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女孩和机关枪(组诗)

  • 一堵被阳光晒暖的墙(组诗)

  • 李伟的诗

  • 望乡(组诗)

  • 诗歌十二首

  • 记忆(组诗)

  • 形容词是有腿的(组诗)

  • 《红高粱家族》叙事手法的变化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莫言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崛起的作家,其作品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为"寻根文学"作家。在莫言的作品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红高粱家族》,以其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开启了中国小说叙事的新里程。本文将对该系列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阐述与分析,进而探讨其在对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影响,以便广大读者对《红高粱家族...

  • 迟子建《越过云层的晴朗》对人性的独特理解

    迟子建《越过云层的晴朗》将几个小人物的命运鲜明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所用视角极为独特,是站在一条大黄狗的角度来写的,表现出了作者关爱自然、尊重生命、颂扬人性的高风亮节,让人读完小说不由升腾起一股温暖的热流,进而重新去感受生命的意义,并更为深入地理解人性。本文以《越过云层的晴朗》为例,从自然之魂、人性之魂、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三...

  • 《富萍》:最宁静的漂泊

    上海女作家王安忆对早年的上海里弄生活是熟悉而热心的,所以才有了用记实笔法写下的长篇情感小说《富萍》。《富萍》从一个名叫富萍的女孩子的移民生活入手,描述生长于上海周边的农业人口如何一步步走进上海。外表木讷、骨子里却很坚韧的富萍,以其执着的生命能量,在与这个城市毫不沾边、也没有任何人脉条件的状况下,凭借着高扬的生存意识和自我...

  • 幸福:现实中的诗意追求——张鲁镭的小说

    张鲁镭在其小说中展演了普通小人物在现实中对幸福的种种诗意追求,这当中既有多样诗意幸福图景的描绘,又有诗意幸福图景相互碰撞的展现,还有诗意在现实中的抗争与挣扎,也有诗意与现实较量后的坚守。在这种种的展演中,我们看到了张鲁镭既融入其中,又超然之外的姿态,听到了张鲁镭为普通小人物代言,又兼有点醒的声音,读出了张鲁镭对普通小人物的深...

  • “个人化”叙事空间的建构——以陈染写作为例

    20世纪90年代女性的"个人化"写作成为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女作家们的"镜城突围"中,陈染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典型"个案"。在陈染的小说,从叙述人的选择、叙述框架、建构女性话语系统等方面,解构传统叙事空间;利用内焦点叙事,意绪化的解构,颠覆性的话语和象征性的意象,使故事的物质形态与意蕴内核充满诗意;在表达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中,呈现出...

  • 李佩甫文学创作的叙事特点

    李佩甫是当代乡土文学作家的代表,在他的笔下,现代乡村中的矛盾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显得尤为突出,那些人性都被他清晰地展现给了读者。在研究李佩甫的小说时,权力叙事与离土叙事是重点,本文便通过总结李佩甫的作品风格,进而对其离土叙事与权力叙事进行研究,努力去探讨和分析其作品中叙事特点的价值与不足。

  • 刘亮程:阐释“最后”的作家

    2001年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出版后,在中国文坛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后工业化社会中的乡村哲学家"。刘亮程一直都站在人文精神的立场上去品味古老的乡村哲学,他行进在快速的人类队伍的最后,既可以前瞻也可后望。在拥有比别人更宽阔的视野之下,刘亮程的笔锋常会接触到"最后"这个词,他感觉着"最...

  • 丽尼散文的独特魅力

    丽尼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情感真挚、诗意浓郁、内涵丰富、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独特的魅力。《春的心》(1931年)是丽尼前期比较有代表的优秀作品,但是关注的人并不多;《鹰之歌》创作于1934年,是中期的代表作品;创作于1938年的《江南的记忆》是压轴之作,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本文将从语言修辞着手分析这三篇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探析...

  • 从《围城》解读钱钟书的讽刺艺术

    《围城》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多个极具个性的女人,并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人类最深处的劣性。在这部文学作品中,讽刺的手法被运用得淋漓尽致:语言表达、人物描写和比喻手法中多处运用了讽刺艺术,用词恰到好处,用独特的幽默将社会现实表现出来。有人说,《围城》的精华不在于它的情节,而是它精妙的语言,需要细细地体味其中的语言,才是它真正的意义所在...

  • 张爱玲《倾城之恋》的美学价值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与当时社会背景的融合,带给读者不一样的美感享受。严格来说,《倾城之恋》不是一个悲剧,但是在其西方"酒神精神"的意蕴下,却带给人喜中带悲的快感体验。无论是貌美的白流苏为了生存而追求婚姻,还是不羁的回国浪子追求真爱却屈服现实,都在浪漫中带着反讽的意味,其中的荒诞...

  • 《金粉世家》与《十八春》中白秀珠与石翠芝爱情悲剧的相似性

    通过对《金粉世家》与《十八春》全书的认真研读,笔者在两位爱情大师所述的民国情事中,发现了某些相似点。白秀珠与石翠芝这两位女子虽不能贵为所处小说中的核心女性,却是推动小说主要人物情事发展与矛盾制造的重要筹码。一位是北洋军阀内阁总长的妹妹——白秀珠,一位是南京名门石家的千金——石翠芝,这样的出身,看似应一生顺风顺水,然而,大都市...

  • 女性人文主义视角下的萧红作品人物形象

    女性人文主义将其对"女人"和"女人的文学"的强调当成一项策略,体现的是女人作为人的价值主体去审视、思考、探寻、追求女人、男人乃至个人的生存发展空间。本文将对女性人文主义理论的理解作为背景,详尽分析女性人文主义视角下的萧红作品人物形象,表现萧红对人文主义和人类生存发展空间的深刻思考。

  • 道家与酒神——自然精神视角下的《日出》

    曹禺在剧作《日出》中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自然精神和西方非理性哲学体系中的酒神自然精神,并尝试对这两种自然精神进行整合和超越,以此来践行自己的文化理想——打破现存不合理的社会秩序,追求理想健康人性的复归,建立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完成中国社会由破旧到立新的过程。

  • 海南民间故事中世居黎族创世神话与神话意识

    黎族是百越族群的一支,现有五个族群。通过对海南地区考古发现的研究,黎族在史前一万多年前就已经生活在海南岛。在生产生活中,艰苦的环境和恶劣的海南独有的气候特征造就了具有黎族特色的神话,但也和生活在大陆的百越其他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根据语言学和民俗等方面考证:黎族和骆越有着亲缘传承关系。本文就从黎族的创世神话中寻找其本民族...

  • 《英格兰,英格兰》的女性主义分析

    小说《英格兰,英格兰》的女主人公玛莎·科克伦自幼失去了父爱,在经历了不幸的童年后,她试图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对其女性身份的认同,但是在男权主义社会中,她的理想最终还是归于失败。玛莎的经历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义理论提出的女性在社会文化中被作为"第二性"和"他者",这不是由女性的生理、头脑或者经济原因决定的,而是由男权主义的社会文化决定的...

  • 婚姻:“超我”与“本我”之间的距离——《消失的爱人》中两性关系的精神分析

    《消失的爱人》中男女主人公的相识始于装扮后的"超我","本我"暴露后他们的婚姻难以为继,不得不借助"他者"再次回归"超我"。作者描述了纠结在"超我"与"本我"之间的婚姻,洞察了两性之间不堪一击的权利关系,展现了人们在婚姻的激流中何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 从角色学视角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父亲角色

    从角色学视角来说,每个人都在社会生活上演绎着自己的角色人生。卡勒德·胡塞尼在他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借助儿子阿米尔之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角色复杂、冲突激烈的父亲形象,并在叙事中突出了父亲作为主人、作为兄弟、作为父亲的角色、角色期待以及角色冲突,揭示了通过情景退出,父亲最终获得了角色冲突的解决,达到了人生的和谐。

  •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逃离》之解读

    艾丽丝·门罗在小说集《逃离》再现了加拿大小镇上平凡女性的悲剧化生活。这些女主人公面对家庭和感情上的重重困境选择逃离,但是最终让她们陷入更加悲惨的生活境地。可见女性逃离并非女性重塑自我,构建两性关系的真正出路。门罗通过刻画女性逃离和回归的故事,彰显出女性与自然潜在的密切关系,体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生态的无限关...

  • 奈保尔小说《大河湾》中的悲剧意识

    小说《大河湾》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巅峰代表作,他在书中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去观照后殖民时期的非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处境。奈保尔用冷静而理性的笔触将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弥漫化扩展,试图通过悲剧感受的暴露,唤醒读者对非洲未来发展的忧患意识,以此寻求非洲未来的出路。这种悲剧意识是奈保尔作为作家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

  • 库切小说中的“他者”——以《等待野蛮人》《耻》为例

    库切作为一位文化身份混杂的著名遗民小说家,从小就经受着文化认同危机感,成年之后又经历了无根漂泊的流散历程。这种经历使其形成了多重文化视野,促使他提倡换位思考,运用不同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他者"立场出发,关注弱势群体,并创作出富于特色的"他者"文学。本文先对小说中"他者"的产生渊源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又在此基础上以《等待野蛮人》...

  •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象征艺术探析——以小说《唯愿你在此》为例

    当代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在小说《唯愿你在此》中独具匠心地使用瞭望园、露营车和病狗等多种典型象征,使看似繁杂的叙事拥有清晰的肌理,小说的主题层面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本文将深入探讨象征在这部小说中的精妙运用及其深刻意义。

  • 卡特的创作:从聆听时代到书写时代

    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所收集的充满哥特氛围的中世纪传说,似乎已完全填充了她的思维空间,使她的小说到处布满中世纪文学的痕迹,"从粗俗到浪漫、以及笔调的多元性、从寓言到故事"。在汲取中世纪民间文学的丰富营养之后,卡特成为了一个具有想象力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她以"鹅妈妈"的智慧,以精灵般语词,在充分张扬女性生存智慧的理念之下,轻易地将广...

  • 俄狄帕:后现代互文迷宫的一朵奇葩

    托马斯·品钦的小说《拍卖第49批》通过改写或延异希腊神话、民间传说等雅俗文化文本,隐喻女主人公俄狄帕的主体意识和心路历程,呈现出明显的互文性特征。本文通过梳理互文性理论在小说中的运作机制,探寻品钦小说独特的神话品性,解读品钦对美国后现代社会人性的深刻洞察。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