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1970-2000年代玉米单交种的遗传产量增益分析方法的比较

慈晓科; 张世煌; 谢振江; 徐家舜; 卢振宇; 茹高林; 张德贵; 李新海; 谢传晓; 白丽; 李明顺; 董树亭 作物学报 2010年第12期

摘要:以田间试验为基础,对直接种植法的不同方法进行分析,以期找到适合我国的评估方法,为遗传产量增益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以1970s—2000s期间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种为材料,分别于2005—2006年(试验1)以及2007—2008年(试验2)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和北京顺义试验基地进行。每个试验设置3种密度。依据1970年代单交种在3.0万株hm^-2密度下的产量与2000年代的单交种在6.0万株hm^-2密度下的年均单位面积的产量差异,计算得到1970s—2000s期间我国玉米遗传产量年增益速率为94.7 kg hm^-2。在7.5万株hm^-2密度下,2000年代单交种较1970年代单交种的产量增值是遗传因素作用的结果。1970年代单交种在1.5万株hm^-2密度下的产量与2000年代单交种在7.5万株hm^-2密度下的产量差值是育种与栽培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二者的比值得到育种对总产量增益的贡献率为52.9%。Duvick的直接种植法适用于我国评估遗传产量增益速率,Tollnaar的试验设置方法适用于评估我国玉米遗传贡献率。

关键词:玉米密度遗传产量增益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北京100081;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泰安271018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作物学报

北大期刊

¥1056.00

关注 20人评论|1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