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吉狄马加《火焰与词语》美国版序

    我初识吉狄马加是在2016年夏天,当时我应邀去北京的鲁迅文学院,去讲中国诗歌在西方国家的出版发行问题。文学院有一幢现代化的红石墙大楼,大楼周围环绕着一条林荫道,林荫道旁塑有中国和其他国家著名作家诗人的铜像,铜像和真人一般大小。大楼内的廊厅墙上装饰着刻有各国文豪头像和简介的纪念铭牌。一幅以鲁迅头像造型的巨型镂空挂帘从高高的廊厅...

  • 吉狄马加与中国诗歌——《雪豹》序

    当代中国诗歌正在唤醒世界。在“”与几十年的诗歌萧条之后,现在中国已经有了部级的诗歌出版物,这些诗歌还被翻译成多门外语。同时,相关国际会议、论坛和诗歌节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它拥有一以贯之的诗歌传统和繁荣的语言,并期盼着这种语言与外部世界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学习、开放。这种语言过去一直嫉妒地从外部世界向内撤退,而现在,它不知疲倦...

  • 在北京寻找终点——徐则臣《跑步穿过中关村》西语版书评

    作家徐则臣于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是中国当代叙事性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目前在《人民文学》杂志担任编辑,荣获中国国内数个重量级的文学奖项,著有多部小说,如《耶路撒冷》《夜火车》《午夜之门》等。他于2010年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创意写作项目,亦曾应孔子学院拉美中心邀请到访智利、哥伦比亚和墨西哥。该中心为...

  • 洋眼看神州

    因为清理书橱,在书堆中看到一部《中国来信》(Lettres de Chine),耶稣会传教士撰写的书信集。封面的洋人清官装扮。当初从书店携回后,又觉得这类“古董”不会给你生息,遂塞到高层架子的死角上,十多年来不曾碰它一下。今回重见于“江湖”,随手翻翻。打开第一封信。现在你在哪里?在中国;什么时候7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但一个中国人去听洋人向你叙...

  • 山林笔记(2011年9月-10月)

    写在前面的话 五月,对哥哥来说,是快乐的,也是不幸的。2007年的5月4日,他将半个家搬到了长白山脚下的二道白河镇,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半个森林人、半个写作人的快乐生活。2017年的5月4日,他没有任何征兆的离开,让他的亲人和朋友们猝不及防……走的人绝尘而去,留下的人暗自神伤……2017年5月2日晚上,接到哥哥的电话,约好第二天上午来我家,早饭后我便...

  • 野人女真胡冬林

    现在,胡冬林的日子过得舒服极了:衣服有人洗了,饭也有人做了,窝藏在帽沿里的动物粪便也没有机会在帽子里过夜了。2018年8月下旬,我被突然邀请参加了他的定亲仪式。其实,我觉得,皆因他很重视这次定亲,才大老远请我去作陪。在我们东北,为喜事作陪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在我们东北,一个男人遇到终身大事,特别是定亲这等大事,必须请个外人作陪、见证。...

  • 孙频影记

  • 育邦七月

    岩石在骄阳的炙烤下,已软化,你沿着海边的小道,走了很久,很久,当星辰满天的时刻,通过我缄默的嘴巴,大海说出了你的名字,时光与经验,流淌,聚合,泛着水的微光.

  • 育邦创作年表

    1.1999年,与李樯、林苑中、朱庆和一起创办民刊《中间》,并在其中发表首批诗歌小说一组;《芳草》发表诗歌一组(署名为杨波)。2.2000年,在《雨花》发表随笔《囚徒的天空》。3.2001年,诗歌《视野里的盏盏明灯亮了》入选《2001年中国最佳诗歌》(辽宁人民出版社,王蒙主编,宗仁发选编)。

  • 时间、经验与人的象征——育邦长诗《七月》阅读札记

    在70后一代诗人中,育邦的写作带有明显的泛知识分子特征,有书卷气,富于沉思,他往往能从日常生活的普通经验中,得出某种具有一定高度的抽象,而这种来自具体的抽象,又往往不是静态停滞在高空,而是结合了高处的蓝、静、云、光,重新返回大地,并与低处的事物再一次遇合,生成新一轮的运动。因此,读其诗,不是单向度的由具体经验到抽象升华的上升过程,而...

  • 精神肖像:青铜墓地和钟形罩

    罗兰·巴尔特说过“同时代就是不合时宜”。在风雪弥漫的俄罗斯,茨维塔耶娃对里尔克的评价正是“里尔克既不是我们时代的定购物,也不是我们时代的展示物,而是我们时代的对立物”。但是,在诗人的知识分子责任感越来越淡化的今天,如何能够承担起“一代人的冷峻良心”?

  • 想念大山

    1972年《河北文艺》试刊三期,张庆田老师主要精力抓李永鸿的《红菱传》,我看散文,发现正定县贾玖峰两篇,《金色种子》和《在窑上》。不像一般作者拿捏姿态、故作多情。他善于捕捉情节细节,运用群众语言。一篇发表在试刊1期,一篇发在1973年创刊号上。没多久贾玖峰来找我,却不是为散文,为他正写的农业学大寨的剧本。创刊号同期有我的叙事诗《渡“...

  • 碛口归来

    来到碛口,已是暮深。古镇的灯光,错错落落,幽晦而诱人地亮着。在入住的福顺德客栈门口,立了一块木牌,上面有一行大字:福顺德骆驼店。一下子恍惚了,不知今夕何夕,亦不知身在何处。凑近了看,木牌上还有一段小字,大意是说,现在的福顺德客栈,原来叫福顺德骆驼店,也是碛口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家骆驼店遗址。当时,院子一半铺了石板,另一半没有...

  • 预感

    这天晚上李晓兵跟妻子提出要单睡,妻子感到很不理解,希望李晓兵给出一个理由。李晓兵想了想说,没什么理由,就是想睡沙发。妻子说,我打呼噜?李晓兵说,不打。妻子说,你觉得热?我发热?李晓兵说,没有,你一直很凉爽,而且家里有空调。妻子说,那你为什么要单睡?孩子此时已经睡了,李晓兵的儿子叫李大星,七岁,多动且敏感,一言不合就记在心里,等待日后随时...

  • 剧场

    大学毕业之后,我就回到了L市的电视台工作。L市的电视台有五个频道,新闻频道,电视剧频道,体育频道,娱乐频道和教育频道。这五个频道面向市内的二百万人口和卫星城的三十万人口,统领共计二百三十万人的文娱生活,其他地方的人无论多么喜爱也看不到。我在新闻频道,一同入台的有七八个人,男女对半,在我眼里都是平庸之辈,估计他们对我的印象也差不多,...

  • 魔鬼的恐惧亦是我们的恐惧——读双雪涛《预感》和《剧场》

    一个人硬生生地杵在那里,你很难对其视而不见,他在呼吸,在咳嗽,弄出种种响动,散发着烟气或者其他什么味道,他让周围的温度升高0.01度甚至更多。你不觉察,他还是杵在那里,也许这就是所谓存在,他是他的,与别人无关。而存在感就麻烦了,它多多少少逼着人跟外界发生关联,微妙,哕唆,让人心生厌恶又不算不上什么罪过。双雪涛的新作《预感》和《剧场》是...

  • 绝技

    马贝的表哥是我们城市里的蜘蛛人。但他既不是玻璃幕墙的清洁工,也不是高楼外墙或设备的维修工。他做蜘蛛人只是他的一种业余爱好。他有份工作,是做审计,工资很高。这位表哥已经四十多岁了,还没成家。据马贝说他表哥是因为自己的爱好而耽误了结婚。因为那不是一般的爱好,而是有点疯劲。一旦他的瘾上来了,他就不管是半夜还是黎明,在那些高楼的外...

  • 岁枯荣

    停机坪相比于马路,实在是太宽阔了。巨大的机翼,让登机的人显得那么小。骏遥工作后,经常要出差,每次出门,奶奶都要说,你又要飞啦?或者:这次你飞哪里去啊?好像他真的长着翅膀。其实,他何尝喜欢老出差呢?以前他在国外留学,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他简直坐怕了。没想到工作后他还是经常要飞,虽说大多是短途,但有时还是要出国,这次可不是又要到欧洲了吗?...

  • 奇遇

    自从那件事之后,一切都变了。不,不是那种突然、剧烈的改变,而是那种不知不觉、缓慢,但却坚定的改变。就像悄悄改变航向的巨轮。意识到时,已经来到一片新的海域。但那件事很难描述。因为它既普通又神秘。既简单又微妙。每次回想起来,似乎都有新的细节浮现,似乎都有新的含义在其中闪烁。如果一定要描述,也许可以说:那是一次奇遇。

  • 无调性英雄传说——关于希腊男神与科学神兽的故事以及对荷马史诗的改写

    第一章 英雄奥林匹斯山上有四个美男子,一个叫作阿波罗,一个叫作阿多尼斯,一个叫作纳西索斯,还有英雄阿喀琉斯。当然,希腊神话中美男子还是蛮多的,譬如牧歌的创始人,女神的弃子,善于吹奏笛子的达佛尼斯;缪斯克莉奥和马其顿国王皮埃罗斯的儿子,被阿波罗掷铁饼时误伤而死,变成了美丽的风信子的雅辛托斯;卡吕刻与厄利斯国王埃特利俄斯之子,与月亮女...

  • 晚年样式集

    大江健三郎1935年出生于日本四国地区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当地的民间传说和暴动历史滋养了他的童年生活,而同时期经由祖辈接受的儒学思想,尤其是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则为这些暴动历史提供了伦理支撑。在此基础上,战后民主主义思想很快便内化为大江的道德观,大学时代经由其导师渡边一夫教授接受的人文主义思想,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升华了大江...

  • 2018城市+(长春-慕尼黑)公共艺术双城展作品选

    作品解读:我和潇月聊起“生命线”的最初构想,问她是否和对某一个生命的预言有关。她说从起初用自己的掌纹生命线印出创作手稿,到最终第一次的作品呈现,这中间事实上已经完成了对于某个特定独立个体存在形式的跨越,由属于某一个人的生命线,扩展到一个更宏观的范畴。这也就是为什么潇月的“生命线”作品都是一条长长的绵延不绝的线。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