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有病

    <正>开始嗑药生活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可要是没那些个磨人糟心的事儿,还真挺没劲儿的。2014年大年初五,别人还猫被窝赖床,我却已经在爸妈的护卫下来到了我们这儿一个三甲医院的心理卫生科。给我看病的是全省最好的专家。与我相比老爸老妈倒是心情沉重得多,还没等我和专家聊上呢,老爸反倒先进了诊疗室和专家谈了许久,老妈则陪着我在外...

  • 边地民俗风情的诗意传达——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独特书写方式

    文学是现实的,其审美性的价值取向也只是其介入现实的一种方式。如若在这种思维的烛照下对《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解读,我们就能够发现这种边地民族文化书写与诗意化的写作方式的独特价值所在:这种类似于海德格尔寻觅"诗意的栖居"式的"家园"固守并非是"回归"式的退守,边地民族风情、文化的展示也并非一定要拉入"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中进行互释...

  • 冲破循环——从循环叙事看《水在时间之下》的女性命运思考

    方方的小说《水在时间之下》主要围绕一个汉剧名角"水上灯"悲惨、复仇的一生而展开。通过文本的循环叙事分析,我们发现除了复仇的外在主题,小说还隐藏着另外一条叙事线索,文本中的女性似乎都陷入了一个咒语中,每个人都上演了一场悲剧,似乎无路可逃,循环轮回。如何看待循环,冲破循环,这一问题折射出了方方对女性前途命运的冷静理智的思考,同时也...

  • 汇聚生命的正能——《花冠病毒》的人文关怀

    小说《花冠病毒》契合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表达了作家深刻的人性关照。本文试从小说的苦难背景设置、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心理能量开掘入手,分析作家对人物的悲悯和救赎,感受毕淑敏小说的心理能量,从而思考作家的创作意图,探究毕淑敏对现代人生存状态和心灵处境的深度关怀。

  • 当代女性乡土叙事潮流的崛起及其意义

    中国的传统小说大多是由男性创作的,在乡土小说上,也多是由男性的视角进行构思的。如今,中国的文化与西方不断进行碰撞,在文学上不断发展进步,女性渐渐从传统文化的桎梏中走出来,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上逐渐形成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技巧,在如今蓬勃发展的文学界,形成一种独特的乡土叙事潮流。本文从女性乡土叙事潮流崛起的表现开始谈起,重点放在女...

  • 华人刻板印象与张爱玲《粉泪》的夭折

    从文学技巧的表现与主题的挖掘方面来看,张爱玲的小说《粉泪》都属力作,但由于小说中人物不符合当时美国东方主义话语中可同化的华人刻板印象,因此不被主流话语所接纳。张爱玲对书中角色的批判,并非是其对霸权话语的迎合,而是她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体现了流散作家的能动主体性。

  • 《故事新编》中的后现代主义意识

    鲁迅小说《故事新编》带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意识,其小说中充斥着后现代主义的反抗精神和游戏心态,对神圣的消解和对主流的反抗虽然带有一种悲凉,但却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文化。

  • 老舍《茶馆》看潜台词的含义

    《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品,集中体现了老舍作为戏剧家的艺术造诣。本文从半个世纪的《茶馆》研究史入手,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不同人物行为、语言所蕴涵的潜台词,试图还原一个更为真实、自然的"茶馆"。

  • 中国现代文学中儿童形象的多元化

    "五四"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打破了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束缚,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得到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儿童形象逐渐增加。本文主要探究现代儿童观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现代文学中多元化的儿童形象。

  • 博客文学的文学特性及价值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作为人们交流平台的博客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定的交流平台,这是一个与传统媒介完全不同的"新自由媒介"。博客文学彻底颠覆了原有的文学形式,打破了传统价值观念,并带领文学创作突破了经典文学生产模式与主流思想的禁锢。可以说博客文学的出现冲破了传播范围、传播速度、言论实际效应等诸多传统媒介的限制,成为了当前大众共...

  • 从文化操纵论看巴金的著译作品

    本文将文化操纵论与巴金的著译作品进行对比,发现巴金著译作品相互影响,作品所体现的意识形态主要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等文化因素主要影响了巴金在创作和翻译上的选材,著译作品的发表与出版以及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 川端康成掌上小说的现代传承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彰显后现代个性、又没有完全摒弃传统的独特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增加了都市人的疲惫感与压力。川端康成掌上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对日本美的传统的表现,还在于对物哀美与日本人微小意识的现代传承。

  • 解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信仰

    本文从畅销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人公的神奇经历入手,解析了主人公能与猛虎海上漂流的残酷共存,大难之后又能摆脱阴影,像普通人一样享受天伦之乐所坚持的信仰。这种信仰是最高的宗教信仰,也是与宗教信仰并存的坚定的人生信念,使人能够突破人生的重重困境,也使人能够在灾难过后重拾获取人生幸福的信心和能力,是值得人们敬重和推崇的。

  • 抹去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脸》上的胎记

    《脸》是艾丽丝·门罗2009年短篇小说集《太多欢愉》中的一篇,讲述了男主人公因为脸上的胎记同女主人公,以及自己父母之间产生的纠葛。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胎记"在这篇小说中对不同的人物所代表的不同寓意,来探析门罗作品的内心世界。

  • 英国小说《金色笔记》中安娜的心路历程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金色笔记》因有新颖的小说结构,以及细致地描写20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的精神状态和道德状况,而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佳作,莱辛也因该部小说奠定了文坛地位。《金色笔记》是一部自我实现的小说,讲述了一位女性在战争刚刚结束的混乱年代,面对男女性别的战争,如何独立面对生活的缺陷,她又该如何面对...

  • 从《赎罪》谈麦克尤恩对“误读”的焦虑

    《赎罪》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因其"真实"与"虚构"并存,以及"多主义"特征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本文通过对小说多层面的"误读"进行分析,例如:读者对小说前三部分"终结感觉"的"误读"、小说中的人们对罗比的"误读"、读者对小说结局的"误读"等,从对小说"终结"的"误读"、布里奥妮"误读"的真实、"认同"导致的"误读"三...

  • “完美政治家”的多面性——“都铎系列”之克伦威尔性格解读

    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的"都铎系列"小说《狼厅》和《提堂》摒弃了传统作品中托马斯·克伦威尔的固有形象,颠覆了其边缘化、反派角色的原型,成功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真实生动的"完美政治家"形象。本文重点解析克伦威尔身上凝聚的多面性性格特征,深刻剖析他"狼性"与"人性"交织的复杂个性。

  • 佛教禅学语境下“塞林格式”人物的自我救赎

    塞林格作品中的人物活在各种宗教信仰冲突、各种物质文明泛滥、各种思潮碰撞之下,敏感、文艺而又愤世嫉俗,具有典型的"塞林格式"人物特征,更具有普世性和时代特征。本文试图从佛教禅学语境来分别探讨塞林格作品中的禅学式的话语特征、禅宗思想中的死生和禅悟两大命题以及东西方宗教的对比三个方面,希冀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塞林格小说和"塞林格式"人...

  • 精神的异化,人性的扭曲——论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

    《好人难寻》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它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哥特式的风格反映了人性在现代社会下的扭曲与异化。本文将通过信仰、道德、社会三个角度来剖析小说人物所面临的精神异化现象。

  • 试析《赫索格》中的圣经U型结构

    文章以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为主要解读对象,以圣经U型结构为切入点,剖析小说主人公赫索格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流浪过程,并勾勒出流浪过程中知识分子精神层面的变化曲线,这个曲线与圣经的"U"型叙述模式吻合,但是赫索格并不像耶稣基督那样最终成为普世济民的大英雄,而只是一个"反英雄"的小人物,但是最终善良要战胜邪恶,赫索格最终回归到家园。

  • 法无异辙,殊途同归——两个犹太小人物的负罪救赎之路

    吉姆佩尔和列奥分别是《傻瓜吉姆佩尔》和《魔桶》中的主人公,两人都是历经苦难、命运坎坷的小人物,虽然两人身份、阅历迥异,对待命运的方式与态度迥异,然而他们最终殊途同归——践行了犹太人共同的负罪—救赎的命运程式。

  • 论《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的现代主义创作倾向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的美国著名小说家,其创作出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在世界文学历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福克纳所构思的叙事风格在适应当代叙事发展的前提下,也可以让广大读者亲身发现真实的南方社会,激励着读者积极的参与。《我弥留之际》这部作品被美国南方学者归类为意识流小说的范畴中,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美国南方现代主义创作潮流中的又一...

  • 《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提亚哥的力量

    作为美国著名文学家的代表作之一,《老人与海》将作者海明威的内在精神追求,以一种充满野性的方式展现了出来。其中最能打动读者的,即本书唯一的核心人物老渔夫桑提亚哥的个人力量,早已成为文学爱好者和评论家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本文在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结合海明威的个人精神品质、创作风格乃至价值追求,对老渔夫桑提亚...

  • 《纯真年代》中纽兰成长的人性心理叙事分析

    《纯真年代》是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作品讲述的是发生在1870年纽约上层社会的一段爱情纠葛。本文主要通过男主人公一生所做出的三个重要决定,对其人性心理叙事进行分析

  • 刍议《小妇人》的女性意识

    《小妇人》由美国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所著,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19世纪的一个普通家庭四个姐妹之间的生活琐事为蓝本,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家庭伦理小说。小说强调了个人尊严与自立自律的观念;内容平实却细腻,结构单纯而寓意深远,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也传达出强烈的女性意识。本文就《小妇人》的女性意识进行分析论述。

  • 盖茨比人物形象的双重性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盖茨比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盖茨比是一个徘徊于清醒与迷茫之间,既虚荣浮华又真诚善良,既被众人围绕又内心孤寂,既让人羡慕又让人同情的复杂个体。本文着重分析了盖茨比形象的双重性及呈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 从侦探小说的视角读《厄舍府的倒塌》

    《厄舍府的倒塌》因其神秘的氛围和恐怖的情节而被归入哥特小说,"狂人说"和"氛围说"成为两大代表性观点。然而,此定位既有悖于埃德加·爱伦·坡的创作思想,也未能满足文学批评"祛魅解谜"的基本要求。从侦探小说的角度解读《厄舍府的倒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反哥特小说传统的爱伦·坡,他注重展现理性的力量,开创了侦探小说的先河,他的人性探索使其作...

  • 梅尔维尔的《白鲸》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多维阐释

    《白鲸》是一部以海洋为题材的著名小说,小说通过裴廓德号追击白鲸莫比·迪克的故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形象分别代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多个层面。本文通过对船长亚哈、大副斯达巴克、水手,同时也是故事叙述者的以实玛利三个人物形象的分析,阐述小说中表现出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多个复杂层面。

  • 解读《纳棺夫日记》中的生死观

    《纳棺夫日记》是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获奖影片《入殓师》的原著。此书以作者青木新门从事纳棺工作四十年来的日记为基础整理而成,记录了纳棺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通过面对生死时的表现分析世人的生死观,并结合佛教理论以及曾有濒死经历之人的真实感受阐述了作者独特的生死观。

  • 《人性的枷锁》中女主人公的悲剧

    小说家W·S·毛姆,以其极为杰出的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在英美文学中经久不衰。剧中塑造了四位女性的光辉形象,为现代人性学说的研究上提供了明显的例证。尤其是女主人公莎莉,这个健康、自然和沉静的女孩,最后同主人公菲利普走在了一起,然而从另一种精神层面分析,女主人公即便最后拥有了幸福,但她还依然是个悲剧人物。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