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西南地区黑色岩系铀成矿作用及成因模式探讨

倪师军 徐争启 张成江 宋昊 罗超 地球科学进展 2012年第10期

摘要:西南地区广泛分布黑色岩系,主要分布于上震旦统—下寒武统、志留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其中以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为主,次为志留系。西南地区黑色岩系中分布有众多的铀矿床、铀矿点和铀矿化点,但铀矿床相对较少。西南地区黑色岩系中典型的矿床有四川若尔盖铀矿床(510)、贵州白马硐铀矿床(504)和广西大新铀矿床(373)。这3个富大铀矿床具有许多相似的特点,与深大断裂有关,也与岩性有关,同时还与岩浆—流体活动有关。西南地区黑色岩系沉积和成岩期初步富集较高含量的铀,是西南地区黑色岩系铀成矿的前奏。后期改造作用和叠加成矿的方式及规模,是西南地区黑色岩系中铀矿大矿和富矿形成的必要条件。西南地区黑色岩系中形成富大铀矿需要经过"三部曲":①前奏:沉积作用形成铀含量高值区(铀异常),②改造:浅源流体改造形成铀的再富集(出现铀矿点、小型或中型矿床),③叠加:深源流体叠加和改造形成富大矿(大型铀矿床)。

关键词:矿床成因铀成矿作用重大地质事件黑色岩系西南地区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化学与核资源工程系 四川成都610059 地学核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四川成都610059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地球科学进展

北大期刊

¥1056.00

关注 24人评论|0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