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川西亚高山5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格局

鲜骏仁 张远彬 王开运 胡庭兴 杨华 植物生态学报 2009年第02期

摘要:采用样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白桦(Bemla platyphylla)林(BF)、针阔混交林(MF)、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林(FF)、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林(SF)和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林(cF)的碳贮量、组成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在5种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含量和碳贮量都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极显著地降低,且与土壤深度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2)地被物碳贮量分别为SF(23.97±1.77)〉FF(21.35±3.64)〉MF(11.78±1.21)〉CF(9.09±0.91)〉BF(8.16±1.34)10^3kgC·hm^2,对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贡献率差异不显著,约占3%~4%;3)乔木层对植物碳贮量贡献最多,根系碳贮量占植物碳贮量的比例在13%~19%之间;4)SF和FF的碳贮存以植物为主,MF、BF和CF的碳贮存则以土壤为主;5)整个生态系统的碳贮量依次为SF(729.92±43.49)〉FF(618.86±53.97)〉MF(353.88±21.76)〉BF(247.79±17.15)〉CF(244.52±18.70)100kgC·hm^-2,差异显著,对应的短期碳固定能力则依次为2.97、3.80、5.15、3.33和4.84100kgC-hm^-2.a^-1。在没有破坏性干扰前提下,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是大气中碳沉降的潜在碳汇。合适的树种及其搭配比例、造林模式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对策,是促进该区域植被快速恢复和增加碳贮存的关键。

关键词:碳贮量碳密度森林生态系统亚高山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四川雅安625014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四川雅安625014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610041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和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62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植物生态学报

北大期刊

¥1560.00

关注 25人评论|0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