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聚合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抗性基因的三系恢复系改良效果的评价

楼珏 杨文清 李仲惺 罗天宽 谢永楚 郑国楚 岳高红 徐建龙 卢华金 作物学报 2016年第01期

摘要: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轮回选择和田间鉴定的方法,将三黄占2号的抗稻瘟病基因Pi-GD-1(t)和Pi-GD-2(t)(分别简称G1和G2)、CBB23中的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简称X)和IR65482-7-216-1-2-B(简称IR65482)的抗褐飞虱基因Bph18(t)(简称B)导入温恢845、温恢117和温恢143等3个中籼恢复系,获得了8个兼抗稻瘟病和褐飞虱聚合系,温恢845-G1-G2-B-4、温恢845-G1-G2-B-5、温恢117-G1-G2-X-B-3、温恢143-G1-G2-B-3、温恢143-G2-X-B-9、温恢143-G2-X-B-10、温恢143-G1-G2-B-11和温恢143-G1-G2-B-37。这些聚合系及其与不育系五丰A的测交种,对稻瘟病和褐飞虱的抗性水平接近或略低于稻瘟病抗性亲本三黄占2号和稻飞虱抗性亲本IR65482。部分改良恢复系如温恢117-G1-G2-X-B-3、温恢143-G2-X-B-9和温恢143-G2-X-B-10及其测交种对白叶枯病表现为抗病或中抗。改良恢复系及其测交种在正常条件下的农艺性状与原始恢复系及其测交种相仿或更优,具有生产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Xa23在不同恢复系背景下抗性表达完全,而Pi-GD-1(t)、Pi-GD-2(t)和Bph18(t)对稻瘟病和褐飞虱抗性的改良效果与恢复系的遗传背景有关。

关键词:水稻恢复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抗性改良

单位: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 浙江温州325006 温州市植物保护站 浙江温州325000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北京100081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作物学报

北大期刊

¥1056.00

关注 20人评论|1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