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时间:2022-12-06 10:14:30
摘要: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阅读素养,不仅要关注学生阅读喜好及兴趣,还要促使学生深层次思考文本,接纳文本内容,加深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并与作者情感实现共鸣,从而陶冶学生情操。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篇1

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基础语言、文字能力和社会情怀的奠基性学科,需要学生以信息摄入、整合和理解的方式开展学习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而这些工作的开展必然要以阅读为主要载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习惯于以传统的“引读——讲解——复读”环节作为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的主要模式,同时,教师也在不同程度上将教学的眼光局限在课文和教辅中的材料上。这种模式的长期存在不仅会限制学生阅读眼界和思维的拓展,同时还会让学生产生很强的阅读抵触情绪,不利于高维教学成果的取得。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突出对阅读教学的多元化、生本化、形式化和常态化改革,以此来实现教学成果的实质性巩固、扩大、优化。

一、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素材的范畴比较狭窄

阅读应当是对文学信息的大范围、多渠道摄入,这样才能够让读者从立体的维度出发去感受、吸收文学信息所蕴含的养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仍旧会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对记叙文的过度关注,对其他文体以及记叙文中具有多元主题的篇目引入力度明显不足。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在客观上限制了学生阅读思维和文学视野的有机拓展,同时也会在主观上让学生无法从更深层次感受到阅读活动带给自己的新鲜感、趣味感和满足感,从而在实质层面和感官层面迟滞了阅读教学理想成果的达成进度。

(二)学生的自主阅读地位不够突出

无论在任何学段、学科的教学中,学生都应当以更为自主的姿态出现在课堂当中,这样才能够让教育真正起到“授人以渔”的积极作用。然而事实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仍旧沿用着传统的“牵引”模式,习惯于以“师本位”为主导来带领学生按部就班地开展阅读活动,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空间和表现平台。这样一来,学生的个性化资源开发必然无法达到一个更深的层级,对面前的阅读材料也会习惯于一种机械化的“工业加工”而难以形成更加灵动、活跃的思维认知,同时也会在心理上产生较强的阅读抵触情绪,最终影响整体阅读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

(三)阅读形式比较单一

从广义上来讲,阅读可以泛指任何针对外界信息的摄入和处理过程,并不单是指对纸面信息的摄入。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在自觉不自觉间忽略了这一点,在开展阅读教学时下意识地摒弃了对多元阅读模式的引入和开发,从而让学生将“阅读”和“纸面阅读”完全对等起来,在客观上挫伤了学生进行多维阅读的积极性。这种问题的长期存在和学生群体追求新鲜的天性是相违背的,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同时间接地隔断了学生将文学作品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意识桥梁,不利于预期教学效果的有效达成。

二、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体现阅读教学的多元化改革

1.扩大阅读材料的主题选择范围学生所接触到的课文和阅读材料大多具有较为集中的主题,通常是以“童年”“成长”“感恩”和“未来”等传统主题为“常客”。这虽然是由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考查需要所决定的,但也难免在客观上限制了学生主题消化能力的提高。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入更多符合学生阅读水平和兴趣的主题,让学生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品读更多的人文情怀和与之对应的情感输出路径、文字呈现形式。例如,在完成了《桂花雨》这一篇课文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同步引入同样以“桂花”为主要意象的《桂花的香气》一文供学生做对比阅读,通过对文中角色的对话以及故事情节的解读,引导学生得出本文所具有的“歌颂坚贞不屈之精神”的主题,并在两篇文章对“桂花”描写的侧重上做出区分。2.扩大阅读材料的文体选择范围“文体”之于文章犹如骨架之于人体,对文体的深度把握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和质量。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打破传统阅读教学中记叙文“一统天下”的格局,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内引入更多涉及不同文体的材料让学生接触,引导学生从行文结构、脉络设计和标志性成分体现等方面着手去掌握不同文体的宏观特点。例如,在结束了《珍珠鸟》这篇记叙文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同步引入同样以《珍珠鸟》为主题的一篇说明文,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说明文所具有的准确、严谨的语言风格以及很少涉及情感表达的行文特征,并对说明文“说明对象——说明手法”的内容布局形成一定的认识,同时引入一些有关说明文常见题目的解答方法教学。3.扩大阅读材料的风格选择范围和主题、文体相比,“风格”常常是一篇文章中最难被把握但又最能对人造成主观影响的文学要素。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二极性”,很容易因为一篇文章的行文风格而对与之相关的内容、对象产生片面的认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当中突出对不同风格作品的引入,帮助学生在阅读时通过感性渠道体会同一主题、同一对象的不同表达路数,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对文学作品丰富的情感表达形成直接感受。例如,在进行《匆匆》这一课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完成本文的讲解后带领学生读一读《岁月神偷》这篇同样表述“珍惜时光”主题的散文,从后者中诙谐的语言当中品味出一种活泼、生动的文字风格,将之和课文隽永、优美的文风做一番对比,感受不同风格的语言在表达同一主题情感时的对应路径和方法。

(二)体现阅读教学的生本化改革

1.注重对思考问题的设计和提出古人云“学贵有疑”,只有抱着问题去学习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据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根据材料的内容、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以及具体教学要求提出一些思考问题,鼓励学生一边读一边从文章当中找寻答案或者有利于答案形成的素材。这些问题的设计不应过于简单,教师要避开那些可以用“复制原文”的方法解答的低维问题,同时还要让问题体现出一定的发散性,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思维锻炼。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就文中鲁迅所说的“碰壁”提出这样的问题:“鲁迅先生显然不会真的把鼻子撞到墙上,那么他在文中所说的‘碰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而后再组织学生从文中找答案,并提醒学生结合文章里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刻画和对鲁迅形象的交代形成明确的思路。2.注重对小组交流模式的引入灵感的获得从来都要以个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土壤,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据此,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要表现出对小组交流模式的重视,结合上一点中的问题方法来组织学生以结组的形式开展观点交流、灵感分享和方法交换,让大家通过这种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方式共同探究出问题的答案,并在客观上树立起学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阅读学习情怀。例如,在完成《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根据文章的结尾,围绕“作者和闰土如果能够在二十年后再次相逢,彼此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设想和有关的依据,以组为单位形成讨论结果后汇报给全体师生。3.注重对读写结合模式的引入“阅读”和“写作”从来都是联系最为紧密的两个语文学习板块,彼此之间也有着很强的互促属性。小学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指导中同步引入写作模式,以“读写结合”的方法来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长效发展,围绕仿写、续写和读书笔记撰写等具体策略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和文章情感、作者思想深度结合起来,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生文学表达思维的有效生成。例如,在讲解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节选)》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一想:“如果你‘穿越’到了童话世界并见到了这位骑鹅旅行的尼尔斯,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或者和他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并让学生以此为主题去写一篇小短文,同时说一说自己写作的思路。

(三)体现阅读教学的形式立体化改革

1.引入影视资源开展阅读形式优化改革传统的“纸面阅读”虽然是考查的常规形态,但是对于学生而言难免显得有些“枯燥无趣”。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继续优化纸面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们的兴趣、能力,引入一些对应的影视资源作为阅读训练的新素材,用这种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方式来拉近学生和文化作品之间的认知距离,对学生的信息解读、整合思维产生更强的正向刺激,从而对传统阅读教学形成强有力的补充。例如,在结束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讲解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带领学生观看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体现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的片段,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和电视剧中演员的表演、对白、场景来深度提炼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寓含其中的情感理念。2.引入活动资源开展阅读形式优化改革阅读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摄入,更需要学生将摄入的信息以富有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才能让阅读更有活力。据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活动教学纳入到阅读教学的范畴当中,选择一些学生所喜欢的篇目,让学生以场景还原、角色扮演的方式将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搬”到教室里,使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完成对作品深度情感和角色立体形象的认知,并用实践的策略去诠释自己的阅读感受。例如,对于《草船借箭》这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结成几个剧组,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部剧本,并可准备一些道具和服装,用课本剧的形式将学生们心中所认为的诸葛亮、周瑜、鲁肃和曹操的角色的形象表演出来,同时教师要注意对文中细节的表现,并让其他学生从演员的表演中提炼出对应角色的元素化特征。3.体现阅读教学的常态化改革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寓教于常”的理念落实到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完善课堂上的专项化阅读引导,更要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日常阅读条件,鼓励学生在课下完成大量的材料阅读和思考活动,使学生能够以“聚沙成塔”的方式积累起丰富的阅读经验和独到的阅读智慧,并促成他们个性化阅读思维的形成。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辟出一块读书角,用学校藏书或学生带来的图书充实其中,让学生定期借阅并撰写一些读书心得,并可组织品书会让大家就最近的阅读感受做一番交流和探讨,使学生得到更有质感的阅读素养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是一次与前人进行的跨越时空的会谈,更是一次智慧与智慧、灵魂与灵魂之间的碰撞,其所能带给人们的收益将是巨大而深远的。小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并努力践行这一点认知,不断加大对阅读教学工作的研究和优化力度,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路径去尝试阅读、应用阅读、爱上阅读,从而为他们将来更高阶段的语文学习和课程核心素养的稳步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张杰 单位:北京景山学校朝阳学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篇2

一、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必要性

纵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学生年级升高后,教材中的文本种类日渐繁多,而且篇幅偏长,在每篇文本内容中还涉及诸多拓展性问题。如若学生缺乏阅读能力,则难以顺利完成课后文本任务,不利于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好在,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发现这一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以及求知欲望,迫切希望能掌握阅读技能,而这项阅读技能恰好可以驱动学生高效阅读,在阅读实践中满足语文学习诉求。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素养,放手让学生阅读更多语文篇章,逐步积累语文学习经验。

二、小学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

(一)精心阅读文本,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规律

入选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文章,都由选编者精挑细选,在设置文本主线、调节文本细节以及组织文本结构时,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当学生粗略浏览教材情节时,无法在第一时间内把握作者创作手法的精妙,更不能及时了解文本内涵,不利于学生强化个人文学修养。所以,就需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精准阅读篇章,在字字句句中品味作者情感,结合段落联系文章创作结构,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化底蕴,最终了解阅读客观规律,尝试着提高个人阅读水平。例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这一文本时,由于个别学生对“园子”不太熟悉,而且学生未曾有过相似经历,所以在其理解文本内容时,常常是困难重重。因此,在教师进行阅读教学工作前,应指导学生在互联网渠道或一些书籍、报刊中收集有关资料及图片,并在阅读教学时充分使用相关材料。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学生逐步养成了自主收集材料的习惯,在其日后阅读文本时,会主动搜索相关资料,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高效阅读文本,同样也能为其收集信息及应用素材提供有力支持[1]。

(二)强化阅读实践,拓展阅读范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时,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时间极其有限。对学生来讲,若想通过短暂阅读时间提高阅读能力,显然不切实际。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参加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在每一周内举行“我爱读书达人赛”,或者以“书籍”为主题,展开“班级讨论会”,通过各种形式鲜明的活动,打开学生阅读视野,激活学生语文阅读热情,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技能。

(三)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倡导个性阅读

由于每一名学生都具有不同的阅读态度以及阅读能力,所以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会收获不同的情感体验。每一名学生因思维方法及生活经历各有不同,所以即使阅读相同文字,也会产生与众不同的体验及感受。在新课标背景下,执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时,需要教师尊重每一名学生的阅读体验,创造民主阅读氛围,允许学生个性化阅读,这样便会逐步释放个人潜力,表达个人的阅读个性。当学生阅读个性得到教师同学以及家长的认同后,则会增强其阅读成就感与喜悦感,并尝试着在阅读后大胆分享个人体验及想法,这样更利于增强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及记忆印象。例如,在讲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就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向学生抛出问题:面对文中的不同评价,你能说说心里是怎么想的吗?接着,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个人想法,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以及交流,逐步显示个性思维,形成与众不同的阅读风格。

(四)群文阅读教学,培养阅读经验

一般来讲,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从情感、人物、作品题材、表达形式和写作风格等诸多方面提炼议题。不同的作家在文字表现方面有不同特色。例如,在教学《桂花雨》时,作者通过描绘桂花雨,流露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家乡之味”为核心,指导学生“回味家乡”。在群文阅读时,教师选择同一作者的《水是故乡甜》《月光饼》等。这些作品在作者笔下,通过巧妙的文字艺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创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与向往,结构和内容大致相同,可以实现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效果。先由教师为学生精读《桂花雨》,讲述文本主旨情感,学生模仿教师方式,理解其他几篇文本,进而不断巩固自身阅读技巧,习得自主阅读经验[2]。

(五)巧妙设置疑问,培养探究能力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巧妙设计各种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刺激学生学习心理,确保学生针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以更饱满的热情分析及思考阅读内容。经心理学专家研究显示,当学生思维保持活跃、兴奋状态时,其语文思维会无限发展,对于语文知识的接受速度,也会明显变快。例如,在讲解《乡下人家》时,教师不可忽视文本基础,要设计能引起学生关注及思考的问题,即“同学们,是否也有过乡下游玩的经历呢?你觉得乡下的哪一点最让你印象深刻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来看一看乡下都有哪些迷人之处吧”。这些问题一经提出,便有效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很多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阅读兴趣得到保障,而且能顺利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由此可见,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能够真正发挥“问题”辅助阅读教学的作用,但前提是要真正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及参与热情。所以,教师要善于摸清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兴趣点,结合学生兴趣设置问题,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其主动探索,保证课堂阅读教学品质。

(六)创新阅读教学,强化阅读情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独自鉴赏,确保学生深刻体会文本思想与文本情感,从而促使学生塑造良好的情感态度,让其在掌握基本语文知识之际,能够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例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父爱与母爱之间的差异,以及感知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在授课之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①为何说父亲评价与母亲评价分别代表不同的爱的方式呢?②明明是看着同一首诗,为什么父亲和母亲会有不同的看法呢?③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这两句话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便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促进学生感受亲情价值,令学生学会感恩[3]。

(七)把握阅读契机,提高审美情趣

良好的审美情趣,可以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发挥极其关键的作用,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为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让学生在阅读时感受文本中所潜藏的美,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发现语文学习的魅力。这里以《白桦》为例,为了促进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自然之美,也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在指引学生阅读之际,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随着文本的描写,在脑海之中形成美丽的景色画面。随后,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白桦”图片,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在图片、视频及声音等要素的冲击下,可以营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为其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在挖掘美的路上勇往直前。

(八)坚持个性阅读,深挖文本意义

每一个阅读文本都具有内在文本意义,对于学生而言,始终将读懂文本意义视为自己的阅读目标,并希望在阅读中感受阅读乐趣。教师可以从多重角度指导学生,促进不同知识背景、经验背景的学生都能深入解读文本。例如,在阅读《圆明园的毁灭》时,文本主要讲述了圆明园及其毁灭,极具文本意义,可激活学生爱国意识。在阅读第三段内容时,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内容感受圆明园昔日壮观与华丽,这与后期的文字描绘形成了明显对比。前期有多辉煌,后期就有多惨痛。若想有效整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及文本阅读意义,就需要教师牢牢把握文本言语形式。首先,以圆明园的“有”入手,指导学生感受圆明园建筑的壮观盛况;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极联想个人生活体验。例如,提到圆明园建筑,你还了解它的哪些内容?你都参观过哪些风景名胜?有什么感受?能够说说这些风景名胜背后的意义吗?在融合生活体验及知识体验后,个性化阅读效果会有所改善。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圆明园建筑图片,诱发学生想象,邀请学生抒发个人情感。通过欣赏圆明园图片,便可对了解圆明园背景知识的同学带来情感上的升华,进一步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水准。同时,对于一些缺少该部分背景知识的同学而言,也可为其了解文本意义带来指向,促使其带着目标阅读文本,深入领会文字奥秘,在字里行间中读出个性与见解,升华阅读情感。

(九)举行阅读比赛,增强领悟能力

教师应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教学方式,吸引其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在诸多阅读教学方法中,阅读比赛方式具有竞争性特点、娱乐性特点,深受学生欢迎。通过有效应用阅读比赛,可切实提高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理解水准、领悟水准。需要注意的是在展开阅读比赛时,教师应格外关注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阅读水准,以确保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文章参与阅读比赛活动,不断锻炼阅读技巧。例如,在组织阅读比赛时,学生所选择的参赛篇目多种多样,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充分了解文本内容,厘清文本背景,细致感受文字内容,进而促进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心灵共鸣。需要注意的,在选择阅读作品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保持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师应灵活设置阅读主题,以便有效博得学生眼球,从而间接培育学生语文思维。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发挥自身指导作用,高效利用课堂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后,有学生打算用这篇文章参加阅读比赛,教师就应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参与“《三国演义》阅读擂台赛”活动,指导学生结合个人兴趣,节选小说片段进行阅读,进而抒发个人心得,分享自己在阅读中汲取到的“营养”,最终实现强化学生个性阅读体验的目的,加深其对文学名著内容的理解。

(十)确定阅读目标,促进多元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引入多元阅读教学形式,以此来改变传统阅读课堂沉闷、枯燥的氛围,令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有趣,进而激活学生阅读热情。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话本剧”“舞台剧”等项目引入语文课堂,将其与文本内容完美融合,以便促进学生全面了解文本内容,增强学生阅读体验。当然,也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故事类题材文本延伸课文知识,促使学生深刻领会文本主题。例如,在阅读《狼牙山五壮士》第二段时,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要敲定阅读目标,避免学生盲目阅读。为此,就可以设置下面这几个问题:①在知道任务后,壮士们是如何痛打敌人的?②作为班长,马宝玉有哪些表现呢?③你知道副班长都做了什么吗?接着,引导学生以饱满情绪阅读文本,要求学生在“满腔怒火”“吼”“沉着”等词汇上融入个人情感。试想一下,自己就在战斗现场,亲眼目睹敌人掠我土地、杀我亲人的场景,怎能不用满腔怒火大声怒吼,这样便可迅速吸引学生注意,促使其积极参与课堂阅读活动,通过演绎文本人物形象,进而深刻体验文本主旨,达到个性化阅读目标。在尊重学生差异与主体地位基础上,带动学生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结束语

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阅读素养,不仅要关注学生阅读喜好及兴趣,还要促使学生深层次思考文本,接纳文本内容,加深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并与作者情感实现共鸣,从而陶冶学生情操。阅读,不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是学生增强判断能力及辨别事物能力的有效举措。因此,要常抓不懈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热爱阅读活动。

作者:沈中聪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篇3

一、精选阅读内容,提供学习文本

阅读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实施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先精选阅读内容,为学生提供适宜的阅读文本,切实打好教学基础。

(一)统整单元内容,凸显整体价值

人文主题是部编版教材的重要构成,是实施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中心[2]。部编版语文教材每一单元都设有一个人文主题,为教师提供了单元整体教学依据。对此,教师可以以人文主题为中心,统整单元内容,增强教学整体性。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心系家国”。第十一课安排了三首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在实施教学活动前,教师认真研读这三首古诗,发现前两首古诗的时代相同,内容相关,情感相似。对此,教师打破教材限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准备实施对比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其相似之处,借此由浅入深地认知单元主题,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二)拓展阅读材料,链接丰富资源

《课程标准》提倡结合课内、课外实施阅读教学,丰富阅读资源,拓展阅读活动,增强阅读教学效果。虽然教材围绕单元主题设置了相关阅读文本,但文本内容有限,很难使学生深入理解主题内涵,影响主题单元阅读教学效果。鉴于此,教师要以单元主题为指导,挖掘课外资源,拓展阅读材料,使学生能大量阅读,深入认知主题内涵。以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进鲁迅”。本单元设置了与鲁迅先生有关的四篇文章:《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鲁迅先生的文章大都意蕴深刻。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难以深刻体会其意蕴。对此,教师以单元人文主题为指导,收集其他与鲁迅先生有关的文章,如《回忆鲁迅》(郁达夫)、《一面》(阿累)等。通过整合课内外阅读内容,学生获取大量的与鲁迅先生有关的信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从不同角度认知鲁迅先生,自觉地在脑海中浮现爱憎分明的鲁迅形象,为真正读懂鲁迅先生的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依据教学规律,建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有意义的建构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途径和目的。有意义的建构是指学习者形成完整认知结构的活动。只有高度概括知识和组织语言,方能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实施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据教学规律,整合知识,建构知识体系。

(一)激发已有经验,明确教学“生发点”

学生已有经验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建构的基础,也是教师实施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依据。在实施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借此明确教学“生发点”,为引导学生融合新旧认知打好基础。以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童年往事”,描写了不同的童年往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在实施教学活动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并提出阅读任务:“边阅读文本边思考古代的小朋友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萧红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在此任务的驱使下,学生自觉结合读与思,做到读有所得,初步认知文本内容。同时,不少学生自觉地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描述自己的阅读所得和童年生活。在学生描述之际,教师认真倾听,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和童年生活情况,由此确定课堂教学要点,推动课堂教学发展。此外,通过阅读和描述,不少学生将阅读内容与自身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这有利于实现新旧认知的融合,切实夯实建构知识体系的基础。

(二)利用对比阅读,理清知识本质

有效阅读强调把握知识本质和内在联系,建构系统认知。对比是学生把握知识本质和内在联系的重要方法[3]。例如,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思考,比较相关内容,发现异同之处,进而抽丝剥茧,逐步探寻知识本质和内在联系,顺其自然地建构知识体系。由此,在实施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阅读,逐步探寻知识本质。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人文主题,编排三篇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些课文有的赞扬了无私的父爱,有的赞美了深沉的父爱,有的展现了父母不同的爱孩子的方式。其中,《父爱之舟》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凸显了父爱,但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所以,教师组织对比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对比表现形式,深入探寻语言文字背后蕴藏的浓浓父爱,以此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知识本质,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三、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投入

《课程标准》阐述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于阅读教学的作用,要求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增强阅读投入度,以此夯实有效阅读基础。由此可见,学生兴趣是影响有效阅读教学的因素之一。所以,在实施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是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建构的基础。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实践证明,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带入具体场景中,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同时,有效的情境可以推动课堂教学发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实施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研读阅读内容,挖掘情境资源,有手段地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真实场景,激发学生兴趣,驱动学生积极阅读,推动阅读教学发展,增强阅读教学效果。以《北京的春节》为例,所有学生都经历了数个春节,积累了欢度春节的经验,认知了春节习俗。立足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意味着新一年的到来。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我们会做什么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积极思考,回忆生活场景,联想春节习俗,并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在学生的描述下,课堂氛围愈加轻松。同时,学生也因此走入了真实的春节场景。教师则把握时机,利用课件呈现教材插图,并继续引导:“我们在欢度春节的时候,会贴春联、吃饺子。现在大家一起看看课件中的图片,这是老北京人庆祝春节的方式。你们能从图片中看到哪些人、事、物呢?你们想知道老北京人是如何庆祝春节的吗?”此时,大部分学生认真观看课件,自觉探究老北京的春节习俗,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二)细读阅读文本,建构深刻认知

阅读文本是单元主题的承载。认知阅读文本内容的过程,恰好是学生与单元主题“互动”,建构深刻认知的过程。在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之际,各种阅读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文本细读教学就是其中之一。有效的文本细读教学,有利于学生找准细读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探究阅读内容,建构深刻认知。由此,在实施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时,教师应紧扣单元内容,探寻细读切入点,继而有方法地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以《梅兰芳蓄须》为例,这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旨在引导学生诵读相关篇章,了解主人公的人生事迹,感受主人公身上的浓浓家国情。梅兰芳先生身上的家国情是值得学生细细品读的。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研读文本内容,把握细读切入点,如梅兰芳先生的内心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揣摩。具体地,教师向学生提出阅读任务:“阅读文本,找寻描写梅兰芳先生不同时期内心变化的语句。自主阅读,了解梅兰芳先生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阅读任务的驱使下,学生走进阅读文本,沿着故事的发展进程,探寻梅兰芳先生的内心变化。在探寻的过程中,学生认真思考,初步体会梅兰芳先生的内心变化及蕴含的情感。接着,教师请学生展现勾画内容,并依据这些内容进行引导。通过细读文本,学生不仅了解了文本内容,还切实地感受到了主人公身上的美好品质——浓浓爱国情,这有利于其认知单元主题内涵,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为践行爱家、爱国行为打好基础。

四、同步课堂内外,实现知识运用

综观上文,教师以语文课堂为基础,创设主题阅读活动。学生通过体验活动,建构了阅读认知,为运用知识提供了便利。接下来,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所得,同步课内外,继续创设活动,驱动学生运用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切实提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效率。

(一)开展交流活动,自主运用知识

交流活动是学生运用所学的具体体现。因为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思考,自觉调动已有知识储备,获取相关知识信息,借此与他人交流,碰撞思维,无形地加深对所学的理解,提升学习效率。所以,在实施单元主题课堂阅读教学后,教师可以尊重学生的阅读所得,开展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运用知识的机会,驱动学生亲身实践,提高学习效率。以《忆读书》为例,这是“读书明智”主题下的一篇文章。在参与课堂阅读教学之际,学生体验情境阅读活动、细读文本活动等,梳理了作者童年的读书经历,了解了作者对“好书”的看法。立足学生的阅读所得,教师以课后练习题三为抓手,创设交流活动。在个性差异的作用下,学生对作者的读书方法有不同的认知。受个性认知的驱动,学生积极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虽然学生对作者的读书方法有不同的认知,但都同意读书明智,由此增强对主题内容的认知。

(二)组织阅读活动,丰富知识储备

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可以丰富知识储备,提升知识学习水平。在单元主题阅读课堂上,学生不仅阅读了文本,理解了文本内容,还掌握了阅读方法,积累了阅读经验,为进行自主阅读做好了准备。在学生阅读收获的基础上,教师继续提供相关主题内容,组织阅读活动,引导他们继续阅读,迁移应用阅读所得,丰富阅读储备,提高阅读能力。以《少年闰土》为例,这是“走进鲁迅”单元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按照“回忆、相见、相处、离别”这样的顺序描述了发生在“我”与闰土身上的事情,展现了“我”对闰土的真挚情感,同时凸显了闰土的形象特点。《故乡》是鲁迅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塑造了中年闰土形象。了解发生在“我”和中年闰土身上的事情,学生可以了解中年闰土形象及变化原因等,由此对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建构认知。基于此,教师在课后阶段,为学生推荐《故乡》,引导学生探寻中年闰土形象及变化原因。

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实施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便于学生增强阅读效果,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对此,在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立足部编版语文教材特点,灵活应用多样策略,如精选阅读内容,提供学习文本;依据教学规律,建构知识体系等,创设主题阅读教学活动,助力学生有效阅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隋蓓蕾.关于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21(30):148.

[2]陈毅敏.小学语文高年级单元主题整合阅读教学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17):189-190.

[3]田野.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03):10-11.

作者:李丽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