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趋势

时间:2022-12-09 10:38:33
摘要:将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运用到设计中,有利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优势融合,处理景观设计生态理念在设计和使用中的错误观念。当今景观设计的首要发展趋势是经济效益与生态经济效益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设计 发展趋势

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趋势

风景园林设计篇1

1关于生态理念下的风景园林论述

1.1生态理念的含义

生态理念是维持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面,能够提高其文明发展与进步,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运用生态概念,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好保护自然环境、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工作。当前,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体现了人们自己对精神上的追求越来越重视。生态观作为先进的发展理念,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与认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迈出了一大步。

1.2风景园中生态理念的含义

设计师应该将生态理念融进设计元素中,让景观能够表达出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义。生态理念也可以用在景观的设计中,能够使其具备节能与环保,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证建设的质量。园林建设途中选用不同的植物,其过程最重要的因素是植物。植物除了环保外,还能改善空气质量及生存环境,让材料使用更充分,让设计内容更加具有内涵。

1.3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现代经济制度正在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园林生态理念被应用到设计过程中。将园林生态理念应用于本项目,有助于整合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有利于解决园林生态理念在设计和应用中的误区。生态理念在设计中的应用,使我国的景观设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景观生态设计的实施有助于优化的居住条件,改善居住的环境,保证生活质量,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人员应建立和完善现代景观生态设计体系。当今景观设计的主要趋势是将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利益相结合。环境和生态因素是现代景观和园林设计中最重要的特征,而生态和环境因素的运用是最重要的特征。将生态学引入园林设计中,有利于大大提高我国的园林设计水平。总的来说,在现代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我国的景观设计还没有得到完善,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缺乏环境和环保设计的概念和全面的景观部署策略。正是由于这些缺陷的影响,我国的景观设计水平还不能得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现代景观生态设计体系。

2生态理念的关键性

2.1结合科学和生态性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众多产业在生产经营中运用了科学技术。在设计中,将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合理地整合起来,形成坚固的社区结构,使技术与艺术同步发展。生态的改善对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自然生态可以使人们得到放松,合理运用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让技术和艺术充分的结合起来,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园林设计不仅仅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还能够提高大众的文化素养,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2.2对园林资源进行保护

利用园林资源是现代乡村园林设计的重要内容。在景观设计的早期,设计师必须将不同领域的设计元素与文化、艺术和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代表景观的自然组合。园林设计具有独特和地域等特点,设计师可以使用绿色技术,在工作中有效利用园林资源,让这个过程能够保持自给自足、环保节能等效果。相比传统建筑工程,要对资源进行处理,而在当前设计中,需要对建筑规范化保护,使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在设计初期,设计师需要运用全新建设设计方案,充分整合资源,使园林生态达到平稳的阶段,使植物茁壮成长,让园林环境变得更加优美。

3生态理念中园林设计的着重点

3.1园林资源的多种利用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对资源的利用进行系统分析,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太阳能是一种可回收的绿色能源,在绿色生态的核心理念中,太阳能具有非凡的使用价值,设计师在花园建设中使用太阳能,不仅用于照明灯具,还用于其他配电设备;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利用风力开发园林绿化可以降低发电成本,还可以替代水元素,提升园林水体;地暖也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设计师必须能够对信息进行仔细的分析,有效降低项目成本,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

3.2资源的高效利用

园林建设项目的环节必须使用大量的资源,设计方案领域必须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大量使用绿色植物,运用绿色生态理念为草本植物的制造和生长提供必要的原材料,水管和山体的建设以满足建设要求。项目设计者在园林水景设计过程中,必须保证园林水景的隔音降噪,调节园林气候的效果,使园林景观具有动态观感。但是,我国水资源污染比较严重,也存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这种园林水景中,设计师可以利用雨水和污水的分流来循环利用水资源,不浪费水资源,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

3.3保护自然环境

在工农业发展过程中,化学污染物将进入到生态环境中,也会出现过度开发的问题,造成自然资源的损坏,对动植物的生存造成影响。自然在发展中必须具有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如果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就不具备其必要特征,从而对动植物产生重要影响。在景观设计中运用生态理念,能够注重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景观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注意施工质量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注意地理环境的维护。在设计方案中,要进一步提高景观水平,保证景观和工程建筑的有效存在,改善生态环境。

3.4工程使用可循环材料

景观设计是一种工程建筑,设计者可以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率,充分满足绿色生态核心理念下对自然资源再利用的要求。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工业生产标准的不断提高,导致许多建筑材料被淘汰。因此,在智能绿化园林设计中,将可循环系统使用的建筑材料慢慢作为建筑材料,既减少了建筑材料的消耗,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维护。

3.5掌握生态学知识理论

景观设计工作要求设计者掌握更专业的生态理论,明确生态与原始区域的环境差异,实现生态景观的协调。了解原生态环境的特点,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开展调查,了解周边环境的特殊性。更可能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设计建设必要的景观,防止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使其合理并能够提高自然景观的利用效率。

3.6合理选择植物系统

植物系统使园林景观的实际效果更加充分,合适的植物系统可以使园林景观更加美观大方,更能展示其效果。在选择植物系统时,应选择合适土壤,并最大可能改善系统。对土壤进行仔细的分析,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有机土壤,使系统更为完备。在园林建筑工程中绝大多数土地质量都受到环境污染。设计人员和工作人员应选择合适的方法立即进行整合,使植物处于合适的自然环境中形成较为完整的植物系统。

3.7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伴随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趋势,城市风光也得到了改善,工农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极有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导致过度开发,破坏国家生态资源,对动植物造成一定威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运用生态理念,持续维护生态环境,提高设计方案的施工质量和自然环境绩效评价,确保自然风光与工程建筑的和谐统一,不断提高自然风光净化,统一改善生态环境的实效。

3.8资源的再利用

太阳能属于可再生清洁自然能源。在花园中,太阳能可以作为热水的来源,热源可以提供花园中不同类型的热水。不过,与此同时,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可以用于花园里的各种照明设施。大自然也是一大能源,在有关专家的推荐下,利用地球上的风能可以满足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这是目前增长最快的能源之一,因为电力成本下降。公园里通常采用传统形式的风力发电厂发电。同时,风能可以代替电能来改善水质,从景观中提取水并利用其他环保能源,在地下水热能将来成为重要可再生能源的地方,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不会污染环境,也可以大大降低运营成本。

3.9有效资源的使用

水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样可以促进植物健康生长,合理规划水体,既能隔离噪音,又能使景观更加丰富,调节花园的温湿度,使景观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因此,水对景观设计有着巨大的意义,设计师首先要解决好水的相关问题。鉴于目前水资源污染极为严重,水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问题已成为现代人类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现在很多城市都在进行雨水和污水处理,之后的重点是与水恢复有关的问题,以缓解缺水问题。这将节省与建筑相关的景观和水,减少水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随着20世纪工业时代的到来和城市的飞速发展,许多旧工厂逐渐关闭,这些河流受到污染,全部关闭,中国需要高质量的发展,也就是绿色发展,所以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我们也要保护水资源。我们可以利用旧厂弃置的优质废物作循环再用,不但可以减少资源开支,也降低了园林设计成本,恢复了自然生态环境,我们从快速发展转向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人们不再特别关注GDP增长。此外,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问题也得到了重视。但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开采在不同程度上也导致了一些天然植物的消失。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一个美好的活动场所,恢复和创造自然生态环境,目前正在应用景观建设的概念,并成为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新课题。例如:修复政府设施的沼泽地,并对其溪流进行了修复,用于现代园林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4当代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将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运用到设计中,有利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优势融合,处理景观设计生态理念在设计和使用中的错误观念。当今景观设计的首要发展趋势是经济效益与生态经济效益的紧密结合。自然环境与生态元素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特点是生态与生态环保元素的应用,将生态学纳入园林设计工作,能够大大提高各国园林设计水平。从总体上看,在现代园林绿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园林绿化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缺乏环境友好型的园林设计理念和综合发展战略等,因此我国绿色园林水平无法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逐步完善和提升当代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管理体系。在园林建设中,新的生态系统必须因地制宜,为了使其能够适应本地区的环境,景观设计的概念要符合自然环境的特点,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损害。这有利于新旧生态系统的有机融合,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而目前在园林建设中,既要减少对现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又要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收集一些当地资源可以提高建园材料的使用效率。植物系统在现代园林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壤选择是景观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内容,土壤肥力和水资源保护是土壤选择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选择土壤时,首先要分析土壤的原始成分,然后根据分析结果选择植被土壤的配方。同时,根据土壤污染情况,进行更换选择进行整改,在园林生态设计中,应选择适合区域生长的植物种类。

5结语

随着现代景观公园的发展,生态哲学已经应用到现有的景观设计中,在景观设计的生态哲学中,为了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要体现生态理念,对景观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生态理念的核心不仅在于提高管理者的节能意识,还鼓励在设计和施工中使用一些可再生能源,这可以提高目前园林建设的质量,促进植物生长环境的改善。由此,花园植物便有了一个无污染的干净的生长环境。将生态理念融入公园景观设计和运营过程,使公园的景观设计符合环保的生态理念。推进我国景观设计快速发展,合理配置生态工程资源,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明显,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日益增强。因此,要注重环保,将环保理念融入到园林设计中,使设计尊重自然,增加园林美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者:邢德鑫 单位:吉林省益千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风景园林设计篇2

1城市更新概念解读

1.1定义

城市更新是一种对城市中已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进行必要且有计划的改建活动。1958年8月,在荷兰召开的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讨会上,对城市更新作了有关的说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生活有各种不同的期望和不满;对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对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的改善,以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

1.2问题

任何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总要面临更新、改造和延续发展的问题:现代城市涉及的问题广泛而复杂,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并相互作用,如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污染;构成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相关的土地减少、破碎和退化,大大降低了应对短期灾害天气的能力。与以上这些有关的城市建设活动都是城市更新。

1.3目的

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对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②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延续与更新。城市更新的终极目标:通过塑造一个富有特色、充满情怀的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的生活品质,实现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

1.4方式

一般来说,城市更新的方式有3种:再开发、整治改善、保护。理性的城市规划应该限定城市边界(避免“同心圆”结构的无限扩展)、优化空间结构(创造宜人的尺度和合适的空间场所)、完善街区尺度(低层高密、功能混合的小型街坊及密窄路网)。

2城市更新与风景园林

2.1现代生活与风景园林

一般而言,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分3个基本的层面。其一,区域层面,包括国家公园、海岸线、主要河流廊道等,要求区域层面整体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提升;其二,城区层面,包括城市绿地、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湿地、林地等,要求城区层面在质量上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整体性和提供足够的绿色空间;其三,邻里层面,包括社区公园、街道景观、水景花园、屋顶花园等,要求邻里层面生活品质、场所品质、环境品质得到提升。以上3个层面均包含了风景园林的内涵。现代生活由生活品质(教育、休闲、娱乐、健康等设施被广泛使用的机会和频率)、环境品质(空气、水、生物多样性、噪声指标等多个环境要素)、场所品质(一个地区的外在形象、城市开放空间的尺度、城市建筑的形态和色彩等)所构成。人类在追求现代高品质生活的同时,也必然呼唤风景园林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由此,一个合格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应该具有人文、社会关怀的专业价值观。当然设计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活激情、具备相当文化情怀并能通过设计的作品起到一定引领作用的实践者。风景园林专业应该着重思考如何协调城市规划专业,调整好城市的内外空间结构,营造舒适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区域的结构和功能的良性发展。

2.2风景园林专业在“城市更新”中承担的角色

现代城市空间与城市景观空间的互动越来越密切:现代城市生活的便捷性,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性化的城市空间,也需要更多的供放松、散步、聚会、购物的场所;现代城市生活的生态性,需要越来越多与自然亲和的城市空间,也需要更多可与大自然对话的场所;现代城市生活的舒适性,需要越来越多与环境有机融合的城市空间,也需要更多的供建筑、水体、绿化等相互交映的场所。这些“城市空间”“场所”的创造过程就是风景园林专业在“城市更新”中承担角色的过程。在城市“增量”发展阶段,风景园林专业相对独立,在参与实施的时序上与城市规划、建筑学等相关专业有一定差异,有时仅仅只是配套的角色而已。但是,在城市“存量”发展阶段,风景园林专业必须与城乡规划、建筑学等相关专业协同并进,有时必须承担牵头协调各个相关专业的角色。

3案例实践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以下这些案例都不是传统意义上风景园林专业独立操作的城市绿地建设项目,每一个项目都与城市更新密切相关,有些项目本身就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3.1整合既有生态资源

城市既有生态资源的有机整合,起到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提升的作用。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面积120万m2(见图1),设计时间是2004年。项目具有城市苗圃的华丽转身、郊野公园的创新尝试等特点,曾获得2007年IFLA亚太区风景园林优秀奖、2007年上海市优秀设计一等奖、2008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奖。以一座经营了20余年的苗圃为基础,结合城市整体更新规划,经生态调整及恢复,改造成对公众开放的郊野休闲活动的森林公园。“生态保护、生态恢复、自然多样”的生态学理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和实践检验;创造了上海独具特色的滨江标志性景观;有效保护和强化了原有的环境结构和生态系统;建立了具有地域性特征、本土性特色的高品质的郊野环境空间。

3.2构筑大型住宅区完整的生态系统

构筑大型住宅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是践行“生态优先”理念。上海新江湾城公共绿地项目位于上海市新江湾城,面积25.3hm2(见图2),设计时间是2005年。项目具有风景园林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携手打造完整的城市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等特点,曾获得2011年国家优秀工程设计奖金奖、200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09年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根据区域总体生态规划,新江湾城的景观架构包括新江湾城公园、生态走廊和其过渡段、主题绿地、园林道路及防护性绿地等,每一景观区域都有其特殊功能和生态特征,形成从城市到公园再到自然的有序过渡和景观特色。在“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弘扬自然、再造自然”的原则指导下,设计时运用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理念,设立空间上连续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廊道,形成自然、完整的绿地系统,有效保护和统筹兼顾各类资源价值,并通过对天然资源的保护、修复和展示,打造新江湾城区域整体的自然生态环境。

3.3工业遗产与风景园林“联姻”

城市工业遗产与风景园林的“联姻”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延续。上海后工业景观示范园项目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原上海铁合金厂,面积5.3hm2(见图3),设计时间是2008年。项目的设计强调工业遗址场地价值的再认识,探索园林景观如何延续工业文明的文脉,曾获得2011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市政公用工程一等奖、2011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一等奖。以改造、重组与再生方式保留和延续场地的工业元素和工业特质。通过对场地历史和环境的景观更新,而非彻底拆毁、全盘重建的创造,给予了后工业景观示范园更加深刻的价值内涵和场地特征。设计时对遗留下来的各种工业设施、地表痕迹、废弃物等加以保留、更新利用或艺术加工,作为主要的景观构成元素,营造新的景观。通过改良土壤、建立地表水循环系统、恢复植被等手段,重塑区域的生态环境。

3.4林地可成为城市的心灵净土

整合农、林、水、规划、旅游等相关领域,形成城市更新的合力。上海浦江郊野公园项目位于上海市闵行区,面积582hm2(见图4),设计时间是2014年—2016年。项目为上海市首批试点建设的郊野公园之一,定位为“近郊都市型森林郊野公园”,曾获得201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市政公用工程一等奖、2019年度上海市优秀设计一等奖。大规模的林地面积使郊野空间在未来可打造成一处逃离都市喧嚣的心灵净土,也为创造良好的动物栖息地、恢复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条件。根据现状涵养林、生态片林的性质和生长状况,提出了“全面保护、综合抚育、生态疏伐、景观疏伐、生态改造”等不同的生态修复、提升方案。在整体恢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出划定生态保育区域,创造一系列生态环境各异的动物栖息地和生态廊道,为恢复生物多样性提供条件。

3.5街心绿地与街区空间有机融合

中心城区既有生态空间(街心绿地)与城市街区公共空间呼应,是城市更新的有机融合。上海襄阳公园项目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面积22000m2(见图5),设计时间是2015年—2016年。项目具有与城市街区公共空间融为一体,并提升城市微空间品质的特点,曾获得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设计三等奖。襄阳公园初建于1941年的法租界,园内整体布局由典型的法式林荫道、对称式花坛等构成。本次除了对园内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外,还结合中心城区(特别是衡复风貌区)整体改造,探索将襄阳公园彻底“打开”,将城市既有生态空间与城市街区公共空间融为一体,重点把襄阳北路新乐路转角的公共厕所动迁移位,留出广场公共空间并与对面东正教堂呼应,有效提升了城市公共微空间的品质。

3.6集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等于一体

集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恢复、游憩空间塑造于一体,是城市更新的文化传承。福建泉州五里桥文化公园项目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水头镇,面积70hm2(见图6),设计时间是2009年。项目是一座以历史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恢复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化公园,曾获得2015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2013年第十届IFLA亚太区土地管理类一等奖、2013年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五里桥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梁式石桥,全长2255m,始建于南宋。在本项目中,由行政管理人员、生态学家、生物学家、文物专家等多学科、多专业组成的规划研究团队,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恢复、水体治理及文化生态公园建设进行专题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

4结语

由前述可知,城市更新与风景园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理想化的城市设计应该由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等专业相互拓展、交叉合作,真正做到概念上的有机融合、空间上的整体表达。现在“景观”一词被频繁提及,不同的学科对景观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它可以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概念,也可以是风景和景色的概念,还可以是地形地貌学的概念。景观是人类生存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城市的建筑与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们精神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只有自然的景观、空间才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城市需要越来越安全、舒适的自然生态环境空间。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对城市、自然景观、身边美好事物的感受,应该比一般人更敏感。风景园林师应从整个城市空间、城市美学的高度诠释景观的概念,营造和引导人们感受这些美好的自然景观空间,让市民学会更好地欣赏城市园林景观空间,进而学会享受积极的生活方式。

风景园林设计篇3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对教育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对于教育行业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它将学习途径变得更加多元、将教学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开拓了学生与教师的视野,并从根本上提升了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可以说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是当前教育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利用好大数据所带来的便利,掌握大数据实施高效、开放共享、便捷交互等特点,来提高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是该专业教师所需思考的重点问题。对于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发展来说,应及时利用该发展契机,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理念,打破教学模式、顺应时展,将本校所具备的教学资源进行不断地整合,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水平应用技能型人才,以推动整个行业领域的发展。

一、当前高职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

在开展专业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深,在课堂上,常常以自我、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未能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在实践中,各种方式地运用也偏向于传统模式,创新意识不足,思想固化、教学理念也没有得到及时的转化,整个专业的教学过程,呈现出学生死记硬背、主动性不强、教师照本宣科的特点,这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是非常不利的,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能力较差,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匀

在当前阶段,各个院校内部的专业设置是十分广泛的,每个专业的设置都有属于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但是,也正是由于专业设置的多样化发展,使得各院校内部的教学资源分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问题。除了各个院校内部对于专业学习基础设施的设置外,不同城市的文化设施构建以及文化氛围形成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中,当地院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学生所面临的大环境各方面配套较完善,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学生所参与的相关项目的学习鉴赏和交流活动也比较多;而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城市或地域来说,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是较为单一的,真实参与到相关项目中,实践与参观的机会也较少,在部分院校内部还存在着教师团队建设不足的问题,这就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获取面临巨大的困境,许多知识只能从教师的介绍、教材的展示上取得,知识面十分有限[1]。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够完善

经过调研及查阅相关的文献成果得以获悉,近年来我国院校关于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足。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较为广泛的,其中,涉及了工程技术、人文自然等方面的内容,综合性极强,在部分院校内部,由于所侧重的知识教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使得各个学校的风景园林设计教学各具特色。但是,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够完善,需要引起重视。例如,在侧重农林业发展的院校中,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教学就较为侧重植物配置以及生态学等相关知识的传授,但是,对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就不够重视,这就会使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较差,得不到充分的锻炼。而对于一些建筑类和艺术类的院校来说,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生物的多样性认识与植物配置等相关知识点的教授存在不足,这就会使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较强,但是,对于生态学、植物等知识的掌握,就明显存在掌握水平较差的情况。

二、大数据背景下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大数据为风景园林设计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能够为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使用大数据技术之前,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数据等相关信息的获取,基本都是通过现场调查、面授、纸质图书等方式获取的,这些方式效率较低,内容比较有限。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学资源的获得形式变得更加的丰富,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学生也能够通过大数据技术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学校也可以利用该技术进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整理、开发教学资源,联合各类院校不同的研究重点,丰富教学资源,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大数据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路径

大数据技术的利用,能够使教师的教学路径与对策变得更加多元化,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能够更加的多姿多彩。教师通过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利用,能够更加迅速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够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来设计教学内容。并且结合大数据技术,还可以与其他院校进行互助式教学平台的建设,加强各个院校间,关于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教学路径的探索,引进不同院校内,优质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以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展现,并根据每个学生所展现出来的不同特点,让学生自主的运用平台,搜集知识,自主设计,促进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知识储备得到及时地提升。这种多元化的教学路径,能够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能够更加丰满。

(三)大数据时代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丰富的线上资源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开拓,然而面对这些海量信息,它们的真实、有效性如何进行正确地分辨与识别,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大数据新时代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利用大数据获得更广阔的视野,也会形成对于数据信息的批判意识,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学生还能够从大数据系统的海量信息中获取到有效、合理、科学的专业知识,对相关的设计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大数据背景下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一)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在大数据背景下,风景园林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需整合各类院校针对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完善自身课程体系的构建,使课程体系得以优化及健全,使其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以及时展的需求[2]。教师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关于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单一学科的完成,而是多个学科知识的整合,该专业所囊括的专业领域是十分广泛的,想要推进课程体系的优化,就要把大数据技术贯穿整个专业课程的始终,结合大数据发展的特点,合理地在专业课程中穿插大数据处理课程,促进风景园林设计专业课程与大数据课程之间的融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其相关专业课程,划分主要课程与次要课程,并将其整理为必修与选修课程,带动学生自主积极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自主学习的模式下,优化健全自身的知识结构。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往的教与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的理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岗位[3]。在教学中,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学生获得海量的专业知识,但是如何判别这些知识的有效性就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批判意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度地引导,让学生形成自主意识,并在未来的学习中,搜集对于知识学习有利的信息,其中包括数据的提取、分析、加工能力等。教师要将这种自主权赋予学生,所有教学手段的实施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使其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提升。

(三)整合资源,建立风景园林设计素材及案例资源库

想要更好地推进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对各方资源进行整合,一起构建风景园林设计素材库和案例资源库,也是十分重要的举措之一。各个院校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联合,整合自身的设计资源与相关信息,建设互助平台,分享项目设计的经验,也可以将这些案例进行梳理、整合、归纳,以推进风景园林设计素材及案例资源库的形成,以此来让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专业设计实践的进行,变得更加方便,相关依据的找寻也会更加顺畅[4]。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也能够更加顺利地从海量数据信息中,提取到自身所需的知识,这对于教师教学内容的设置、学生项目设计的完成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同时,大数据技术能够将海量的数据资源进行筛选,以便于学生和教师能够迅速找寻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内容,对于相关设计项目的具体规划也能够更加的清晰、场地的选择也能够更加合理,并且也能够为专业的建设提供更多的硬软件设施,对于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也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四)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也可以将线上教学这种模式进行充分的利用,打破空间上的限制,使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进行知识的获取与掌握,然后,再辅以线下课堂教学的巩固,这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并行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知识掌握变得更加牢固、扎实,同时,教师也能够采取更为多样化的形式来实行教学计划,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也能够使教师的教学资源获取变得更加多元,教师可以在APP或者通信软件上,直接了解到学生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并给予针对性的讲解,同时,也能够更加快速地把视频信息、数据信息等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对于设计案例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以补充和拓展学生的实践技能[5]。此外,利用这种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能够从根本上节省人力物力资源,许多知识,学生都能够通过线上平台获取,而教师的工作效率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能够通过便捷的网络平台,高效的数据资源库找到优秀的设计案例或者各个院校内高水平的设计作品,同时,在线学习的方式可使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得到了较好的补充。在学习上,学生能够自主安排的时间也越来越多,空间上也打破了地域限制,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愈发增多,所以,各院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及时革新,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调整教学模式、转换师生角色,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换为主动学习者、而教师应该从教授者转换为引导者,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探索的意识和行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同时,教师也要在实际设计实践上,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赋予每个学生不同的创新权利,在完成基础设计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思想创造,优化自己的项目设计,加入自己对于设计的观点,发挥特长,在作品中彰显自己的设计特点。此外,院校内相关专业课程的规划与设计,也要考虑到每个学生所展现出来的不同个性,实际调研每个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以及能力的差异,确定不同的选题设计,支持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题,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六)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教学水平,才能够提高整个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院校可以利用校企联合的模式,引进企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内部先进的技术理念带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真正需求[7]。同时,院校也要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要求,在大数据背景下,想要加快教育改革之路,教师本身就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的进行,可以让院校内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较快的年轻教师到企业内去学习先进技术与知识,然后,在教师队伍中予以普及,使教师的教学能够将各种社交平台进行利用,提升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推动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之路还需要各大院校以及专业教师进行不断地探索,利用好新的时代所带来的发展契机,整合教学资源,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并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通过提高专业的整体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时代、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风景园林设计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美丽中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高传友.大数据时代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探索研究[J].河北农机,2021(20):150-151.

[2]潘建非,李梦然,江帆影.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的风景园林专业建筑类课程群的教学探索[J].广东园林,2020,42(6):67-71.

[3]李旭兰,梁红,张颖.问题导向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0):105-106.

[4]李海霞,吴雯雯.大数据在风景园林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5):72-75.

[5]张云霞.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20,33(1):149-150,161.

[6]吴胜兰,邓健剑,周兵.生态文明背景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探索[J].现代园艺,2021,44(20):187-188.

[7]钟国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建筑,2020,19(9):18-21.

作者:黄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