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肖寒诗选

  • 胡卫民的诗

  • 夏恩民的诗

  • 灰(组诗)

  • 九龙山下草芊芊

  • 长白山天池记行

  • 中秋雨思

  • 突入生活本质 书写人性真实——论莫言小说农村书写的当代意义

    莫言小说在对当代中国农村的书写上直面建国几十年来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大胆,表现坦率、自然,对农村人物性格的观察、把握与表现十分全面,最大程度地凸显了农村生活氛围的真实人性。

  • 浴火的凤凰——《檀香刑》中孙眉娘形象解析

    《檀香刑》是莫言沥胆苦心写就的长篇小说,小说中泼辣豪爽、敢作敢当、美丽妖娆、纯朴善良的女主人公孙眉娘形象似那浴火的凤凰。眉娘热爱生命,她热烈追求生命的自由和美好的爱情,她靠自身的努力打拚赢得了自己的生命主体地位,彰显了女性存在的重要价值。莫言的生命经历、故乡的齐鲁文化以及东西方现代女性观等,这多重因素的影响,正是眉娘形象形...

  • 小说《山楂树之恋》的爱情叙事方式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改编的小说,被誉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自面世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改编电影之后更掀起了网上讨论"纯爱"的热潮,而"老三"则被誉为"中国情圣",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但是这是一个美丽却又哀伤的爱情,故事发生在1975年前后那个贫穷落后甚至呆板严肃,但又有执着理念的岁月里。本文通过对静秋的内心视角...

  • 命运宰制下人性良善光辉的闪烁——细读《老王》

    杨绛所描写的知识分子与人力车夫的关系,并非"仰视",也非"俯视",她客观表现了命运宰制下人性良善的光辉与力量。本文从"人性"角度而非"阶级"角度分析作者对人力车夫老王的"活命"状态和"僵尸"般的描写,以及自身的"愧怍"。

  • 文学创作的乡村情结

    中国文明最早的表现形式是农业文明,农业与乡村息息相关。农民是乡土文学的主角,乡村是乡土文学创造的广阔天地,许多乡土文学作家都有其浓厚的乡村生活情结,乡土文学的根在乡村。离开了乡村这块土地,乡土文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根。

  • 韩石山的文学批评

    在当代文学批评界,韩石山的影响无法忽视,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出版了第一部文学评论集,更于90年代中期在《文学自由谈》等刊物撰写了大量酷评文章,可谓轰动文坛。本文作者就韩石山文学批评的脉络与阶段、品位与志趣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是韩石山研究中的新作。

  • 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叙事艺术

    於梨华在她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形成了东方从主体展开了西方本质化的想象特例,并且依照东方学思考中的东方社会里的要求,还原了东方社会中的丰富性以及多样发展性,减少了在事物丰富表面中的刻板和负面印象,随之将其本质化。本文主要从作品内容和作品特色入手,对作品的叙述艺术特色及其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目的是提高读者对於梨...

  • 《夏济安日记》独特的艺术魅力

    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认为,《夏济安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具有独特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这部描写个人情感与心理的日记的认真分析,论述了这部日记的独特意义,其不仅仅"可作恋爱史读",还可以通过日记的真实性充分展示出一位真诚痴情男子的情感生活,展现了具有独特性格的人物形象,其艺术感染力丝毫不亚于任何一部动人的小说,因此这部作品具...

  •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的陌生化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用以描述文学以及艺术作品通过陌生化的效果而实现审美过程的达成。在丁玲的早期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作者在叙述结构、叙述视角以及细节描写等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与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的理论有诸多暗合,在这样一种表现形式下,女性身份得以以崭新的视角去审视,从而产生了莎菲这一新女性的形象。

  • 小女人 大视野——萧红作品《呼兰河传》生命观探微

    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更是特定意识形态的表现。作家萧红在作品《呼兰河传》中从一个普通女性的视角用朴实真挚的笔触描述了呼兰河小城的自然之相和社会之相,呈现给读者一个宽阔的由物和人构成的生命世界。在萧红眼中,城之命、人之命、我之命是相交相融的生命体;你、我、他是共享生命尊严的人;死亡与生命是相依相存的体系。通过有形的世界,...

  • 《小团圆媳妇之死》语言特色分析

    《小团圆媳妇之死》这一曲呼兰河畔的悲歌,选自于现代杰出作家萧红《呼兰河传》的第五章,这篇文章体现出了萧红对于生命意识及人类意识的感悟及对当时女性悲剧命运的揭示,在女性的呐喊声中用深藏同情又略带嘲谑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健康、活泼又纯真的少女被无情而腐朽的礼教摧残致死的悲剧故事。展示了呼兰河小城的风俗人情,表现了当地人民的欢乐与...

  • 端木蕻良的土地情怀与抗日倾向

    端木蕻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是东北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家,本文以端木蕻良的三部长篇乡土小说,即《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为切入点,来深入探析作者的乡土情怀和抗日倾向,以期揭示中国20世纪30年代这个大背景下其小说在思想上的特点。

  • 基于女权主义理论角度审视《围城》人物形象

    1947年钱钟书发表的长篇小说《围城》逐渐掀起时代的潮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成为中国现代文坛上风格独特的经典之作。《围城》主要是对20世纪前半期半殖民地知识分子群相的描述,被誉为"新儒林外史"。本文从女权主义理论角度出发,对《围城》人物形象重新审视,首先对女权主义理论作了阐述,并直观的对女权主义理论下的《围城》作了重新的审视,...

  • 黎族创世史诗《五指山传》的审美文化分析

    黎族人世代居住在海南岛,与其他地方迥异的地理环境、社会民俗和生产生活等造就了海南黎族独特的审美文化。作为海南本土少数民族,黎族的民族与文化发展历程已经有三千多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聪明淳朴的海南黎族在这片土地上除了开垦出了属于自身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具有黎族创世史诗性质的《五指山传》便是其文化的典...

  • 维吾尔民间故事中的传统女性观——以维吾尔生活类民间故事为例

    本文旨在挖掘维吾尔民间生活故事中体现的推崇女性、肯定女性与男性等同的智慧和勇气、鼓励女性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等积极思想,并指出维吾尔族人民传统女性观的先进性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 空间理论视域下《播弄》的悲剧主题解读

    真实世界中无处不在的"异托邦"空间模糊着空间主体对虚幻与真实的分界。时空压缩的现代社会中,语言符码系统对社会主体的规训导致主体间因缺乏有效交流而造成误解误读的普遍存在。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播弄》再现了女主人公如冰在虚幻与现实的播弄中无可逃离的人生悲剧,折射出现代人心灵的异化与精神生态危机。

  • 德国反思小说《朗读者》的耻辱与禁忌

    《朗读者》以人性化的写作策略深入到战后德国社会,通过刻画被人们所刻意隐瞒的耻辱印记,全面地展现了战争留给人们的精神创伤。汉娜和米夏的不伦之恋作为社会的禁忌话题,则将小说的主题拓展到女性独特的精神空间,使得小说的主题上升到更为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

  • 《人体槌球》中的戏仿

    英国当代小说家凯特·阿特金森在小说《人体槌球》中,运用戏仿的写作手法,体现了与经典童话《灰姑娘》高度的互文性,并成功塑造"反英雄"形象,颠覆传统,创作了一部独具风格的后现代童话。

  • 罗斯《美国牧歌》创作中叙事反讽艺术的运用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使命感与敏锐观察力的知识分子,他所创作的小说《美国牧歌》中,成功运用了叙事反讽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标题、言语、情境、人物以及戏拟等几个方面,从而让犹太身份与美国历史文化很好的融为一体,在展现美国梦破灭的同时,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美国犹太人形象,并表达了对社会现实以及人物命运反思的基本创作主题...

  • 《大象的眼泪》小说背景之剖析——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指导

    本文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指导,着重分析了《大象的眼泪》中作家将马戏团作为小说背景的原因,从而使读者能从深层次了解小说的整体构建,了解作家将马戏团作为故事发展重要场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殖民主义视阈下的《最蓝的眼睛》解读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黑人的身份问题一直是她在作品中所关注和表达的焦点。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出发,在对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做出解读的基础上,对文化交融与碰撞中黑人的自我否定以及白人的文化霸权做出了分析与探讨。

  • 论托马斯·品钦《葡萄园》中神话的解构

    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托马斯·品钦凭借一部部力作,及其独树一帜的创造力,成为当之无愧的影响世界的伟大作家之一。同时,托马斯·品钦的作品又因扑朔的映射和变幻莫测的笔法,而引发众多读者的争议和诸多文学专家的品评,《葡萄园》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本文中,笔者引领大家共同品味该作品的神话结构,共同领略托马斯·品钦的奇思妙想。

  • 冯尼戈特《这次我扮演什么角色》中的消解与戏仿

    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异军突起,逐渐完善了后现代的各种元素。冯尼戈特以美国"后现代"文学领军人物的身份,以深切的思想和对现实生活的彻底否定,将一种悲哀冷漠的情绪传递给读者。在《这次我扮演什么角色》中,冯尼戈特用最平淡的讲述,用消解与戏仿的手法,写出了一个极有表演天分的五金店店员哈里在与最没有演出经验的电话公司职员海...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