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粒重因子的环境模型解析及生态特征分析

吕川根; 宗寿余; 胡凝; 邹江石; 姚克敏; 唐卫亚 作物学报 2008年第12期

摘要:为探究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粒重对气候的反应和生态适应性,用2006年和2007年在南方稻区8个生态点29点次的田间种植试验资料,将粒重解析为谷粒长、宽、厚和比重4个因子,组建了谷粒面积(S)、厚度(H)和比重(p)的环境预测模型。相关分析表明,谷粒面积S的影响期在颖花分化期(Ⅲ~Ⅳ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Ⅵ~Ⅶ期),温度是其主要影响因子,有利于谷粒长度和宽度发育的日平均气温(于)为27~29℃,最高气温(Tmax)34℃,最低气温(Tmin)24℃。谷粒厚度日与抽穗后1~30d的Tmax呈二次曲线关系,与丁呈负相关。谷粒比重P与日照时数(SH)呈正相关,影响时期在抽穗后1~10d;与Tmax呈负相关,影响时期在抽穗后1-30d。有利于增加P的气象指标是SH达到8h,Tmax低于30℃。用1951—2002年的气候资料模拟计算了95个地区的两优培九千粒重,按7个水稻生态区归纳,平均值变化在25.93—28.01g之间。千粒重的区域分布明显随纬度而递增,由于地形影响,在湘、赣、粤北地区还表现出一定的经向影响。晚季稻的千粒重则比早季稻高1.39g。幼穗分化期的温度和灌浆结实期的温度、日照时数是造成两优培九粒重区域和季节特征的主要生态原因。

关键词:两优培九粒重气候模型生态

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江苏南京21001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江苏南京210044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作物学报

北大期刊

¥1056.00

关注 20人评论|1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