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虚掩之门(组诗)

  • 几则“诗话”

  • 夜幕之歌

  • 论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

    生与死是人类均要面临的一个严肃的问题,迟子建作品中大量的生存与死亡的刻画表现了其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与关注,并形成了具有其特色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生死观,即死亡之中蕴藏着生命的动力。可以说,生命意识是迟子建作品创作的主题思想。从生命意识视角对迟子建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更加深入、透彻、全面地诠释其诸多作品中的独特现象。

  • 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刍议

    莫言的小说作品中,充满文化底蕴的笔调塑造出了一个生机勃勃、栩栩如生的生命境界。在莫言的小说中,不论是动物、花草、树木,还是自然中的一切,都含有其特殊的生命意境,其对生命意识的刻画与阐述对文学发展与文化进程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本文即从莫言小说中生命意识的表现、特征与价值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 《人生》中城乡冲突观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爱情角度对《人生》进行了深入研究,剖析了作者路遥寄寓在小说《人生》中的城乡冲突观。从爱情角度阐述了新旧两代人的矛盾爱情观、高加林的爱情观、刘巧珍和黄亚萍的爱情观,并从中挖掘城乡冲突观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当代青年所形成的影响。

  • 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中生命意义的追寻

    小说《命若琴弦》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该小说以老瞎子和小瞎子的人生寓言故事,再现了生命历程中的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信仰与怀疑等,表达了作家对生命意义、生命过程、人生价值的哲学思索。本文从小说《命若琴弦》的故事情节出发,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生苦难、生命之旅和生命价值等思想内涵,探究了史铁生小说大精深的生命哲学。

  • 从《我与地坛》看生命的价值与终极意义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其作品多以哲理性的语言、深邃的思想诠释完美的精神世界,表达对生活、生命和宇宙的思索。《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该文以睿智的言辞、悲悯的文字讲述了生命的虚无、人生的无奈,表达了史铁生对生命困境的思索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本文从死亡意识、生命困境等方面出发,分析了《我与地坛》所蕴含的...

  • 震惊·浮躁·冷漠——消费社会审美偶像郭敬明的症候

    郭敬明,是当代中国消费社会所塑造的一位典型的"审美英雄"。郭敬明成为消费社会审美英雄的自觉起点,是物质与心理两方面的震惊体验。其人生选择、生活体验方式本身,其作品言说的基本模式以及叙事基本内容,都体现着浮躁的症候。源于"震惊",极度膨胀于"浮躁"的消费社会审美文化症候的集大成式的成果,便是"冷漠"。

  • 萧红小说创作中对生命艺术形态的追寻

    生命艺术形态是个体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感悟和认知。萧红小说中的生命艺术形态从本质上讲,是对美好的、自由的生存环境的追逐与向往,对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的人性劣根性的洞察,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反思。就是这种对原生态生命艺术形式的阐述与描写,促使萧红的小说作品不但对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更是促进了人们对生命真正价值...

  • 巴金小说对新时代传统家族的表现

    家族文化同中华民族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的更迭,传统家族文化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转变而逐渐消失,而是融入到新时代的大环境中,赋予了其新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巴金小说中的传统家族,结合了巴金小说阐述了巴金小说对新时代传统家族的表现,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措施。

  • 从《饥饿的女儿》到《好儿女花》——析虹影作品中的母亲形象

    从《饥饿的女儿》到《好儿女花》,母亲因非婚生的"我"和子虚乌有的男女"私情",成为"坏女人",受尽世人的鄙视与欺辱。虹影以女儿的叙述视角,书写社会历史环境和生活重压如何把一个曾经美丽、叛逆、向往爱情和美好婚姻的女性,变成丑陋、粗俗、冷漠而毫无温情的母亲的形象,蕴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深刻理解、热爱、思念和敬重,以及对世俗偏见的深刻质疑...

  • 人生的立体图画 命运的复调乐章——评吴甸起的长篇回忆录《岁月有声 憧憬依然》

  • 儿童文学中人文关怀的失落与回归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儿童文学中人文关怀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在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往往忽视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在绝大多数的儿童文学中,过分注重理性,这使得儿童文学作品变得枯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文学中的人文精神逐渐萎缩。新的形势下,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儿童文学中人文关怀的回归使其创作水平...

  • 叙事学角度管窥凯瑟林·安·波特的意识流手法——以《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为例

    凯瑟林·安·波特擅长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在《被遗弃的韦瑟罗尔》中巧妙地运用多种叙事技巧,并通过叙述视角的灵活转换,从各种角度展现了临终前一天老奶奶的意识流。这些意识流或以自由联想方式出现,或以内心独白呈现,或通过第一人称独白,或以第三人称叙述,皆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韦瑟罗尔奶奶坎坷而沉重的一生,刻画出一个坚强、乐观、持家有道的...

  • “期待视野”与丹·布朗的文学写作

    丹·布朗是21世纪美国文坛上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他的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靡全世界,在世界文坛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群。代表作有:《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失落的密符》等。他的小说内容涉及面很广,宗教、艺术、历史、绘画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可以说,其小说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在他的作品中,读者既可以感受...

  • 从《最蓝的眼睛》谈非洲裔女性人物身份的构建

    《最蓝的眼睛》讲述了非洲裔女性的成长经历和奋斗之路,记录了她们的成长史,详细地描述了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造就的自我精神。同时揭示了双重歧视下非洲裔女性生活的艰苦,以及身份缺失的悲惨。因此,本文从《最蓝的眼睛》对非洲裔女性人物身份的缺失和构建进行具体的阐释和分析。

  • 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圣经原型解读

    《圣经》作为基督教中承载神圣启示的文字载体,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源泉,也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创作原型。托尼·莫里森将《圣经》的故事情节、结构、意象和主题原型融入到了小说《宠儿》之中,使其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精神内涵。

  • 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成长主题

    托尼·莫里森的众多小说之所以获得如此之高的称赞,除了和她别具一格的小说形式和内容有着密切关系外,其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厚的民族性和历史性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在她的作品中关于黑人成长主题的阐述,是其作品历史性、民族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无论是成长主题,还是黑人文化主题,均是世界文坛上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以《最蓝的眼睛》《秀拉》...

  • 由语篇分析角度看安妮·普鲁的文学语言

    安妮·普鲁是一位依然活跃在世界文坛上的美国女性作家,代表作品有《船讯》《断背山》等。近几年来,语篇分析的研究视角不仅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同时应用的范围也愈加的广泛且深入,作为一门新兴的理论研究学科,它不仅对文学语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对文本的理解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目前学界并没有从这方面对安妮·普鲁进行研究,...

  • 托马斯品·钦叙事风格略论

    托马斯品·钦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美国著名后现代文学作家和黑色幽默小说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思想庞杂广泛,人物复杂众多且言行怪异荒诞,往往在神秘莫测中揭示着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人性善恶以及现代社会的堕落腐败。本文将从叙事学的角度入手,试对其作品的叙事风格进行深入的分析。

  • 雷蒙德·卡佛的文学语言观

    雷蒙德·卡佛是美国文坛继海明威之后又一最具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家,甚至还被称为是美国的契诃夫。"简约主义"或是"极简主义"都是文学评论家们对他的评价,尽管他本人并不喜欢被贴上这些标签,但他确实是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文学语言观开创了"新小说"。无论是雷蒙德·卡佛还是他的文学作品一直都是文学界研究的焦点,但是众多论著的内容多是关注于他...

  • 边缘人物的自我救赎——论伊丽莎白·乔利《皮博迪小姐的遗产》的精神维度

    论文从小说主体层面的精神维度——边缘人物的精神世界入手,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对小说中边缘人物的潜意识与外现的情感世界进行剖析,探究小说中人物的边缘化在场的心理变化和精神状态。在借助乔利创作的审美视阈层面读解作品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同时,得出其所呼吁的"作为中心人应尊重边缘人群"的审美诉求,以及边缘形象情感互塑的自我救赎方式。

  • 从《奥吉马·奇历险记》谈索尔·贝娄文学作品的生命主题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作者索尔·贝娄的经典代表,主要描述的是生命主题,其也是作者最关注的问题,这一主题几乎贯穿了他的所有文学作品。而在《奥吉·马奇历险记》中,关于生命的问题,即个体生命和生命中的死亡,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本文从这篇小说对索尔·贝娄文学作品的生命主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分析。

  • 《麦田里的守望者》与《士兵之家》之比较分析

    作为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塞林格和海明威都成功地抓住了美国一代人的本质。本论文重在探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海明威的《士兵之家》在主题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相似之处。

  •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在自己的小说作品中不仅为各国的读者塑造了以硬汉桑提亚哥为代表的男性人物形象,也为各国的读者描绘了以麦康伯夫人与布莱特等为代表的女性主人公。结合具体的小说作品分析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蕴,既能使读者感悟海明威的创作个性,又能使读者把握其小说作品的艺术价值。本文在"对比"的视角下...

  •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虚无主义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极具虚无主义的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经典概括是主人公桑提亚哥永不言败的硬汉形象。同时也是这种精神成了大众心中伟岸精神的范本,引起了文学界对其的不断探究。本文就虚无主义为主要视角来重新解读这篇名传中外的小说。通过结合文本,解析《老人与海》中的虚无主义主要表现在苦难意识、死亡意识和荒诞...

  • 解析斯坦贝克《人鼠之间》的社会隐喻

    约翰·斯坦贝克所创作的《人鼠之间》,对于社会与人类的冲突和矛盾有着一系列的隐喻。约翰·斯坦贝克在《人鼠之间》里面塑造了两个悲剧形象,也就是莱尼和乔治,以两人为主线,充分探究了人性在社会中的异化和孤独等问题,表现出深刻的讽刺性和批判性。

  • 从《喧哗与骚动》看内视角下的隐性评价

    本文尝试结合马丁和怀特的评价理论,对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内视角下作者的态度观点的构建和表达方式。

  •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一个女士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

    在《一个女士的画像》当中,亨利·詹姆斯通过非常优秀的文笔,塑造了亨利埃塔和伊莎贝尔等经典的女性人物形象。詹姆斯以一个男性作家的身份,透视了女性在男权主义社会当中的真实处境,认真地思考了女性的演变,从伊莎贝尔的现实人格到亨利埃塔的理想人格,特别是对女性的深切希望,渴望女性在男权主义社会当中的清醒和独立。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