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1923—2005年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种质的地理来源及其遗传贡献

熊冬金;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2008年第02期

摘要: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种质构成可通过追溯其祖先亲本的遗传贡献来估计。本研究搜集1923—2005年全国育成的1300个大豆育成品种系谱资料,追溯其祖先亲本,计算每一育成品种祖先亲本的细胞核和细胞质遗传贡献值,并分析其种质的地理来源及其年代演变特点。结果表明,全国1300个大豆育成品种来源于670个细胞核、344个细胞质终端祖先亲本,其地理来源按国内Ⅰ、Ⅱ、Ⅲ、Ⅳ、Ⅴ、Ⅵ生态区和国外归类,地理来源不详的另归一类,相应的核(质)遗传贡献率分别为45.44(49.77)%、23.23(26.31)%、7.33(9.62)%、4.40(4.62)%、0.87(1.08)%、0.55(0.77)%、17.75(7.00)%和0.45(0.85)%;各生态区育成品种的核(质)种质主要来自本区祖先亲本。近十年(1996—2005)全国育成的592个品种中,国外、Ⅵ区和地理来源不详者祖先亲本核(质)贡献率分别增加了11.96(8.85)%、0.89(1.07)%和0.22(0.62)%,Ⅰ、Ⅱ、Ⅲ、Ⅳ和Ⅴ区祖先亲本核(质)贡献率分别下降了7.83(4.22)%、3.66(6.13)%、0.66(0.34)%、0.64(0.41)%和0.27(0.12)%;归纳出了这期间育成品种的46个重要祖先亲本;各生态区间种质交流虽有增加,但所在区种质仍占绝大部分。整体上说,十年来我国大豆育成品种种质的地理来源有所增宽,但仍主要局限在本生态区,为了拓宽未来品种的遗传基础需进一步加强各生态区间的种质交流与利用。

关键词:大豆种质构成地理来源祖先亲本遗传贡献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210095;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江西南昌330031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作物学报

北大期刊

¥1056.00

关注 20人评论|1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