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长白山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

闫琰 张春雨 赵秀海 植物生态学报 2012年第09期

摘要:为解释长白山温带森林群落构建和物种多度格局的形成过程,该文以不同演替阶段的针阔混交林监测样地数据为基础,采用中性理论模型、生物统计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和生态位模型(Zifp模型、分割线段模型、生态位优先模型)拟合森林群落物种多度分布,并用χ2检验、Kolmogorov-Smirnov(K-S)检验和赤池信息准则(AIC)选择最佳拟合模型。结果显示:中性模型能很好地预测长白山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在10m×10m尺度上,5种模型均可被χ2检验和K-S检验接受,但中性模型拟合效果不如对数正态分布模型、Zifp模型、分割线段模型和生态位优先模型,表明小尺度上中性过程和生态位过程均能解释群落物种多度分布,但生态位过程的解释能力相对较大。而在中大尺度上(30m×30m、60m×60m和90m×90m),中性模型为最优拟合模型,并且随着研究尺度增加,生态位模型和生物统计模型逐渐被χ2检验拒绝,表明中性过程在长白山针阔混交林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形成中的作用随着研究尺度增加而逐渐增大。该文证实了中性过程在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未否认生态位机制在群落构建中的贡献。因此,温带森林群落构建过程中中性理论和生态位理论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融合的。在研究森林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时,应重视取样尺度和演替阶段的影响,并采用多种模型进行拟合。

关键词:中性理论模型生态位模型取样尺度统计模型温带森林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3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植物生态学报

北大期刊

¥1560.00

关注 25人评论|0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