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不同地理分布区紫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变化

穆立蔷; 刘赢男 植物生态学报 2007年第06期

摘要:该文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不同纬度、不同海拔紫椴(Tilia amurensis)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变化规律,探讨紫椴种群的濒危机制,为紫椴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14个ISSR引物扩增结果显示:紫椴种群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93.85%,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2433和0.3803。不同纬度紫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CBS种群〉BL种群〉NA种群〉LS种群〉FHS种群〉DYS种群;不同海拔紫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H1种群〉H2种群〉H3种群〉H4种群〉H6种群〉H5种群。紫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没有随纬度的升高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但随海拔的升高呈现遗传多样性逐渐降低的趋势。用AMOVA进行分子方差分析表明,紫椴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大,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紫椴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没有相关性,但随着海拔的逐渐增高种群间遗传距离增大。该研究结果揭示,紫椴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不是导致其种群濒危的主要原因,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人为采伐、生境破坏和生境退化及其自身生物学特性所导致的自然更新不良有密切关系。因此,应加强对紫椴生境的保护,防止人为因素对紫椴天然种群的进一步破坏。

关键词:紫椴种群issr遗传多样性保护策略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哈尔滨150040;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 哈尔滨150040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植物生态学报

北大期刊

¥1560.00

关注 25人评论|0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