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长白山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特征

张春雨 赵秀海 赵亚洲 植物生态学报 2009年第06期

摘要:原始阔叶红松林是长白山西部地区的地带性顶级植被类型,经采伐干扰或火烧破坏后形成大面积次生林。参照CTFS(Centre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样地建设技术规范,于2005~2007年,在长白山地区典型次生杨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和椴树红松林内各建立了5.2hm2固定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了样地内胸径大于1cm的木本植物,初步分析了森林监测样地的群落组成和种群结构,并应用双相关函数g(r)分析了样地内5个优势树种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次生杨桦林样地共监测木本植物32种,20949株活个体,隶属于13科21属。次生针阔混交林样地共监测木本植物31个种,14725株活个体,隶属于12科20属。椴树红松林样地共监测木本植物20个种,12062株活个体,隶属于11科13属。次生杨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及椴树红松林中胸径大于1cm的木本植物胸高断面积之和分别为24.74、32.07和56.64m2.hm–2。紫椴(Tilia amurensis)是长白山针阔混交林带的重要组成树种,其重要值、胸高断面积在3个森林监测样地内均居于前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山杨(Populus daviana)重要值和胸高断面积在次生杨桦林内均处于优势地位,而在椴树红松林内优势地位为红松(Pinus koraiensis)等顶级树种所取代。次生杨桦林和次生针阔混交林中,红松、色木槭(Acer mono)、臭松(Abies nephrolepis)、鱼鳞松(Picea jezoensis)和紫椴的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分布;而椴树红松林内,红松和紫椴的径级结构则呈单峰分布,色木槭、臭松和鱼鳞松呈倒J型分布。g(r)分析表明长白山森林监测样地内5个优势树种的空间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聚集强度在同种个体周围(r≤4m)达到最大,随着距离增加,聚集强度逐渐减小。次生林中树种空间格局的环境解释量较高,而椴树红松林中环境因子对树种空间分布的解释能力较差。

关键词:径级结构分布格局动态监测样地环境解释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3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植物生态学报

北大期刊

¥1560.00

关注 25人评论|0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