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时间:2022-12-13 09:50:39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人文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开拓创造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艺术情操并形成良好人格。美术作为人类早期文化形成的主要媒介之一[1],很多文字都是通过图案演变而来。
关键词: 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现状分析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篇1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艺术情操、审美能力。因此,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基于此,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活跃课堂氛围,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学习,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充分感受美术学习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强化人文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人文意识的重要作用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人文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开拓创造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艺术情操并形成良好人格。美术作为人类早期文化形成的主要媒介之一[1],很多文字都是通过图案演变而来。另外,美术还可以用来传递情感意识和思想。为此,小学阶段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及艺术情操的主要途径,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接受人文意识教育,能够与教师实现艺术精神层面的碰撞。与此同时,对于教师而言,要想培养好学生,就需要将学生内心潜在的美好人格激发唤醒,在美术教学时不断强化学生人文意识。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教授美术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美术实践能力,还要利用美术教学逐渐向学生渗透人文意识。

二、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分析

(一)缺乏有效师资和美术教育资源

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对小学美术教学课程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比较感兴趣,但由于美术教学内容不够丰富,且传统教学模式下,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和感受。因此,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此外,由于美术师资力量并不充裕,部分学校采用外聘形式或者其他学科教师代教的形式,但美术教学需要有丰富的美术实践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这种情况下就使得学生学习的美术知识不够完善,久而久之也会导致学生逐渐降低学习兴趣。

(二)美术教学评价不完善

新课程改革要求美术教学评价要做出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通过完善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但是,实际情况是受传统评价方式影响,教师多数情况下对学生的评价都局限于作品而忽略学生日常表现、作品整体的色彩、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小学生思维活跃跳脱,无法画出符合教师要求的绘画作品,进而得不到教师的客观评价,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

(三)对小学美术教学不够重视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多数小学美术教学都趋于形式化,包括学生、家长及教师对于美术教育都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只需要根据教学大纲按时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即可。教师没有积极创新美术教学方式,对美术教学理念也没有深入探究,因此,对顺利开展美术教学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培养人文意识策略研究

(一)与实际生活联系,充分感受人文精神

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三观价值、基本素养的重要阶段。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动下,小学美术教师不能将课堂教学禁锢到传统美术教学中,而是要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带学生走出传统课堂,步入大自然,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精神内涵,加深学生对自然的感悟体验。例如,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一改往日教学风格,组织学生进行室外学习,首先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学校内的建筑布局、文化背景、基础设施等,然后让学生对这些看到内容进行联想并画出他们认知中的学校风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对学校所凸显出的人文意识更加理解,从而逐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又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悬念性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你们认为最美的事情?”然后,指导学生自主思考,并让学生画出他们认为生活中最美的事物,可能是春来到,也可能是夏花浓,又或者是秋意凉,生活中的种种都能够凸显人文精神,这些内容都能够为学生带来心灵和视觉方面的滋养,从而不断强化学生人文素养。

(二)开展多元化分层教学形式

在素质教育推动下,小学美术教育受到更多家长、教师、学校的关注。由于传统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枯燥,通常情况下无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得美术教学质量始终停滞不前。因此,教师要积极创新符合当展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元化分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将人文意识不断与多元化分层教学互相渗透[2],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美术课堂存在的问题。例如,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布置美术作业过程中可以将其设计为竞赛形式,并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绘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绘画积极性,同时让学生与家长之间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互动,促进亲子情感。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充分掌握该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将人文意识精细巧妙地设计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美术教学,从根本上感受人文精神,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又例如,对于美术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美术的感悟能力也会有所不同。为此,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于学习感悟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给予耐心辅导,在辅导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人文意识渗透融入,从而便于学生理解接纳;对于学习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利用一些更高级的绘画作品,鼓励学生思考作品所带来的含义,然后与学生在讨论作品内涵的过程中将人文意识逐渐渗入其中,从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三)感受美术文化,体验艺术情操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不能只是拘谨在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美术作品了解所映射出的内涵和意义[3]。此外,小学美术教学与其他文化课程知识有密切关系,将其他文化课程知识有效联系在一起,对培养学生人文意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低年级语文课本上,为帮助学生对知识内容有更生动的理解会适当添加插画,美术课上,教师可带领学生在新的角度下进行别样赏析,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美术插画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同时这种新颖结合也可以让两门看似不相干的学科产生人文精神的碰撞,一方面促使学生在语文、美术学科中相互联系学习,提高联想能力;另一方面则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要有发现美、收集美的能力,积极将当地的人文文化和民族文化渗透到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其中魅力。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于部分外来文化不能很好理解学习,但对当地的人文文化及民族文化由于从小的熏陶则能够产生深刻认识。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当地的人文文化和民族文化特点,并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具有特色的美术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感受美术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艺术情操,进而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便于学生从中感受各种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人文意识。

(四)培养审美情操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小学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对于大多事物都不会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价值,并通过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例如,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提前准备的美术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该作品内容进行阐述,第一层面要求学生将第一眼看到的内容讲述出来;第二层面让学生通过该作品进行联想,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层面将浅层部分和联想部分进行相互贯通。通过这三个层面的美术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并建立起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五)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小学生的启蒙教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深刻影响。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重视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美术理论基础知识,同时也要利用美术作品强化学生人文意识。学生形成人文意识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直接关系,教师言行举止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人文素养。因此,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人文意识。例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第一,教师可以与学生在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指导学生绘画作品内容,并与学生讨论绘画作品中的精神含义,教师与学生在讨论学习绘画作品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人文精神;第二,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人文意识,教师要对人文意识内涵有充分的认识了解,并结合本班级实际情况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意识,利用美术作品强化学生对人文意识的认识。

(六)净化学生心灵,凸显人文意识作用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学承担着净化学生心灵、调节学生心理状态的主要责任,为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和三观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人文意识的重要作用有深刻认识,并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人文意识。小学美术教学是美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小学美术教学不仅在人文教育方面有巨大作用,同时在素质教育方面也有推动作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更多的是通过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更深层次的文化艺术,从而实现自我提升和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例如,教师在美术课堂上,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美术视频,让学生对我国自然风貌有初步了解;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思考如何画出祖国的大好山河,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祖国的自然风貌,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如何画出这幅画时,要合理融入人文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并指导学生在美术作品中融入人文精神。总而言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在美术鉴赏、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强化人文意识。教师要重视目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应对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解决。基于此,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适时将人文意识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感受到人文精神所带来的升华,进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钱奇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篇2

美术教学对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美术课堂上,学生可以用画笔率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在美术作品欣赏中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还可以制作出各种优美的工艺品。但从目前来看,美术仍然是基础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美术学科育人目标的实现。为此,美术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将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美术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为学生创造施展个人才华的空间,打造高效美术课堂。本文在分析美术学科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述美术课堂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美术学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形式缺乏创新

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部分美术教师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自己先画出简单的图画,然后让学生模仿,课堂教学形式缺乏创新,并且只注重学生的绘画成果,缺乏对学生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的关注,导致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感受不到快乐,违背了美术学科的设置初衷。另外,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师生角色并没有发生转变,教师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分析和介绍美术知识为主,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互动。有的美术教师不善于使用电教设备辅助教学,导致美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很多前沿的美术知识也无法向学生展示。

2.美术教学受重视程度偏低

现在,部分教师、家长关注的焦点放在语数外三门主科的成绩上,而忽视美术课程的重要性。受此影响,有的学生也将主要精力放在语数外的学习上,沉浸在题海中,对美术课程不重视,课堂参与度不高,课后也不会主动进行自主学习。在课程设置上,部分学校将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向语数外倾斜,导致美术教学时间不足,学生的美术学习呈现碎片化的状态,学生的绘画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其难以建立起系统的美术认知结构。另外,美术课时间经常被语数外教师占用用来考试或者复习。

3.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美术课程就是画画。其实不然,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绘画技巧,还要全方位向学生渗透美术知识,让学生对美术学科有全面、系统的认知,逐渐形成艺术素养。但受教学条件和教师专业能力的限制,有些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只带领学生进行绘画练习,将美术课程变成了画画课、涂鸦课,很少涉及美术欣赏、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没有意识到这些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美感的重要意义,导致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片面认知,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得不到有效发挥。另外,有些美术教师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情的考虑,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课本内容的教学,很少进行美术知识的有效拓展和延伸,使得学生的知识获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发展。

二、美术课程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策略

1.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内在情感

(1)利用音乐渲染情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单一讲解教材、手把手教学的美术教学模式已经被灵活、高效的新型教学方法所取代。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音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具有启迪、激励、净化心灵的作用,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音乐来渲染情境,将音乐语言与美术语言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借助音乐的动感节奏和优美旋律,让学生感知和体验身边的艺术,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学“下雨了”时,美术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下雨的声音,通过雨声的时强时弱、时远时近、时快时慢,加强学生对雨的认识,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发挥想象力,构思出各种各样的雨景图,丰富学生的美术创意。

(2)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美术与现实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泉。所以,美术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拉近美术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装饰教室,摆放一些静物或学生的优秀美术作品,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激发对新知的探索欲望。美术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真实画面,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并鼓励学生将生活中的美用画笔描绘下来,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静物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物品作为教具带到课堂上,利用实物展台让学生进行近距离的、细致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将生活中的事物描绘出来,拓宽创作思路,提高审美能力。

(3)利用语言描绘情境。

语言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桥梁,教师的语言艺术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每一幅美术作品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挖掘优秀美术作品的深层内涵,根据作品内容或创作背景创设故事情境、历史情境,以声情并茂的讲述,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体会作者的创作心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运用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时,除了要注重教学语言的丰富性、优美性外,还要适当增加肢体语言,教师可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让学生从其语言艺术中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激发创造力。在语言描述中,美术教师要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及表述,使其激发出创作热情。

2.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1)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美术欣赏课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改善了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的途径,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在传统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除了听教师介绍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信息来源,学习资源较为匮乏,这限制了学生鉴赏能力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带来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美术学习资料,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形成个性化理解。高效的美术欣赏课需要链接丰富的信息,并对作品的图像质量有较高的要求,教材中的图片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仅靠教材介绍也是难以满足。因此,在欣赏课上,美术教师可引进高效率的现代教学技术,将作品图像、文字说明、作品图解分析等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看,以拓展学生的艺术欣赏空间。对于作品中的细节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放大功能进行突出显示,使学生更加充分地感受美、认识美。在欣赏一些建筑物时,美术教师还可以利用AI技术为学生展示其空间结构和内部设计,使学生直观地进行观察。为拓展学生的视野,美术教师还可以在课件中利用超链接的形式,引入相同主题的其他艺术作品或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带领学生从多角度欣赏美。

(2)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美术手工课教学。

学生活泼好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对美术手工课具有浓厚的兴趣。而在传统手工课教学中,部分美术教师采用的是“教师做,学生看”的模式,受教学时间限制,几乎不让学生动手操作,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美术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手工课教学,提高手工课的教学效率,为学生留出更多自主实践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动画软件展示手工制作过程,对于操作细节可以通过暂停、放慢、放大等功能进行提示,让学生进行直观的了解,轻松地进行手工制作。例如,在剪纸教学中,美术教师就可以将剪纸过程利用动画进行分步演示,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剪裁,展开想象,大胆探索,使其充分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在手工制作过程中,美术教师还可以利用视频技术,让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的制作进展,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3)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美术绘画课教学。

传统的绘画教学以纸笔作画为主,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信息技术的应用挑战了传统教学模式,电脑绘画成为美术教学的新形式,可使学生摆脱纸笔的限制,并提升绘画教学的趣味性。传统的绘画教学不仅需要大量的绘画工具,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色彩知识,对学生的美术学习限制较多。电脑绘画的应用降低了美术学习的难度,美术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绘画软件,让学生利用软件中自带的各种绘画工具进行绘画。这样,学生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在电脑上画出自己脑海中的作品,既方便存储又绿色环保,并能收获学习成就感,增强美术学习信心。美术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搭建班级共享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平台,让学生在互相欣赏和点评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实现自我完善。

3.整合教育资源,拓展学生艺术视野

(1)发掘民间美术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民间美术作品资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民间美术作品的图片,用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呈现民间美术作品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美术教材中有很多手工制作的课程,这些课程内容与民间美术紧密相连,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民间美术作品为模型,开展泥塑、剪纸、陶艺制作等手工活动,从中感受民间美术作品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还可以将精彩纷呈的民间美术作品,如木板年画、印染花布、木雕面具、剪纸、风筝、皮影等带到课堂上,开展民间美术作品欣赏教学,用实物去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近距离地去观察、欣赏民间美术作品,了解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形式,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朴实情感。

(2)合理利用动画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动画技术日益成熟,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与魅力。所以,美术教师可整合各种动画资源,将优秀的动画资源运用到美术教学中,为美术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创新教学思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故事进行课堂导入,这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例如,在教学“大人国与小人国”一课时,为让学生感知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教师可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为学生播放动画片《小人国》的片段,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可将视频定格在格列佛与小人国的人生活在一起的画面,让学生思考“格列佛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他是巨人。”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说他是巨人?”有的学生认为“因为画面上他最大”,有的学生说“因为其他人太小了”,还有的学生说“因为房子很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意识到要想突出巨人的高大,必须要有对比物,由此引出新知的教学,轻松地将学生带入教学环节中。美术教师还可以将动画形象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卡通形象与生活中真实形象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使其能够创造性地利用生活中的美进行美术创作。

(3)发挥乡土资源优势。

乡土资源拥有极强的传统文化色彩,并且具有直观、易获得的特点,将其融入美术教学中,能够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自然风光,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回归自然,去体验大自然的美,在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获得美的享受。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仔细研究不同民族服饰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民族服饰的造型,使学生从中获得灵感,丰富自身的造型体验。不同的地区还有其特有的民俗节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民俗节日活动,感受节日氛围,体验真实的生活,以丰富学生的创作思维与创作素材,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亲切感,提升学生的艺术感悟力。美术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资源,将沙子、山石、树叶等自然资源作为美术教学材料引入课堂,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将这些乡土材料变身为一件件美术作品,即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4.组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1)开展小组合作活动。

传统的美术教学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师的讲解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合作讨论与探究的时间较少,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受限。为解决这一问题,美术教师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积累美术学习经验,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在教学中,美术教师可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为各小组布置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长,通过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在“蔬果变变变”的教学中,为让学生全面了解各种蔬菜瓜果的形状、色彩,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美术教师可设计参观菜市场的综合实践活动,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菜市场观察各种蔬菜、瓜果,并把它们的颜色、造型用画笔描绘出来,以此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美术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美术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去”,到社会生活中去挖掘美术资源,寻找创作灵感。对此,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室外写生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对景写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知绘画对象,增强艺术创作的灵动性,或鼓励学生参观各种民间艺术展览,让其欣赏民间艺术家们的艺术成就,提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收获更多、更广泛的美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另外,美术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加关于美术知识的专题讲座、各种美术作品展,让其在多看、多听中不断丰富美术知识,提高美术鉴赏力。

三、结语

总之,创新思维的运用为美术教学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使美术课堂教学变得精彩纷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今后的教学中,美术教师还需继续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和广阔的学习空间,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逐步提高艺术素养。

作者:路涛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太平镇俭边小学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篇3

“双减”政策背景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实,跟进核心素养的教学时代已经到来。美术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核心观念。小学美术教师也应当思考,如何通过教学来提升小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同时帮助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旨在不断促进学生的美术素养及审美能力。在课堂教学之后,课后作业的布置,要以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堂学习知识点、提升自身美术技能和相关技巧为重点。美术作业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美术素养提高的有效环节。

一、小学美术作业的价值和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绘画水平及美术技巧

小学美术是一门具有技巧性和创作性的学科。在美术学习中,绘画量的积累可有效提升学生美术绘画水平,对课堂教学有一定帮助。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绘画技巧传授给学生,在课程有限的时间内,由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进行相关美术作品的绘画。美术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从接受绘画知识,到理解绘画操作,再到不断练习,进行自我消化的过程。因此,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单纯地对美术绘画技巧做引导,而学生缺乏长期的实践和练习,那是难以提升绘画水平的,也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信心和兴趣,难以达到教学预期。绘画量的增加,能促进绘画水平有质的飞跃,这在历史上有很多名人的事例都可以说明。例如,达芬奇画鸡蛋就画了六七年,齐白石90岁高龄还在进行创作。因此,小学生在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训练和提高自身的绘画技巧,熟能生巧,提升自己的绘画创作功底,这也是学好美术的重要途径,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二)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素养有以下几方面内容:图画识别、美术表现力、学生审美、美术文化理解等。因此,学生美术水平的提升,不仅要具备美术知识和美术技巧,还要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和审美,才能够借助美术作业,来获得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协同表现能力。学生在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可依据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去创作优秀作品,并领悟作品中的美术意义;通过平时练习、参观美术馆、写生等等,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美术素养。

(三)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美术作业的研究设计中,为落实“双减”政策,可采取新的教学手段。在作业的布置上,教师不应只局限于创作和练习,还可带领学生从学习的角度来欣赏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的美,并用美术的方式进行记录。例如,美术教师要教育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掌握相关绘画技巧、美术构图和色彩搭配,而且要让学生利用眼睛,发现大自然中的美,感受外面的世界,提升美术学习思维[1]。例如,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观看不同季节的天气,欣赏春天的花草,秋天丰收的景象,湖边小船停靠的美景等,或者欣赏外面广告图案及相关传媒海报的设计等等,来提升学生美术学习思维,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在观察结束后,教师可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然后在自己的画纸上表达出对这个世界的想法,此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材质或颜料来进行表达。学生通过自身想法和自主创新来表达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发挥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好习惯。美术作业给了学生更多自由创作、自由发挥的发展空间,培养了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逻辑思维。

(四)促进学生与家庭沟通互动

美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将外部事件或者家庭融入,作为作业的研究素材,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周边的有效资源加以利用。例如,秋季的落叶、路边的花朵、随处可见的地砖等等,这些都可以用来提升学生的感性思维,并帮助学生完成作业。此外,良好的家庭氛围,也是有效发展学生美术素养的好方法。例如,学生在家里进行作业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在创作中或完成后,和家人共享过程或结果,可有效促进学生与家长互动,提升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的美术作品创作中,来了解学生的个人想法和学习情况,让家长伴随学生共同成长。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策略

(一)分层次布置作业,兼顾不同学生差异

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双减”政策落实的今天,这套理念仍然受用,也就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来布置不同的作业,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然而,由于当前一些美术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仍然沿用班级制授课制度。所以,他们在布置美术作业时,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水平,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2],于是,所有学生的作业都是统一的。然而,学生因受遗传因素的决定和后天学习过程的不同,其认知的能力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每个学生的美术水平和美术素养也是不等的。对同类型的美术学习,一些优秀的学生往往是可以完成的,但是较差的学生完成不了。长此以往,学生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这对于提升他们的美术素养是极其不利的。因此,美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分层次布置作业,并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例如,在进行动物绘画这个课程中,可分层次布置作业。首先,教师给大家布置同样的作业,如你喜欢的恐龙是什么样子的,把它的外形画出来!其次,针对一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同学,让他们画出造型不同的恐龙,并注重空间位置;针对一些美术功底较强的同学,可以根据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环境背景等等,为恐龙画出周边环境,甚至可以自由发挥,想象每个恐龙之间的故事情节。这种不同层次的作业,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绘画需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绘画过程,能够享受绘画和创作的乐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如此布置分层次作业,不仅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能使学生在原有绘画水平上得到一大突破,促进学生的美术作业完成热情度的提升。

(二)采用小组作业形式,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在小学美术作业设计中,教师除了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外,也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完成合作作业。学生可通过与同学的交流讨论,来激发创造性思维,也能贯彻落实每个同学的意见,让美术作业完成更具合理性和关联性。此外,在小组里的成员可以互相帮助,让美术作业更加优秀。在合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同时也存在竞争。这种合作作业可充分弥补教师针对个别学生因材施教的不足。例如,在讲解《面具》这一课中,教师可采用合作教学理念来布置合作作业。例如,先挑选一些机灵活泼的学生,上台来表演出不同的表情,例如:开心的、愤怒的、伤心的等等。首先,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其次,再根据刚才几位同学表演出来的表情,让学生在白纸上进行涂鸦,或者根据自己想象的表情来进行绘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将丰富的表情绘画在纸上(如图1)。学生的绘画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表情画裁剪下来制作成面具,来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被积极调动起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有的在绘画,有的在裁剪,有的在贴纸。同学们兴高采烈,十分开心。在这种作业形式中,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并提升了美术作品的完成能力,提升了个人的思维能力。所以,在进行小学美术作业设计中,可采用小组作业和合作作业的形式,结合课程要求,由学生共同完成。

(三)设计开放性命题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小学生也是如此。所以美术教育者,除了需要认真研究课程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并提高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眼睛发现世界和大自然之美。学生所发现的素材,是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中最常见的材料[3]。所以,在进行美术作业的设计和研究中,要从实际生活出发,让美术作业与我们个人的生活习惯及相关环境进行关联,而不是布置一些让学生在屋里关门研究的作业。教师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引导学生走出房间,进入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并用画笔捕捉世界的美丽。例如,让学生根据不同季节,来描绘出不同季节的天气,如在秋天,可以带着学生去观看秋天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并在这些景观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体验感。随着学生多种感官的互相碰撞,学生会与秋天亲密接触,发现自己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的美术作业完成过程会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本学期针对二年级和四年级设计了不同的特色美术作业。二年级让小朋友结合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美丽的线条画一画,运用点、线、面、色彩组合与装饰画面,在剪一剪、画一画、贴一贴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各种美术语言的表达能力!四年级设计生动有趣的剪贴画,学生们利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和卡纸等材料剪贴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培养了动手能力和造型能力,体验到了剪贴纸创作的乐趣。如图2、图3所示。

总之,“双减”背景下,学生作业总量和学习时间减少了,负担减轻了,但对作业质量的要求却更高了。美术教师在作业布置时,要精心选择作业内容、精准兼顾不同绘画层次的学生。要通过一堂美术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思维品质,作业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同时,在设计美术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科和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和表达情景。这更有助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云.“双减”背景下的小学美术作业设计路径——以《悠悠巷坊间,茉莉花正香》单元为例[J].福建教育,2021(49):40-42.

[2]张训利.浅谈小学美术“双基”教学与审美体验的和谐统一[J].美术教育研究,2021(15):170-171.

[3]靳静.浅谈核心素养时代下的小学美术双基教育[J].读写算,2021(13):69-70.

作者:王华

推荐期刊