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写在前面的话

    <正>八十年代无疑是巨大历史转折的一个节点,出生于这个节点之后的一代人,具有区别于前几代人的别样人生。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惠者,没有历史灾难的沉重因袭,有更多的机遇与选择的自由;他们也是改革开放中涉险的一代人,产业革命的急剧动荡与教育政策的大幅度调整,都使他们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而且多数是独生子女,孤独与茫然是共同的心...

  • 寻找的多义寓言——读蒋韵的长篇小说《行走的年代》

    <正>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回归的春天,是中国文学界愿意想起、愿意回忆的时代,也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时代。很多作家记录了关于80年代的回忆,他们叙述苦难,揭发伤痕,书写难过,表达反思。基于同样的人生历程叙事,蒋韵的长篇小说《行走的年代》,蒋韵的理解与感受与众不同。她在《后记》中写道:"有的人终其一生注定要行走在路上,他们是我们的翅膀...

  • 生命伦理瓦解的寓言——读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

    <正>刘震云新作《我不是潘金莲》延续了他一贯的怪诞,以占大量篇幅的两个序言"那一年"和"二十年后"讲述了李雪莲上访二十年的始末。李雪莲为生二胎,提出和丈夫秦玉河假离婚,为丈夫的另结连理提供了文化的缝隙。李雪莲为此诉诸法律,结果从镇里法院告到县里、市里,都没能讨得一个说法,反被秦玉河诬陷为潘金莲。愤怒的李雪莲到北京的全国人民...

  • 多种文化交织的世俗神话——方方近作《声音低回》中重叠的原型模式

    <正>方方是一个长于叙事的作家,尤其善于书写底层人的世俗生活,将武汉的人生百态呈现于笔端,彰显了她独特的创作个性。她于二零一二年在《北京文学》发表的中篇小说《声音低回》,延续了她以往的创作风格,讲述了作为家里顶梁柱的母亲突然去世后,弟弟阿东想尽办法操持低智商的儿子阿里生活的故事,把阿里一家人的苦难与挣扎叙写的不动声色却...

  • 从爱列屈拉情结的泥沼向神后的精神升华——读虹影的《好儿女花》

    <正>色诺芬在《会饮篇》中认为,爱情的本质是在只追求求爱者的爱情也与考虑到被爱者快感的爱情之间的对立;还有把短暂的爱情转化为平等,互惠和持久的友谊的必要性。把灵魂的爱当做真正的爱,从友谊中寻求赋予一切关系以价值的原则。爱人的友谊能拯救,保持它的力量。①虹影在《好儿女花》中用自己波折的生命线索完成了这道爱情本质的解析题...

  • 乡土与都市的不同生命体验——萧红与张爱玲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的比较

    萧红与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两位才女,两人的遭遇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其中乡土与都市不同的出身背景,以及童年时享受温情的程度不同,使萧红在相似的不幸的生活中,更加执着地寻找温暖,而张爱玲则显得灰色和苍凉一些。这种不同使得两人在她们的创作上也就显示出来不同的倾向。

  • 萧红对女性身体的生死书写

    <正>20世纪初,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女性的视角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身体,经由60年代西蒙·波伏娃的倡导,再由露丝·依莉格瑞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的发展,到法国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妇女必须参加写作,必须写自己,必须写妇女。就如同被驱离她们自己的身体那样,妇女一直被暴虐地驱逐出写作领域,这是由于同样的原因,...

  • 空间并置·圆周聚合——韩寒小说创作的空间叙事研究

    <正>长时期里,多数批评理论著作都有重视时间问题而忽视空间问题的倾向。在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出版后,形势才渐渐发生了变化。福柯的"异质空间"理论提出社会空间的的单一性、同质性已经被复杂性、多重性所取代,历史与现实语境促成了一种新空间形态的生成,受此影响,文学叙事中的差异性、冲突性、并置性等特点开始进入...

  • 刘绍棠小说的民族风格

    刘绍棠是中国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创立了独具风格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同时也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刘绍棠从13岁就开始发表作品,以乡土文学为主,作品的题材主要集中在京东运河一带的农村生活。通过写自己熟悉的人与事,以清新淳朴的格调展现了美丽的乡村景色与浓郁的风土人情,反映了时代风貌。刘绍棠的作品写的虽是朴实的风俗,但是却有着...

  • 世界的失序与意义的生成——静心的长篇小说

    《迷旎花园》主要讲述的是权力世界失序的故事,其荒诞性在于私人关系成为权力获得的终极力量;《活着,为自己快乐》以两性世界的失序为主要脉络,心灵的褊狭、性格的残缺、精神的浅薄、人性的盲区使其中的婚恋世界显示出令人憎恶的荒诞面目;《大家小事》展示的是经济世界的失序,其荒诞性起源于人性中的兽性,起源于兽性中那无底深渊似的贪婪。静心...

  • 道德化写作的话语功能与尴尬命运——“新时期”之初的“改革文学”创作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改革文学致力于建构一种二元对立式的道德化写作模式。这一道德化叙事的形成与特定社会时局的影响紧密相连,也离不开时代语境转换下社会大众潜意识的支持,同时透露出一代作家、批评家期望以文学担负起历史责任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对这一写作模式的批评形成对改革文学的另一种"主流"评价,从而使...

  • 沉默中的倾诉——浅析《喜福会》中的叙述声音

    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小说中呈现了诸多沉默的人物形象。男性形象一反常规处于失语状态,根据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叙事学的叙述声音理论,作家谭恩美采用这一叙事策略,成功解构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书写传统。然而故事中的女性也依然沉默,不能大声呐喊,母女间也缺乏彼此的交流,沉默背后的原因则依旧是中国长达几千年之久男权文化的影响。谭恩...

  • 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男性形象

    在近代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中,美国国内的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的碰撞最为鲜明。本文以美国著名黑人小说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为例,通过分析白人文化的盲从者、黑人文化的守护者和两种文化夹缝中的迷失者三种人物的悲剧形象,来分析如何在文化冲突与碰撞中选择正确的文化道路。

  • 索尔·贝娄小说动物意象研究

    索尔·贝娄小说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意象,作家借由西方文化中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典型动物意象对作品中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状态,以及作品人物将经历的遭遇做以铺垫,烘托文学表现效果,可以说,理解索尔·贝娄小说的动物意象即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小说本身。

  •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形象塑造探析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在世界文学史,特别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因为作品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特征、反叛主流文化和"反英雄"的人物形象霍尔顿。这一形象,是对美国二战后精神危机淋漓尽致的揭露,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出现的代沟。

  • 善良与邪恶的隐喻交织——评约翰·斯坦贝克小说《珍珠》

    小说《珍珠》虽然形式简洁,但是内涵丰富,可以从多个角度予以解读。作者斯坦贝克在小说中不仅运用了丰富的隐喻语言,而且巧妙地赋予了"珍珠"多层隐喻意义。"珍珠"不仅讽喻了"邪恶"之意,而且还可以令读者从《圣经》的角度体会到其中的道德观念的隐喻,小说中的邪恶与善良的交织融合不仅使作品的内涵得以加深,更使作品本身得到升华。本文从隐喻的角...

  • 论“教父”维托的形象魅力

    美国当代作家马里奥·普佐小说《教父》中的老教父维托思维缜密、作风严谨、理智行事,不轻易发怒、富有责任心和坚强的意志。他助人为乐,通情达理,乐施好善,是人们逆境中的救星。在维托的身上,没有黑社会的狂暴与贪婪,有的是几乎无所不能的卓越品格。教父成了力量、智慧和权力的化身。

  •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生态思想

    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还乡》是其对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哈代的眼中,自然界是自然、社会、精神共同作用的统一整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自然、社会、精神相互作用的动态统一,并反映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类只有和大自然和谐共存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宽恕”的作用

    宽恕的深层形式是对"超我"的重新认知,承认所受伤害造成的心理后果,宽恕别人的同时伴随着"自我宽恕"。有些伤害永远不可能完全被原谅,个人由于受到伤害所产生的愤怒情绪可能只是暂时地被压制,当遭遇其他的令人"生气"或"失望"的事情时,以前的被压抑的情绪还会被重新唤起。狄更斯孩童时受到了虐待和冷遇,他十二岁的时候就不得已到鞋油厂去做童工,...

  • 亨利希·曼小说《懒人乐园》主题与叙事方法分析

    亨利希·曼是德国20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早期小说《懒人乐园》以金钱和复仇作为主题,以讽刺性和童话性的叙述方式,揭示了德国威廉帝国时期上流社会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

  • 夏目漱石《门》在叙事视角上的近代创新

    身处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反映时代的巨变。本文通过对其作品《门》的研读,以叙事学的角度对其中的叙事视角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解读其在文学形式上的近代创新性。

  • 《聪明误》人物形象及语言特点探析

    鉴于国内对外国文学作品研究的关注,以及俄语专业学习的热度,利用黑龙江大学丰富的俄语文献资源和国外资料的方便获取,本文选择19世纪俄经典喜剧《聪明误》加以分析。国内文献基本局限于对作品内容和写作手法的概述,而本文主要分析作者所处年代的大环境,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人物剖析和重点探究俄语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以引起俄语专业,甚至...

  • 解读诗人艾略特的死亡情结——从《荒原》说起

    诗人艾略特的《荒原》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最具有标志性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诗中,艾略特通过对一个急需被人恢复和拯救的神话国度的荒原的形象描绘,来映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西方世界的荒原和人们精神领域的悲观、失望和空虚。整首诗歌中处处反映着作者的死亡情结。本文试图从艾略特的整个人生、爱情、婚姻等新的角度来剖析、诠释其...

  • 自然诗歌中生态思想的现代思考——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自然诗比较谈

    本文通过对英国自然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和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诗歌中生态思想的分析,从自然对诗人的重要影响、诗人生态意识的形成及其生态思想的启示等方面,探讨其生态思想给现代人们所带来的启示和意义。

  •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伍尔夫的女性解放观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者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之母,对20世纪的女性主义运动影响深远。伍尔夫的女性观博大精深,预示和警醒了后来许多的女性主义者。她对女性解放的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异曲同工,是女性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 简·爱性格的内心多面性及心理机制探讨

    夏洛蒂·勃朗特的传世经典《简·爱》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面性性格的女性形象,这种多面性主要体现在简·爱不同人生阶段的心理变化中。本文就这种多面性和心理形成机制深入解读。

  • 卡夫卡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也是西方现代派的文学大师。卡夫卡的作品以男性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并表达了对于女性意识的推崇。本文从卡夫卡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和对女性意识的表达两个方面,对卡夫卡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

  • 谈《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的“天使”形象

    《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巴克莱作为海明威笔下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作品中塑造了她特殊的"天使"形象。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凯瑟琳的"天使"形象进行剖析,探究了这位人物的特殊文学魅力。

  • 从薇拉·凯瑟的《我的安东尼亚》分析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权主义者强调的是在人类社会中建立起一种与自然界的万物都能够和谐相处的自然理想的境界,这类思想被适时地运用到文学的评论之中,便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作品之中蕴含着的生态女权主义的思想意识。本文以薇拉·凯瑟的《我的安东尼亚》为例,评论分析一下其中蕴含着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以便加深对其的理解和认识。

  • 从跨文化视角对比分析王熙凤与斯嘉丽的“双性气质”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封建社会末世的动荡时期为背景,批判封建礼教,打破男尊女卑的价值观,模糊了两性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体现了人类的"双性气质"之美。《飘》是西方文学的经典,它以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斯嘉丽的"双性气质"体现女性意识的觉醒。两部作品无论在文学地位、社会背景和人物气质方面都有可...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