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时间:2022-12-06 10:30:21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善用历史故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历史故事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方便学生记忆历史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关键词: 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 教学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运用篇1

从教学实践来看,将故事化教学法融入初中历史课程之中,就是基于历史这一学科自身拥有的故事性这一方面的特点出发的,无论是课本教材还是课外辅导资料,都拥有大量的历史故事作为依据,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若能够巧妙地将历史故事加以优化并应用,就能够在调动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他们有效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储备,这对学生学好历史这门课程大有裨益。

一、故事化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中应用的优势

要想更好地将故事化教学应用在初中历史的课程之中,教师就要先明确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们带来怎样的学习优势,这样才能够使后续的课程教学措施更具实效性。首先,历史学科中所讲述的事件因为其发生的年代久远,所以对于这些事件,教师就可以利用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听,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们对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记忆就会更加深刻。其次,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针对同一个历史主题内容,以不同人物的历史视角展开,在不同故事叠加起来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得以保持,并且能够增强学生对课程探索的兴奋感,这对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故事化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中应用的原则

要将故事化教学这一手段应用在初中历史的课程之中,教师还应该了解并把握其相关应用原则,以保证在课程中所应用的教学手段,没有出现不匹配的现象,这才能够使得课程中的小故事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热情,并保证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一)真实性原则

历史课程是一门严肃的学科,这里所指的严肃,并非故事不具有趣味性,而是指教师在将故事应用于课程中时,应该抱有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同时教育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去学习历史,不可抱有嬉笑怒骂之姿态。而历史的严肃性融于课程中的故事时,所体现的就是其“真实性”,教师要保证在课程中加以应用的故事内容的真实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一段真实的历史呈现给学生,才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段故事中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及情感,进而树立起他们自身正确的历史观。而要做到这一方面,还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历史专业能力,以保证自身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故事的推演,由此推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二)趣味性原则

上文提及历史需要学习者和教学者的尊重和严肃,但并非不能够具有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对历史故事加以应用时,需要保证故事本身的真实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其趣味性。若教师单单是利用古人的表达形式,将真实的历史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就很容易导致课程中的故事内容枯燥,而在枯燥的故事中,学生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就会随之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非但不能够使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还可能使教学效率降低。所以教师要想更好地在课程中进行故事化教学,并将这一教学手段的实效性有效提高,就要在保证其史料真实性的同时,想方设法提高课程中故事的趣味性,使其能够始终对学生形成吸引力,调动大家对课程的参与热情。

(三)针对性原则

而除了上述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以外,教师在对历史故事加以应用时,还应该对教学目标和主题的针对性原则加以了解,即明确当前课程开展的主题,之后再根据主题进行故事的选取和应用。教学针对性原则的提出,就是为了更好、更精准地将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传达到学生的脑海中,以使得故事发挥出实效,也只有在故事与课程主题相一致时,教师才能够顺利地利用故事将课程内容进行准确地表达,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地解决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而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在选取故事内容时,在保证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外,还应该尝试将故事与时代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将课本中蕴含的历史情感更好地融入故事讲给学生,利用这样的方式实现对他们的学习指导。

(四)主体性原则

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由于受多方面因素所影响,难以将各个历史事件进行全方位还原。但历史教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在历史教学活动当中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及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为此,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故事化教学活动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对历史教师的教学内容感兴趣,才会愿意学习、乐于学习,进而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而故事化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具有趣味性,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历史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主体性原则为导向,才能够有效地开展故事化教学活动。

(五)多元化原则

故事化教学法能够在历史教学活动当中产生怎样的效果,取决于历史教师实际采用的教学手段,因此历史教师若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化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活动当中的教学功能,便必须在尊重故事化教学模式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以下三方面开展多元化的故事化教学活动。第一方面,即历史教师需要保证历史故事自身的多元化,即从故事内容方面以及载体形式方面进行多元化的调整;第二个方面,即历史教师需要在开展故事化教学活动时注重历史之间的文化差异,确保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能够不断地深化对多元文化的认知;第三方面,即历史教师需要多元化设计历史故事的故事主题,以此保障历史故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发挥其激励作用。

三、故事化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中应用的手段

从上述的优势与原则中,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当前将故事化教学应用于初中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和适用性。根据这些内容,教师就可以设置如下的教学措施,以保证课程中的历史故事发挥最大的实效。

(一)借助历史故事开展课程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尝试在课程的导入环节进行历史故事的应用,以故事的形式来引入课程内容,从而调动起大家的学习兴趣。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开展之前,教师就可以利用符合上述几个原则的历史故事对课程内容进行导入,从而使得课程的整体氛围变得轻松有趣,让学生对接下来的课程开展充满期待。对此,教师就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对本章节的课程内容加以了解和分析,明确在本节课程中想要传达给学生哪些学习要点,多方搜集相关的历史故事,之后再对历史故事进行选取。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相关内容教学时,就可以根据课程中安史之乱所发生的时间和间接原因进行课程的导入。因为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后期,而唐朝的后期阶段由于皇帝唐玄宗治下的政治腐败,唐玄宗沉迷美色导致国家衰败,所以教师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在这段历史的进程中杨贵妃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自身还带有争议和“热度”,所以教师就可以以其作为课程的突破口,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经典故事讲述给大家,使其能够产生对故事的好奇心,进而讲述到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故事,之后便能够顺理成章地展开安史之乱形成背景的相关教学了。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不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增强,历史文化素养也得到提升,他们对本节课程中的历史内容记忆也会更加深刻,这对提高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而言有着很大的作用。

(二)创设故事化主题的教学情境,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还可以从课程中的教学形式上加以改革,即将故事化教学融入课程的安排之中,以故事背景为主题,进行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创设,这有利于学生们对教学课程中的内容重点进行深度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程的进一步了解,这对其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此,教师可以先对课程中的具体内容进行仔细了解,再根据课程内容的主题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之后则由学生们自行在情境之中进行历史故事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去体会课程重点,进而加深他们对课程的了解程度,并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距我们当前文化文明相对更久远的夏、商、周时期为例,虽然当时的文明十分落后,但当时的人们也创造出了以青铜器为首的大量工艺技术。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的开展时,就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将故事化教学情境的主题设定为当时那个时期,然后让学生将自己代入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中,并利用多媒体信息设备等方式进行当时环境的渲染,以此帮助大家更好地融入情境之中。在情境之中,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带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相应的运转,如讲述一个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的故事,进而让大家进行角色划分,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进行技术创造等。利用这样的方式,不但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元素,还可以更好地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以提升、帮助他们在了解史实资料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学会新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身学习能力。

(三)利用历史故事串联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历史教科书由多名历史教育专家共同编订,其中不仅涵盖大量的历史事件,还按照顺序与相关度进行单元的分门别类排列,有着清晰的顺序,是历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但历史具有连续性发展的特点,由真实的事件所构成,既是多个个体,又是一个整体,且不同时段、不同人物之间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历史教师若仅仅是按照历史教科书的单元顺序开展教学活动,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产生割裂感,不利于学生以整体的角度看待历史和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而故事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因此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带领学生学习各个单元的历史知识,还应当通过历史故事采取故事化教学模式,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不同时段、不同人物的历史故事进行结合,以趣味化故事为引导,并将其融入历史教学内容当中,凸显历史故事的整体性,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能够获得完整的历史体验,在培养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发展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学科的历史情感。例如,历史教师在开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洋务运动”一课的历史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结合义和团的历史故事讲解中国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史,如义和团运动初期时,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打压的措施,在后期想通过义和团的力量抵御外来侵略者,但由于清政府并没有正确认识义和团的真正力量,也只是从利用的角度出发,便对多个国家宣战,最终导致战败,反动统治者随后勾结外国势力对义和团展开毁灭性打击。学生在了解义和团的历史故事后,能够有效地将其与洋务运动及维新运动等历史事件进行结合,从清政府的态度与行为方面所展现的特点,认识到晚清政府的腐朽与落后。在此过程当中,历史教师通过开展故事化教学活动的方式结合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了解历史的整体,还能有效地完善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更加系统化、整体化地学习历史。

(四)利用历史故事开展探究活动,强化学生的历史认知

教师还可以利用历史故事的形式在课程中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利用不同的故事说明同一主题的特点,进一步强化学生们对历史的认知。对此,教师就可以先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故事的挑选,而在挑选故事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保证历史故事符合上述的五点原则外,还要尽可能地根据所要在课程中开展的教学主题内容,进行故事的多样化选取。例如,当教师想要根据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中的第五单元第十六课内容“独立自主与和平外交”为课程主题进行相关教学时,就可以先选取一部分能够代表这一时期发展的故事作为备选,之后考虑在课程中进行相应的活动安排。以课堂辩论这一活动为例,教师要针对这一课程主题开展相关的课堂辩论,就意味着其要在所选定的备选中进行二次挑选,二次挑选的原则就需要根据辩论的主题和特点而制定,对此教师就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历史故事。在选定故事内容之后,教师还可以将故事的争议点告知给学生,并让他们根据自身的认知和偏好进行观点选择,随后开展相应的辩论。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不仅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程度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他们对课程内容的了解程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对促进其自身的综合能力发展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将故事化教学手段融入初中历史教学,是能够体现历史学科特性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在这样的课程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得到充分的提升,针对课程中的重难点也更容易被突破。但要更好地将故事化教学融入课程,教师就要从明晰这一手段优势、了解对其应用的原则方面出发,从而保证后续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具针对性。

作者:沈紊仪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园山实验学校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运用篇2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善用历史故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历史故事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方便学生记忆历史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本文即基于历史故事的应用原则,探讨有关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措施,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一、历史故事应用原则

(一)遵循历史故事真实性原则

历史是一门遵循真实性的学科,教师需要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应用历史故事,不能因为一味地追求趣味性,忽略了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讲解的故事都需要有真实的历史根据,一些历史上存在争议的故事可以应用,但需要让学生知道历史故事更多的可能性,引导学生理解和辨别。一些历史題材的影视剧中有时会出现违背历史事实的镜头,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战争的相关知识时,有些学生因为不切实际的“抗日神剧”,对战争产生了错误的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探讨,从长征过草地、爬雪山时的艰辛历程;百团大战和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壮烈场面等人手,通过讲述真实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相。

(二)遵循历史故事趣味性原则

保证历史故事真实性的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展现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否则就会导致课堂沉闷枯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本身就活泼好动,主观情绪较强,他们会被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深吸引,充满趣味性的历史故事作为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在历史课程开展之前就运用起来,借此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秦始皇如何统—六国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以讲充满趣味性的历史故事的方式讲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这段历史,同时教师还可以讲述战国的四大名将以及战国四君子的相关故事,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讲述趣味性历史故事,使秦始皇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的效率。

二、应用历史故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会大大下降。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历史故事相较于枯燥的历史知识,更加贴合初中生的特点。教师可以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运用历史故事帮助学生理清事件脉络,丰满历史人物,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例如,学习“抗美援朝”—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述志愿军所处的艰苦环境,使学生了解志愿军是如何挺进朝鲜和美国侵略军进行战斗的,特别是战争中涌现的邱少云、黄继光等人物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应用历史故事,导入历史课堂

教师需要积极融合历史故事到教学过程中,利用历史故事导人新课,运用故事的趣味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效果。课堂开始,学生无法很快进人学习角色,教师可以运用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历史故事,作为课堂开始前的铺垫,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历史知识也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知。例如,学习秦末农民起义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指鹿为马这个故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秦二世的昏庸和残暴,并适时提出以下问题:秦朝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最终秦朝的命运是怎样的?问题和故事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故事的背景,培养其历史核心素养。再如,学习北宋的政治相关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介绍“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让学生对当时杯酒释兵权的时代背景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学习安史之乱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介绍《长恨歌》,同时讲述杨玉环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当时唐玄宗的荒淫无度及安史之乱发生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的引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应用历史故事,整合历史知识

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故事整合、总结初中历史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和理解。初中历史理论性较强,主要的学习难度在如何有效梳理不同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及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梳理发展脉络,完善学生的历史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学习秦汉史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和西楚霸王的故事整合历史知识。这些历史故事的名称都能有效地概括历史知识,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讲解,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脉络。化繁为简,比如巨鹿之战到鸿门宴,楚汉相争到垓下之围,再到汉朝建立,学生结合历史故事发生的时间点来记忆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课后,教师还可以运用历史故事来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比如,教师在教学商鞅变法时,学生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商鞅被车裂的下场,此时教师就可以提出下列问题:被执行车裂是否意味着商鞅变法以失败告终?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思考进行讲解:商铁的变法对百姓和国家长远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但是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导致贵族联合起来,诬陷商鞅。在贵族的怂恿诬陷下秦始皇开始下令追捕商鞅。随后商鞅在秦王的追捕下,逃亡。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商鞅起兵自卫,但最终还是落得了家族灭亡的命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使学生能够深人了解变法的复杂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和掌握。

五、应用历史故事,帮助学生全面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历史故事丰富历史课堂,采用多样化的故事叙述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历史知识的内涵和意义,提升教学质量。课堂时间及教师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单靠在历史课堂上进行知识的传递,学生很难掌握所有的历史知识。因此,教师需要运用多样化的历史故事叙述方法,结合对课内外的历史故事的了解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大部分历史老师知道如何讲故事,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故事讲述方法过于单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历史故事。比如,进行商狭变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商鞅舌战群臣的场景,再点出名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学生因此感到变法的复杂,了解变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一些历史故事,由老师在课堂上讲述,学生进行补充,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单调的历史教学可能无法引起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教师需要运用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背后的现实借鉴意义,让学生能在历史知识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能从历史这面镜子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总而言之,初中历史课堂融合历史故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活跃、愉快的课堂氛围。运用历史故事,需要遵守原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巧妙地融合历史故事,使初中历史课堂充满趣味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张荣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运用篇3

历史学习是学生全面了解历史,深入认识历史文化发展、历史变迁的重要途径,其作为初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三观,树立良好的个人品格,提高民族认同感、责任感、自信心,提升爱国主义情怀。然而初中生的生理、心理仍处于成长与变化的阶段,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导致其难以全身心投入学习,无法全面提升历史成绩。历史故事的影响深远、特点鲜明,将其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提升课堂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全身心投入学习,提高历史知识水平。

一、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对学生世界观、历史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初中阶段是学生初次系统了解历史知识的阶段,不同的文字表述方式与文化载体均可刺激学生的内心不同的感受。同时,作为所有学科来源、基础,历史中包含大量的优秀文化,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密切,具有较高的借鉴参考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效率。如地理与历史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学科,历史能够纵向指导地理,地理可引导学生横向看待历史。初中生学习这两门学科,有助于形成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观念。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要求教师深入理解历史,从而将历史知识与历史故事有效连接。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关于诸子的记载时间跨度较大,教师依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难以保证学生的理解。通过讲述诸子代表人物的故事,能够帮助学生连贯历史知识点,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便于拓展纵横家、小说家等少见学派,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夯实其历史基础[1]。

二、历史故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积极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学习兴趣能够驱动学生主动了解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积累历史知识。教师可通过分享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索欲望,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体会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及历史发展的规律,提升学习效率。

(二)增强历史学习的真实体验

历史研究的是过去的事情,若学生没有较强的直观体验,则难以理解历史发展变化的进程,无法有效提升学习效果。教师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能够促使学生切实感受历史,增强体验感,提升学生分析客观史实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养

历史故事能够整理历史知识,优化历史教学内容。通过分享趣味性强的人物故事、历史趣闻,可培养、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其历史思维,积累历史知识,提升历史知识应用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四)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历史故事能够改变既往教师直接讲授教学内容的现状。通过创造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改变教师持续讲解教材知识点的枯燥状态。同时历史故事的运用较灵活,可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的思维“锁定”于课堂。

三、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借助历史故事导入课堂内容

学生课堂的学习状态与教师的课前导入密切相关。利用历史故事进行课前导入,通过将历史故事与导入环节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端正态度,集中听课的注意力。在历史故事导入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需求、选择相应的内容,使历史故事贴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可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教师通过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其次,注意历史故事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衔接。最后,可在课堂内容中,渗透历史故事的内容,加深学生的课堂学习印象[2]。例如,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的教学中,开国大典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的伟大成果。教师在正式开始教学前,向学生简要描述开国大典的经过,重点强调典礼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告知学生54门礼炮代表54个民族,中国近代战争的胜利是由这些民族团结抗争所得。当学生了解了礼炮的寓意,教师立即提问:“那么同学们知道齐鸣28响的意义吗?”在学生的疑惑中,教师继续讲述数字28指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历程,突出胜利的来之不易及中国共产党存在的伟大意义。当故事讲述完毕,教师可自然而然地讲解课堂内容,辅以其他教学工具,如相片、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教学效果。

(二)通过历史故事衔接历史知识

初中历史课程将重大事件依照历史发展的时间次序进行编排。历史事件包含时间、起因、结果、意义等内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将这些内容直接展示给学生,难以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无法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应借助历史课程的排列顺序,通过相关的历史故事帮助学生串联历史知识,加深学生对不同阶段历史的印象,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新知识点,培养历史时空观念。在历史故事的讲述前,教师需注意所选内容是否具有连贯性,故事的篇幅是否合适,学生能否理解两个不同的故事。待处理好细节后,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讲述历史故事[3]。例如,在“两晋历史”的内容教学中,这部分的知识点较分散,学生理解该内容的难度较大。教师可设计一个两晋历史演变的专题,通过展示西晋成立前的三国争霸局面,简要讲述魏蜀吴三国局势,突出讲解魏国的国力及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为后续讲解西晋的统一奠定基础。在西晋统一之后,教师可讲述经典的司马衷“何不食肉糜”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西晋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当讲述西晋灭亡时,教师联系所讲的故事,可使学生理解西晋被匈奴消灭,晋室贵族南迁的原因。通过讲述前后具有关联性的历史故事,能够将复杂的两晋历史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同时也便于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知识框架,加强历史知识储备。

(三)创建情境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不同的历史故事对学生的影响不同,积极的历史故事能够完善知识体系架构,培养学生的人格;恰当的历史故事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不恰当的历史故事不利于培养学生人格。在选择历史故事时,教师需依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教材知识进行审核与筛选,实现史料与现实的结合。同时在选取历史故事时,教师需确保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帮助学生客观、正确地理解历史知识。但一味地追求历史故事的严谨细致,易使教师忽略历史故事的表达。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跳跃,在历史故事讲述时,教师应注重于历史细节的展示、场景的描绘,以增加学生的情境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易于接受历史知识。例如,在“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的内容学习中,教师以民族气节为导入点,查找具有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林则徐的相关文章及视频资料,了解其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及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通过多媒体视频、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清政府的腐败、人民的生活的惨况、西方资本主义的罪恶。在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教师表明林则徐的立场,简要介绍其少年经历、宦海生涯,着重讲述受命禁烟及禁烟的后续故事。为便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印象,在关键情节处教师可插入课文历史知识,以此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故事的教学辅助作用。教师借助情境讲述历史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兴趣,引用英勇反抗压迫、民族气节的大无畏精神人物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和浓厚的爱国情怀[4]。

(四)灵活运用历史故事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初中生的自律能力较差,课堂中注意力不易集中。教师仅在课堂开始前引用历史故事,难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全程集中。为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维持活跃的历史课堂氛围,教师需灵活穿插历史故事。当引用历史故事完成课堂导入后,教师正式进行历史知识讲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课堂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时,教师可再次适当引用历史故事。后半节课的历史故事讲解时长可视课程内容的量和学生的兴趣而定,若课程内容较多,则教师可利用互动的方式简要向学生讲述历史故事;若课程内容安排较少,学生的兴趣较高,教师可择取篇幅较长的历史故事,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赤壁之战”的内容教学中,学生经过课堂学习,了解战争是孙刘联军与曹操间的一次战役,曹操率领大军顺江而下,诸葛亮主张蜀军与孙权部队结为盟军共同对抗曹军。当学生出现学习积极性下降的情况时,教师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过赤壁之战的过程,部分学生借用《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回答教师的问题。由此教师可继续向提问:“那么同学们都认为孙刘联军功劳最大的人是诸葛亮吗?”教师依据学生的反应,讲解周瑜采用火攻的方法烧毁曹军战船,致曹军大败的故事,并指出《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的区别,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教师在课中通过提问与学生进行互动,激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后向其讲解历史故事,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其良好的历史思维。

(五)课末借用历史故事总结知识点

临近课堂结束,历史知识内容讲解完毕后,教师需总结本节重难点。而学生常因即将下课难以集中注意力,无法认真听清教师的课堂总结。为保证教学效果,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使其进一步了解历史知识,教师可讲解符合学生兴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通过一个个相关故事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回顾整节课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强化兴趣,激起学生课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活跃思维,使课堂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例如,在“初盛唐”时期的内容学习中,课堂讲解的内容涉及“贞观之治”至“开元盛世”,其范围较广,课末仅依靠文字总结难以保证学生全面了解历史知识。教师可简要讲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故事。向学生讲述唐太宗与君臣的论治,使学生回顾唐初百姓休养生息,自隋末动乱中逐渐恢复的相关内容;讲述武则天的“万国颂德”故事,使学生理解武氏为夺取李唐政权,于皇城端门外,用铜铁铸造天枢,令诸国首领、使臣歌颂武则天的功德的意义;讲述“神龙政变”的故事,在李氏子孙和大臣联手逼迫武则天退位的故事讲解中,使学生理解初唐政权的变化;在“马嵬兵变”的故事中,通过讲述唐玄宗出逃、军队逼死杨贵妃,使学生了解盛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及君王决策对国家命运的重大影响。上述故事可供学生回顾初盛唐的兴起、繁荣、动乱、逐渐衰落,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课程中的知识点。

(六)借用历史故事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

在我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曾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经历过许多磨难。学生作为现代社会成长的一代青年,应当正确看待近现代历史。初中历史教学应提升学生的“以史明鉴”能力,教师需借用历史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提升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历史故事向学生渗透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思考,鼓励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内容,教师适时点评学生的表达。在讲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需充分照顾学生的情绪,采用抑扬顿挫的语气,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明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例如,在“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正式的课堂内容为鸦片战争的背景、事件经过、原因。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指导学生依据教材中《南京条约》的内容,自主搜集相关历史资料作为课后延伸。学生收集的内容有西方人的社会地位、人民的生活情况、往后的战争情况及清政府的作为。当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表达后,教师向其讲述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的事迹,使个人体会与历史故事共同作用影响学生的认知,可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点。在讲述民族英雄的事迹后,教师可结合教材的内容,讲解战争对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运用历史故事的过程中需使历史故事的讲解符合实际需要,才可加强初中生的理解能力,确保其积极、主动对深层次的历史信息进行思考,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秀花.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29):107-108.

[2]李小辉.探究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才智,2020(18):175.

[3]李小康.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9(33):37.

[4]徐敬,苏成冰.融合历史故事,培养学科素养——初中历史故事教学法的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0):6-7.

作者:沈卓筠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碧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