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菜用大豆籽粒不同部位蔗糖积累及关键酶活性

李彦生; 南海洋; 杜明; 连腾祥; 张秋英; 刘晓冰 作物学报 2013年第11期

摘要:田间种植可溶性糖含量不同的3个菜用大豆品种(系),在R5.5、R6、R6.2、R6.5和R7期取样,分析籽粒种皮、子叶和胚轴中蔗糖含量及4种关键酶活性动态,结果表明,籽粒不同部位蔗糖积累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R6.2期是高峰期,此时期品种台292、中科毛豆1号和品系121的胚轴蔗糖含量比子叶分别高57.6%、53.6%和44.2%:比种皮分别高71.6%、75.3%和73.6%。南于子叶干重占整粒重90%以上,因此整个籽粒的蔗糖含量主要由子叶决定。子叶的蔗糖磷酸合酶(SPS)活性高于胚轴和种皮,在R6.2期表现更加明显,且蔗糖含量高的品系121子叶中SPS活性高于另外2个品种;蔗糖合酶(ss)在籽粒形成期活性变化呈前期高于后期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灌浆前期R5.5期胚轴中;两种转化酶活性变化差异较大,中性转化酶(NI)活性一直呈不断下降趋势;籽粒不同部位NI活性无明显差异,而酸性转化酶(AI)活性差异较大;胚轴和子叶中AI活性明显低于种皮,且种皮中AI活性与种皮中蔗糖积累显著负相关(r=-0.59*)。蔗糖积累与4种关键酶活性的相关分析发现,籽粒中蔗糖的含量并非受某一种酶绝对调控,SPS活性与ss+AI+NI活性总和之差与籽粒中蔗糖的积累显著正相关(r=0.53**)。

关键词:蔗糖磷酸合成酶光合产物菜用大豆可溶性糖

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哈尔滨150081;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作物学报

北大期刊

¥1056.00

关注 20人评论|1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