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读阿历克西斯·赖特《卡彭塔利亚湾》

    去年五月,广州,第四届中澳文学论坛。从与会名单上看到赖特女士的名字,我带去了她小说《卡彭塔利亚湾》的中文版。我喜欢这本小说,也颇为喜欢她这个人。所以特意带去请她签名。她非常认真地签名。跟很多外国人一样,握笔的姿势使她的书写看上去相当吃力——这就显得更加认真了。这书出版于2012年。

  • 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从这个“短篇长读”系列讲座开始之初,“话题性”就是我选择讨论对象的关键指标。现在回头看,虽然那些语种相异风格迥然的各色作品分别以不同的话题性为我们的讲座丰富了内容调剂了口味,但九九归一,它们从各自的角度所指向的,又仿佛总是我不厌其烦地碎碎念的,那个与我们的文学教科书大唱反调的“阅读三忌”。

  • 银鱼

    2011-06-17安乐林听了一天略萨演讲,就记住他非常推崇福楼拜和福克纳。说福楼拜是通过勤奋、自我批评、自我修改、自我朗读,使句子成诗成韵,写过《包法利夫人》方才从二流作家成为一流的。

  • 《Kan Gao,圭亚那的中国人》背后

    Kan Gao,是从中文译成法文的中国人的名字。原名是什么?康高?康侃?或者邝嵩?邝坎?都可能,或者都不是。无法核对。何况另有文献写成Kiang Hiao。要知道中文名,除非回溯到最原始的文件。

  • 山林笔记

    写在前面的话五月,对哥哥来说,是快乐的,也是不幸的。2007年的5月4日,他将半个家搬到了长白山脚下的二道白河镇,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半个森林人、半个写作人的快乐生活。2017年的5月4日,他没有任何征兆的离开,让他的亲人和朋友们猝不及防……走的人绝尘而去,留下的人暗自神伤……2017年5月2日晚上,接到哥哥的电话.约好第二天上午来我家.

  • 你找到了就有福了——忆冬林

    2017年5月4日大概上午八点半左右电话响了。因为前一晚上夜班,我虽然醒了但还迷迷糊糊躺在床上。摸索着接了电话,听见婷婷带着哭腔说,我哥走了。没反应过来,我问了一句,谁?怎么了?我哥走了。她又说。你哥?冬林?我坐了起来。她说是。

  • 《围困长春》:历史真相与正义情怀

    《围困长春》沉实雄厚,宏阔畅达,是当下长篇纪实文学一个重要收获。这部作品,具有鲜明而凝重的文献性、挑战性、警策性,在历史观、战争观和人性观上实现了新的拓展与突破,充分展示了作家李发锁历史纪实的胆识与情采。我这样说,是基于一个读者的切实感受,也虑及历史环境的今昔变化,虑及流行思潮对于革命历史、解放战争的重新解读。作为解...

  • 东北亚丝绸之路

    公元前48年,罗马的凯撒大帝在一次人们为他举行的战胜庞培而祝捷的盛宴上,突然脱去了自己的外套,露出里边穿着的一件华美轻柔的长衫,在座的所有人都惊果了,众人问,这是什么?凯撒大帝自悦地说,这是中国的衣衫,它长在树上。于是这种前所未有、光彩照人的衣衫纺织品,一下子成为罗马贵族男女争相穿用的珍品.

  • 生还

    一赶尸,人们只听说,没见过。它确实存在,湘黔官道上曾经屡现赶尸匠的身影,那当然是过去的事情。按本地风俗,凡外出做官、从军,或经商,若客死他乡,须得将尸体运回老家安葬,否则死者灵魂就会不得安宁,长期在外受苦、流浪。

  • 山脉

    Chapter 1 Review 雪,或者灰烬《山脉》这个名字,很难不让人联想起胡安·鲁尔福那部残缺的著作。传闻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鲁尔福写毕生平最后一篇作品,即一部名为《山脉》的小说,但还没有等到出版,他便自行销毁,理由是,这部小说无非是对从前作品的重复,而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这样对待自己的作品了.

  • 姐妹们

    县医院周边有十几家发廊,医院对面那几家彼此相邻。发廊如此之多,好像人们就是急着要刮刮脸,理理发,抹点生发油,然后立刻去医院等待医生宣布死亡似的。其实死人的事和理发不一样,前者是不常见的,有时好几日一桩死人的事也没有,与此相反,来发廊的人却是络绎不绝。比如我就是发廊的常客,一月一次,或者一月两次,毕竟胡子天天要长,头发...

  • 月光大道

    天黑下来,我们全家看电视。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演的是《封神榜》,妖魔鬼怪,很有意思,可我和姐姐心不在焉,看两眼电视,瞟一眼座钟。直到座钟时针指向九点,爹才说,走吧。我和姐姐火速奔向院子。姐姐推起自行车,随时准备冲到门外。作为大人的爹娘,则显得从容不迫,慢条斯理地牵牛套车。

  • 童年简史

    狼若以现在成年人的思维看,我儿童时代生活的那个平原小镇,大人们传输给孩子的思想和教育方式,的确令人匪夷所思。大人们给孩子讲故事:鬼来了!狼来了!大人们吓唬闹夜不听话的小孩也是:鬼来了!狼来了!在那些灰色的岁月里,童年时的我,每一天都在胆战心惊中度过。我不清楚,这小镇上到底能有多少个鬼和多少条狼!

  • 女作家

    在外人看来我已是江郎才尽。两年多没有写出像样的东区了,不,是两年多彻底没有动笔了,哪怕是准备一下,整理思绪什么的,都没有过。这几年的经历十分奇妙,我有阵子突然仿佛得了厌食症,随后拼命锻炼身体,跑步、跳绳、游泳,接着买来一大堆书摆满所有我能掌握的空间,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一头扎进肥皂剧里。

  • 双重意义及其它

    双重意义诗人尼基塔·斯特内斯库在他临终前,对抢救他的年轻医生说:“请给我一点点你们的青春!”无疑这是对生命的渴望和赞美,‘是对逝去的时间以及岁月的褒奖。作为肉体的现实,穿越乌有的马匹,不论是夜晚,还是更长的白昼,当那一天来临,穹顶上再没有一颗悬挂睡眠和头颅的钉子。或许这不是一次回眸,仅仅是死亡的一种最常规的形式。

  • 清晨房间的局部速写

    雪花飘了一夜白色让冬季从右侧脸颊的冰凉开始苏醒,一条缝合裂痕的拉链——足迹迎向光,我舔过冰雪中的玻璃、护栏和铁板,白霜撕裂过舌尖。一刹那,折断。岩壁和枯枝被埋进低垂的水的固态。总是有击退静谧的上万种守候,被指尖弹起。逃出冥想无人区,镜中有新月落下。我的缺席总是让冬季更接近于自我,并发现爱着。

  • 冯晏的诗作:被灵魂所信赖所爱——或自我的缺席与语词的氧气

    我的缺席总是让冬季更接近于自我,并发现爱着。——冯晏古典诗歌写作,在于直接面对在场而以诗性的想象抵达更为饱满的辉煌,诗歌需要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获得存在的亲证。但现代诗歌。面对神性与诗性本身的双重缺席,诗的写作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绝对性。当德国早期浪漫派提倡写作的绝对文学性时,也只能以反讽和机智的断片来接近此绝对性,或者进...

  • 留言簿(201-300)

    201有没有裁缝能给一滴雨做一件雨衣 有没有木匠能给一把尺提供尺度 这类问题,只有在诗歌中能找到答案 202在死火山上烧一堆篝火 然后大声宣称火山爆发了 很多入喜欢玩这样的游戏 203瀑布,是水在发表自己 最轰动的作品 水的灵感,源于它置身悬崖

  • 以断片来重启完整性——读卢卫平《留言簿》

    一、“留言”与“截句”面对卢卫平这部由近八百首三行诗编辑而成的诗集《留言簿》,我们自然会想起这两年风行一时的“截句”诗作。“截甸”应该是这些年诗歌界一个不小的文学事件了。“截旬”这一概念由蒋一谈提出,随后得到一大批诗人、评论家的呼应,并有了批量的诗学实践。2016年蒋一谈策划出版了“截句诗丛”,于坚、西川、欧阳江河、臧棣...

  • 等到郁金香盛开的时候……

    1988年第8期,本刊用头条刊发薛忆沩的中篇处女作《睡星》。这被今天的评论家们当成是这位“最难以归类”的作家进入中国当代文学视野的标志。30年来,薛忆沩走了一条特殊的文学道路。他是一直的“散户”,又是经常的“焦点”。尤其是自2012年五部作品同时在上海出版以来.

  • 薛忆沩:“最迷人的异类”

    一作为“中国文坛最迷人的异类”,薛忆沩一直被视为一位难以归类的作家。这不仅是因为,他“近30年独立于主流和正统的文学道路是一条从没有人走过的路”,更重要在于,他以独特的哲学方式在小说世界里建构了“深度模式”。在多数人看来,薛忆沩的“不落俗套”意外地接续了先锋文学的余脉,而他那“迷人”的“异类”气质又不仅在于单纯的阐释乐...

  • 内心的奇观

    “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两旬鲁迅先生当年描述自己心态的“无题”诗歌,正好用来概括薛忆沩的创作特征。他的作品不是描述日常生活的表象和个人与社会的戏剧性冲突,而是怀着同情和怜悯潜入个体心灵的毛细血管中。

  • 论《希拉里、密和、我》中的创伤叙事

    薛忆沩的长篇小说《希拉里、密和、我》首发于《作家》杂志2016年第5期(后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是作者蒙特利尔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这部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了希拉里、密和、“我”“这三颗微不足道的沙粒”。在蒙特利尔的冬天奇遇。三个饱受创伤的人,在蒙特利尔的皇家山相遇,在海狸湖边的人工溜冰场上,从陌生到熟悉,相...

  • 存在与历史之间——薛忆沩短篇小说论

    形式的风格化和主题的整体性是薛忆沩短篇小说创作的明显特征。这明显的特征与薛忆沩在自己三十年文学之路上对存在和历史始终如一的反思以及薛忆沩高度的写作自觉是分不开的。正因为如此,考察其叙事对存在与历史复杂关系的独特处理,是理解薛忆沩短篇小说美学的关键。薛忆沩的短篇小说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异类”。本文将就存在和历史相关...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