缕的信息产生于寂静。———里尔克[1]把高原上的色彩、动物、植物、事物与诗人的意向、感知、情绪编织在一个季节(春)的链条上,大约是李森独特的个人爱好,很少找到有谁像他这般的痴情,不管是春光春水还是春日春风就连春荒,都能让他迷醉,在诗集《屋宇》中,春之歌

  • 主体性的隐在表达——阅读李森组诗《春水》

    <正>在当代诗学中,语言、物、主体性三者之间构成了一种复杂多变的联系。在李森的组诗《春水》[1]中,主体让位于"他物"的自足性呈现成为一种明显的诗学特征。这一特征首先被诗的标题所印证:20首诗歌中,以物、象为名的占到了13首,如《城郭》、《苍鹄》、《啄木

  • 春水(组诗)

  • 春光(组诗)

  • 浅析《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中的人物焦虑问题

    长篇小说《维罗妮卡决定去死》是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继《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之后又一部探讨生命意义的作品。本文将运用现代心理分析奠基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来解读《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中的人物焦虑问题,包括不同焦虑类型的表现,焦虑的表现方式,焦虑的成因以及为了减缓焦虑主要人物所采取的求同、移置和防御机制。

  • 解析莫言小说《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

    莫言小说《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主要围绕一位民间体育奇人,对乡村体育比赛场景进行了生动描绘,通过独特的体育视角,进一步揭示了人们在当时经济拮据年代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对中国刚健有为的文化传统进行了追寻。《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以喜剧作为其主要表达方式,充分展示了民间体育的神奇魅力,将人们用体育作为对抗苦难方式的主旨充分...

  •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评析莫言的文学王国

    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的一系列的乡土作品逐渐出现在了读者面前。2011年莫言获得了中国最高荣誉文学奖项之一的茅盾文学奖。2012年11月,莫言又荣获了国际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籍作家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具有举足轻重与丰富内蕴的事件。

  • 浅谈余华作品《活着》的悲剧色彩

    余华作品《活着》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小说。小说主要以刻画人物与环境描写突显悲剧色彩。那个时代本身的封建性导致了主人公福贵起伏不断的人生,但是不管怎样起伏主人公的命运都是以悲剧收场。这部小说引起很大的反响,甚至已被改编成为电影。这部小说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

  • 试论王小波深沉的痞子风格

    所谓痞子是被周遭社会不能接纳和认同的异类。作为"痞子",王小波与王朔不同,王小波甘愿不被世俗和传统文化认同,在他看来被周遭社会认同或是寻求认同是对自身、自身价值和自身理想的一种否定与侮辱。故而可以说王朔的作品是"破有余而立不足",而王小波的作品则"有破有立",他在颠覆传统文化和世俗价值的同时确立了自己的新立场与新标准,他透显出的...

  • 以《刮痧》为例剖析中美文化图式对比

    文学是真实生活的生动写照,反映了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独特文化。移民类文学作品集中再现不同文化的对比和冲突。本文尝试从文化维度视角入手剖析小说《刮痧》之中美文化图式。

  • 探析哈萨克族文学小说作品的创作艺术

    中国哈萨克族的文学创作现在正繁荣发展,如今哈萨克文学作品所选择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了多种多样的丰富题材,本文通过认真分析,突出哈萨克族小说题材特点,指出其小说类品的扩展内容,探讨了哈萨克族新时期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

  • 中国现代侦探小说与都市文化

    中国现代侦探小说的发展与都市文化密切相关。近现代上海等都市独特的文化环境推动了中国本土侦探小说的发展,同时,都市社会中的种种风土人情和新鲜景观也在侦探小说中得到了印证。

  • 最后的精神净土——浅论凉山彝族现代诗歌

    本文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视角总体概述了凉山彝族现代诗歌的焦虑特征,并分析了现代母语诗歌的文化意义,提出凉山现代诗歌批评理论不足的现实,试图从凉山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视野中为民族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一些线索,并认为,诗歌是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者和倡导者,是最后的精神净土。

  • 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生态主题探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生态为主题的叙事手法,向我们讲述了少年派与猛虎理查德·帕克在海上漂流227天的故事。根据派的讲述,从人们在动物园里的行为上看,人是威胁动物生命安全的最大敌人,也是和谐生态的最大破坏者。然而,少年派却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获救可以通过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来实现,这极大地体现了生态的整体性原则。与此同时,理查德带给少...

  • 迈纳·瓦特本我至上行为论——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迈纳·瓦特》

    《迈纳·瓦特》是美国小说家保罗·索鲁的短篇小说,因细腻自然的描写而荣获美国国家期刊奖之最佳小说奖。故事的男主人公迈纳·瓦特通过毁灭自己的珍贵藏品之变态行为,通过见证人反应出的惊恐和痛失的表情,获取了无比的心理快感。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发,从本我的角度剖析了瓦特暴力荒诞行为的整个发展过程,正是本我至上的原则让瓦特抛弃...

  • 爱的缺失与个体异化——多丽丝·莱辛《好恐怖分子》人物形象解读

    《好恐怖分子》是英国当代小说家多丽丝·莱辛成熟期的作品之一。作者以女性的视角,诠释了母亲对女性的个体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文章从爱丽丝自幼母爱缺失入手,分析了一个因爱的缺失而导致的性格矛盾、母女关系异化、爱情畸形和个体社会定位错乱这样一个女性形象。探讨了母爱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对女性的成长、教育、情感、政治观点、社会定位...

  • 从“美国三部曲”看菲利普·罗斯的生存寓言

    利哈桥夫将生态学分为生物生态学和文化生态学。前者提供人们生存所需的自然环境,而后者则滋养人们的精神。本文主要分析了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人物自然环境的优越和文化环境的匮乏,以及传统文化被阉割后的主人公所遭遇的精神危机,他们的死亡或者被抛弃说明了文化环境之于人的生存比自然环境更重要。

  • 解析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宠儿》

    托尼·莫里森作为世界文学大奖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她的作品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她在作品中以凄婉和锋利的笔触关注了在历史上被边缘化的美国黑人的命运。在莫里森所创作的九部长篇小说中,其中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和第五部小说《宠儿》被关注最多。本文在对这两部作品文本细读基础之上,对两部作品所具有的特色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更好研究...

  • 《暮光之城》中的浪漫主义色彩探析

    美国现代女性作家斯蒂芬妮·梅尔创作的《暮光之城》从2005年出版后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读者的推崇与追捧,同时也得到了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在《暮光之城》中,吸引读者的不仅是具有哥特色彩的恐怖场景和人物塑造,而且也包括小说内容中所透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本文以《暮光之城》为研究对象,对小说中所具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 试析辛格短篇小说《洗衣妇》中的悲剧元素

    《洗衣妇》是美国著名作家辛格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辛格在歌颂洗衣妇勤劳、善良的同时,怀着悲悯情怀描写洗衣妇身上的悲剧性元素,以及对儿子教育的失败造成的洗衣妇悲剧性结局。作家想告诫人们的是,母爱并不是溺爱的代名词,因为洗衣妇对儿子的溺爱,即使儿子的事业成功了,也没能给这位含辛茹苦的母亲带来好运",母虽慈,但子不孝"的人伦悲剧就是育与...

  • 浅析《革命之路》中的理想困境

    发表于1961年的小说《革命之路》,开启了理查德·耶茨的创作生涯,并开创了"焦虑时代"的创作先河。在耶茨的小说中,主人公都是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中产阶级,他在作品中表达着对这些主人公生存际遇以及精神世界的关照。本文认为,耶茨具有对时代的准确把握与预见能力,他是时代的书写者同样也是作为超越时代本身的思考者。

  • 浅论费奥多尔的“成长”

    纳博科夫的最后一部用俄语创作的长篇小说《天赋》以极具自传色彩的经历,刻画了一位侨民诗人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成长。本文论证了《天赋》所具有的"艺术家成长小说"的一般特征,并指出其个性特征。小说打破了这一传统中线性叙事结构,将人物、情节等都圈在艺术视角之内,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揭示的人生困惑

    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誉为现代经典之一,在全球文学界以及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作者本人更是被誉为风格独特的文学天才。这部小说利用深刻细腻的笔触刻画出彷徨、无奈、孤独,对传统价值观蔑视,心理矛盾又复杂的主角霍尔顿,以此集中、艺术、具体地表现出美国青年在物质生活丰富的那一时期,精神...

  • 解读海明威《雨中的猫》中扭曲的人性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早期的一篇反映两性冲突的短篇小说。本文尝试解读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扭曲的人性,关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真实地记录了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的生存和精神状态,批判了男性的男权思想。

  • “美国梦”的幻灭——解析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现实为社会背景,通过深入分析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及其悲剧人生,淋漓尽致地剖析了当时拜金潮流下的人性本质,描绘了美国"迷惘的一代"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表面浮华之下传统道德的沦丧,批判了"美国梦"的虚幻感及其对青年的毒害,揭示了"美国梦"破灭的必然规律。

  • 菲茨杰拉德《人间天堂》的伦理价值剖析

    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不仅描写了主人公阿莫瑞的成长过程,更是向我们展现了当时青年对"美国梦"的追求。《人间天堂》也是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小说,因此会带有自传的因素,作者与阿莫瑞的生活经历以及精神世界也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文学是人类对生活于历史的审美感观,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伦理精神更是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正是因为小说中有着...

  • 从《约翰·巴雷康》中看性别权利的话语

    杰克·伦敦的自传《约翰·巴雷康》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话语研究的视觉。不管是杰克·伦敦的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还是杰克·伦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写作使用的各种主要话语,都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并对伦敦的种族、阶级以及性别、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不断探究,意图了解杰克·伦敦文化身份的意义。本文主要根据《约翰·巴雷康》所提及的硬汉形象以及...

  • 霍桑《红字》的超验主义解读

    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作品常把道德和历史内容与艺术手法融合在一起,并把想象力和语言技巧结合在一起。从这方面来说,霍桑是一位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作家。本文试从霍桑与超验主义、《红字》与超验主义、《红字》在超验主义中的体现三个方面,来解读霍桑代表作《红字》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内涵。

  • 隐秘、怪异:作为“假先知”的费达拉——《白鲸》中费达拉形象解读

    费达拉是《白鲸》中的一个次要人物,但同时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与恶魔撒旦和靡菲斯特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的行为隐秘、怪异,他的原型是《圣经》中亚哈王的假先知头目西底家,他像西底家那样充当了上帝的使者来维护上帝的旨意,捕获了"裴廓德号"船长亚哈的灵魂,促使"裴廓德号"走向毁灭,维护了上帝的权威。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